現代的大學已經不僅僅是人才培養的基地,同時也是前沿學術研究和推動科技發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以清華北大、華東五校、中堅九校等為代表的頂尖研究型大學,憑借一流科研團隊、行業領先的科研平臺,在前沿科技領域大展拳腳。
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主辦、兩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23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新鮮出爐,其中7個重大科技進展由高校主導完成,清華、北大、中國農業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悉數上榜。
這些院校,在2023年又貢獻了哪些突破性研究成果呢?
清華大學等:推動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商運投產
在清華大學、中國華能、中核集團等單位的共同建設下,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終于商運投產,這也標志著我國在高溫氣冷堆核電技術領域進入全球領先水平。
核能發電已經成為當今世界重要的能源,我國一直在不遺余力推進核能的安全利用。作為核能安全研究的中堅力量,清華大學為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的最終研制成功提供了大量技術支持。
清華的電氣工程學科實力高居國內高校首位,打造了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韓英鐸領銜、100多位專家組成的超豪華科研團隊,創建了新型電力系統運行與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特高壓工程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等國際領先的科研平臺,一直活躍在電氣工程領域的最前沿。
北京大學:研發出超越硅基極限的二維晶體管
北大彭練矛院士是國際知名的材料物理學家,長期從事電子衍射和電子顯微學基礎研究。他發展并完善了一般性的多次彈性和非彈性電子衍射理論,并將此理論應用于晶體與表面結構和生長研究,是北大乃至全國納米科學研究的學術帶頭人。
2023年,彭練矛院士和邱晨光研究員團隊,構筑了10納米超短溝道彈道二維硒化銦晶體管,提出“稀土釔元素摻雜誘導二維相變理論”,發明“原子級可控精準摻雜技術”,成功研制了迄今為止全球速度最快、能耗最低的二維晶體管。
值得一提的是,邱晨光研究院在2016年才從北大博士畢業,目前已經是“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研究的青年首席科學家,入選2023達摩院青橙獎名單,是北大未來的科技新星。
中國農大等:發現耐堿基因可使作物增產
我國是傳統農業大國,以中國農大、華中農大、華南農大等農業類大學為代表的院校,在發展農業科技、新農業等方面作出了諸多重大貢獻。
由中國農大于菲菲教授、華中農大歐陽亦聃教授、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謝旗研究員等科研人員經過多年研究,首次發現了主效耐堿基因AT1及其作用機制。這個研究成果的意義在于,該基因能有效提高水稻、玉米、高粱等作物在鹽堿地的產量。
于菲菲教授等人,數十年來一直專注于作物耐堿性研究,是國內作物遺傳學的主要學術帶頭人,他們的研究成果,對于提升作物產量、改良鹽堿地的綜合利用有重大意義。
中山大學等:首次發現液氮溫區鎳氧化物超導體
近些年來,超導體研究熱度居高不下,清華、中大等院校的科研團隊也一直在專注于高溫超導材料的研究。2023年,中大王猛教授團隊與清華大學張廣銘教授等人員和單位合作,首次發現在14GPa壓力下達到液氮溫區的鎳氧化物超導體,系我國科學家率先獨立發現的全新高溫超導體系。
中大的王猛教授、清華的張廣銘教授,都是我國知名的凝聚態物理研究人員,從事強關聯電子材料的中子散射研究、新材料合成和大塊單晶樣品生長等研究。全新高溫超導體系的發現,有望推動破解高溫超導機理,使設計和預測高溫超導材料成為可能。讓我們期待在他們的努力下,高溫超導材料能早日誕生。
北京大學:探測到納赫茲引力波存在證據
作為國內理學學科建設和學術研究的領頭羊,北大在天文學的研究水平也在國內遙遙領先,近年來誕生了多個重大研究成果。
北大的李柯伽教授長期致力于引力波的研究,由他參與發起的中國脈沖星測時陣列(CPTA)研究團隊,在2023年利用“中國天眼”(FAST)探測到納赫茲引力波存在的關鍵性證據。
中國脈沖星測時陣列研究團隊由北大李柯伽教授和中科院多名天文學家組成,致力于脈沖星測時探測基本物理過程、輻射機制和相對論等離子體物理等領域的研究。納赫茲引力波證據的發現,表明中國納赫茲引力波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西電、重大:全球首個全鏈路全系統空間太陽能電站地面驗證系統啟用
“逐日工程”的全稱為“空間太陽能電站系統項目”,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段寶巖院士團隊聯合重慶大學楊士中院士團隊領銜,在2023年正式落成啟用,成為世界首個全鏈路全系統空間太陽能電站地面驗證系統。
西電的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實力雄厚,而段寶巖院士是國內著名的電子機械工程專家,是西電電子科學與技術的學術帶頭人。在他和楊士中院士等人的主導下,“逐日工程”依托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陜西省空間太陽能電站系統重點實驗室建設,未來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在太空可助力構建空間能源網、空間充電樁,在陸海空可為無人機群、空中飛艇、海上移動平臺、災害及邊遠區域提供無線供電。
山東大學、上海交大:闡明嗅覺感知分子機制
山東大學的孫金鵬教授,是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藥理學),長期從事膜受體G蛋白偶聯受體(GPCR)的相關研究。他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李乾研究員合作,在2023年首次闡明了嗅覺感知分子機制。
孫金鵬和李乾的研究成果,闡釋了II類特異嗅覺受體感知氣味的分子機制,為嗅覺受體家族識別配體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該研究對開發靶向嗅覺受體的新藥也有重大意義。
此外,神舟十六號返回、天問一號研究成果揭示火星氣候轉變,以及中國首個萬米深地科探井開鉆等重大研究成果,同樣入選兩院院士評選的2023年十大科技進展。
近些年來,我國科學和技術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其中,頂尖研究型大學功不可沒,充分展示了高校出色的科研能力。希望我們的科學家繼續努力,帶領我們的科學技術笑傲世界科技舞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