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在互聯網的某個角落偶遇過這句話——"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在成為爛大街的雞湯之前,這句話作為喬布斯在 2005 年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中的演講結語出現,而后成為無數人的生存信條。
但一個不為人知的事實是,這句名言并非他的原創。
在一本名為Whole Earth Catalog《全球概覽》的雜志上,喬布斯發現了這句話;遺憾的是,它出現在雜志最后一期的封底上。
這本被喬布斯奉為“圣經”的雜志,連同后續衍生期刊和雜志,被掃描后上傳至互聯網形成檔案庫;正如它傳達出的理念,被一代又一代的人銘記。
● 你可以訪問 https://wholeearth.info/ 免費查看《全球概覽》及衍生雜志的全部內容
一本偉大的刊物
《紐約時報》曾評價:“《全球概覽》是'互聯網之前的互聯網'。它是未來之書,是新聞紙上的網絡"。
更具體地形容,全球熱門的搜索引擎谷歌、或是中國網友的生活方式指南小紅書,二者某種程度上都有著《全球概覽》的影子。
這本誕生于1968年的刊物,實際上是一本會自我成長的百科全書。
從目錄就可以看出創始人的雄心,關于整個系統的介紹、住房和土地使用、工業和手工藝品、通信、社群、游牧文化,還有學習領域均有涉及。
● 喬布斯稱《全球概覽》為”平裝形式的谷歌“
當然,并不像“十萬個為什么”那樣無聊和莫名其妙,《全球概覽》有著原始的好奇心和蓬勃的生命力。
在圖文并茂的超大版面上,既有公社居民和 "郊區游擊隊 "的使用手冊,也有訂購早期 REI裝備(一家專業戶外運動產品品牌)和大宗天然食品的聯系信息。除了多媒體設備的宣傳,還有環保書籍的摘要,以及自然分娩、按摩和各種新紀元奇跡的指南。
● 《全球概覽》的靈感來源——戶外裝備零售商L.L.Bean分發的產品介紹單
第一期《全球概覽》只有 61 頁,商品不到 100 件,而到了1974年,《最后的全球概覽》長達 448 頁,商品數量擴充至 1072 件。
在日常生活的犄角旮旯里遇到任何問題,你都可以翻開這本“百科全書”尋找事物運行的基本原理、解決麻煩的趁手工具和真實詳細的行動指南。
這其中,各種書籍、工具和產品的評論,基本上都是讀者寫的。如今的互聯網語境里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成內容),半個世紀前就已有相當的規模。
● 露營怎么扎帳篷、該帶什么衣服、讀者已經幫你測評好了
雜志中的內容,并不像如今的互聯網信息流那樣速朽;與之相反,《全球概覽》不會每期更換內容,而是將合適的信息不斷地填充進去,擴充整個“全球系統”。所以,它是一本在基礎骨架上不斷成長的書。
書的成長,離不開人的灌溉。
隨著雜志越來越受歡迎,作家和讀者的半徑不斷擴大,由最開始的嬉皮士延伸到波西米亞人、科學家、郊區居民,以及我們熟知的喬布斯。
而《全球概覽》的封面上,卻一直保留著創刊者的核心愿景——“獲得工具(access to tools)”。
換句話講,《全球概覽》是理想主義的,充斥著整潔的工具和偉大的理念。
這本工具書的存在,并不只是想讓你得到答案那么簡單。它構建起信息分享與流動的平臺,打破權力與階級的劃分,讓每個人都可以學會尋找信息、理解知識并加以實踐。
在民權運動和越南戰爭的高潮時期,《全球概覽》提出了一種新的社會秩序愿景——摒棄制度,通過獲取技能和工具來實現個人賦權。
《全球概覽》里的每一條信息都像是一扇半開的門,無數人由此通往了生命里可能會熱衷的事情。
而創辦這本刊物,提前找到門的方向,只是斯圖爾特·布蘭德 (Stewart Brand) 無數次預見未來的一次嘗試。
一個站在潮流前端的人
1966 年 2 月的一個下午,28 歲的布蘭德坐在海灘公寓的屋頂上。午后寒冷的陽光下他裹著毯子,因寒冷和無法抑制的情感而顫抖,凝視著舊金山的天際線,服用100微克LSD后,靜靜地等待著他的幻覺降臨。
布蘭德后來回憶說:"我坐在那里,這些建筑并不平行——因為地球在它們下方彎曲……我記得巴克明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在最近的一次演講中一直在強調這一點——人類之所以覺得地球上的資源用之不竭,是因為他們認為地球是平的,而這正是他們所有錯誤行為的根源。”
在當天的日記里,布蘭德寫下了問句:"為什么我們還沒有看到整個地球的照片?"
