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護國運動(又稱護國戰役、護國戰爭、護國之役、洪憲之役),1915年-1916年,是辛亥革命后發動的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運動。
歷史背景
- 袁世凱復辟
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帝制被辛亥革命所推翻,建立了中華民國。然而,孫中山領導下建立的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還不滿100天,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就被北洋軍閥袁世凱奪取。在竊取了中央政權后,袁世凱倒行逆施,對外賣國,對內獨裁。1915年12月12日竟然宣布復辟封建帝制。
討袁戰爭失敗后,袁世凱下令取締國民黨,取消國民黨議員資格和強制解散國會,圖謀復辟帝制。為取得日本政府對復辟的支持,1915年5月與其簽訂賣國的“二十一條”。8月,指使其親信、幕僚成立進行復辟帝制活動的“籌安會”。12月12日申令接受“推戴”為中華帝國皇帝,下令改次年為洪憲元年。
- 云南準備
云南地處我國西南隅,是一個偏僻險阻的山區省份。西、南兩面分別與英屬緬甸、法屬越南接壤,東面與非北洋勢力控制的黔桂交界。辛亥革命后,北洋軍閥勢力未伸入云南。云南成為“二次革命”后,革命力量保存較為完整的唯一省份。除了在袁世凱政府的嚴令下,蔡鍔被調入京,一部分高級軍官如羅佩金、黃毓成、顧品珍等被黜外,新軍內部的辛亥革命時期的革命軍官基本上原封不動地保存了下來。
云南軍政界中,許多老同盟會員多次秘密集會或串聯,醞釀反袁斗爭。云南省陸軍軍官大多參加過重九起義,“強烈反對袁氏稱帝陰謀” 。滇軍中下級軍官,三、五組集,揚言要“先解決滇局,以聳人聽”。
護國運動前夕,云南進行了秘密擴軍。唐繼堯一方面公開添編兩個警衛團,又借補充之名,召募退伍官兵,并征召新兵,“以待編制”。又“以治安為名,密令各縣整飭地方團隊,以侯時機”。并招募志愿參軍的學生數百人。
護國運動爆發前夜,滇軍共兩個師及一個混成旅,人數約近15000人
事件經過
- 云南起義
1915年12月25日,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向全國發出通電,宣布云南獨立,反對帝制,武力討袁。按照中華民國成立時的體制和名稱,設立都督府,以唐繼堯為都督。組織護國軍,以蔡鍔、李烈鈞為護國第一、二軍總司令,統兵出征,分別進入四川、廣西等地;唐繼堯兼任護國第三軍總司令,留守云南。
護國運動
1915年12月27日中午,唐繼堯親至云南省議會宣布獨立,即成立軍政府,仿照辛亥革命時的武昌軍政府形式,推舉一位都督和一位總司令,唐繼堯為都督。
1915年12月29日,袁世凱下令褫免唐繼堯、任可澄、蔡鍔的官爵,并派第一師師長張子貞代理將軍,第二師師長劉祖武代表巡按使,令他們就近押解蔡、唐等人來京治罪。
1916年1月1日,云南軍政府發布討袁檄文,歷數袁世凱二十大罪狀,號召全國軍民共同討伐袁世凱,保衛共和民國。
- 四川之役
1916年1月16日,蔡鍔所部劉云峰梯團抵達滇川接壤之新場。17日,向川南鎮守使伍祥禎部發起進攻。次日,占領四川高縣西北之橫江。19日,向敘府(今宜賓)西南之安邊進攻。第1支隊在正面實施佯動,第2支隊利用夜暗迂回至安邊側翼,突然發起攻擊,伍部向敘府潰逃。護國軍乘勝追擊,21日占領敘府。嗣后,北洋軍分四路反攻敘府,均被擊退。
27日,貴州護軍使劉顯世宣布貴州獨立,并派出兩路黔軍協同云南護國軍作戰。一路由黔軍第1團至第3團合編為護國軍東路支隊,王文華任司令,進擊湘西。一路由第5、第6團和戴戡所率滇軍合編為滇黔聯軍右翼軍,戴任總司令,向四川綦江、重慶一帶進攻。2月13日,戴部抵川黔邊境松坎(屬貴州桐梓)。14日,向川軍第1師等部發動進攻,至18日,連克綦江以南之東溪、馬口埡等地。下旬,北洋軍陸續增兵向戴部反攻,戴部相繼退守東溪、松坎,與敵對峙。
蔡鍔所部趙又新梯團一部與已起義川軍劉存厚第2師,于2月初聯合向四川瀘州發起攻擊,一度占領瀘州外圍藍田壩、月亮巖等要點。北洋軍陸續抵瀘后,護國軍寡不敵眾,退守納溪等地待援。
23日,蔡鍔根據敵我態勢,決定采用兩翼包圍、正面突破戰術,以積極防御消滅北洋軍。28日開始反擊,戰至3月6日,北洋軍傷亡慘重,護國軍亦因彈藥不濟,人員疲憊,分路撤出納溪至敘蓬溪(今護國鎮)一帶有利地形休整。
15日