二戰后美蘇爭霸,軍備競賽蔓延至太空領域。但在登月競賽中,雙方都沒有考慮過將其衛星的光圈對準后方世界的價值。布蘭德瞥見了這種圖像可能蘊含的力量。
第二天,布蘭德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宣傳活動,盛裝打扮后在全國各地的大學校園里銷售徽章,上面印著"為什么我們沒有見過一張完整地球的照片 "的問題。
他把徽章同樣寄給馬歇爾·麥克盧漢、巴克明斯特·富勒、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官員、蘇聯科學家和外交官和聯合國官員。
NASA 終于在 1967 年公布了一張由 ATS 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世界得以第一次從全新的視角看待地球。這張照片,隨后出現在了《全球概覽》的首期封面上。
這并不是布蘭德唯一一次站在潮流的前端。在推動世界向前發展的許多歷史節點,你都能發現布蘭德的影子,但他往往出現在節點之前——他比所有人先意識到潮流的方向。
游說航天局之后,布蘭德和肯·凱西(《飛越瘋人院》的作者)一同組織了 Trips Festival,吸引灣區所有喜歡迷幻藥的人聚集在一起,參加一個為期 3 天的節日。 而這個節日通常被認為是 60 年代反文化運動的導火索。
1968 年,在后來被稱為 "演示起源( mother of all demo )"的發布會上,道格拉斯·恩格勒巴特(Douglas Englebart)向 1000 名最重要的計算機科學家展示了第一個計算機鼠標、第一個遠程會議、第一個文字處理和第一個交互式計算。 布蘭德不僅親臨現場,還操作攝像機并為演示提供咨詢。
20 世紀 60 年代末,布蘭德的著作、思想和他在加利福尼亞州門洛帕克創建的社區,成為了1971 年硅谷誕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74 年,布蘭德創造出“個人計算機”一詞。他為《滾石》雜志撰寫了一篇描繪數字世界未來圖景的文章,預測計算機將成為繼迷幻藥物之后的下一個重要趨勢。
1985 年,為了尋找將《全球概覽》與數字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布蘭德創立了名為 WELL(Whole Earth 'Lectronic Link)的電子公告板,至今仍然保持活躍。在后來的互聯網創業者眼中,WELL是虛擬在線社區的發源地。
近50年來,布蘭德一直徘徊在最時尚的潮流前沿,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早在別人注意到它之前就發現了它,并對它著迷。
斯坦福大學傳播學副教授弗雷德·特納(Fred Turner)評價布蘭德,“他有一種天賦,能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點。”
一種流動的理念
如今,布蘭德的工作重心已經轉移到為接下來的時代創造一個新的標志。
正如從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能讓人們重新思考空間那樣,布蘭德想要創造一個新的符號,提醒人們重新思考時間,學會“長遠思考”。
成立“The Long Now”基金會,建造萬年鐘,杰夫·貝索斯成為了這個計劃最主要的資助者。
“長今之鐘”被安置在一個 500英尺高的圓柱形空間里,山體內部被掏空,設計目的是在沒有人類干預的情況下保持時間 10,000 年。
● https://longnow.org/clock/
時鐘用特別設計的表盤和鐘聲發生器來標記時間,鐘聲發生器可在未來 1 萬年中的每一天都產生 350 萬個獨特的鐘聲序列,這座萬年鐘仍在德克薩斯州西部的一座大山深處組裝。
布蘭德希望這座鐘可以 "罕見地邀請人們在文明的時間尺度上進行思考和工程設計”,成為個人與遙遠未來聯系的永恒象征。
具體來講,如果“時鐘”在我們死后還能繼續運轉,為什么不嘗試其他需要后代才能完成的項目呢?
除了時鐘,布蘭德的羅塞塔計劃還試圖保存世界上那些面臨滅絕的語言,他也正在嘗試利用DNA樣本讓已經滅絕的物種復活。
這似乎符合他一貫以來的“未來主義”作風。然而,布蘭德本身回避未來主義,更喜歡“長期思考”的想法。
如果需要將布蘭德的“長期思考”描述地更加具象,我們可以回到《全球概覽》這本偉大的雜志上,找到一些線索。
在最初的《全球概覽》中,布蘭德寫道:“我們就像神一樣,我們不妨擅長于此(We are as Gods and we might as well get good at it)。”
而在2007 年出版的Whole Earth Discipline《地球的法則》一書中,他修改了自己的戰斗號召:“我們就像神一樣,必須擅長于此(We are as Gods and HAVE to get good at it)。”
在這本書中,老派環保主義者布蘭德重新認識思考重大環境議題,開始探討轉基因、核能和城市化的積極方面;底色仍然是一以貫之的“實用主義”,他解釋環保正在走向浪漫主義,環保運動需要的更多是科學,而非僅僅基于感情而行動。
但他同時強調,這些觀點不是一成不變的,會因為我們對事物的認識之改變而會有所改變(strongly stated opinions, loosely held)。
在接受紐約時報記者的采訪時,他表達道“如果你將你的觀點從未來主義轉變為長期思維,一切都會變得更好。因為長期思考會讓你至少同等程度地考慮過去和你正在考慮的未來。”
無論是"access to tools" ,還是"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抑或是" We are as Gods and HAVE to get good at it ",流動的觀念中,布蘭德始終沒有放棄“人”的獨立性。
對工具擁有主動權,個人實現自我教育、獲得啟迪、塑造環境、保持思考的連續性,并將經歷與有興趣者分享; 如此看來,我們每個人就應該是自己終身信仰的“神”。
作者 - 懶羊羊
視覺 - 阿斯巴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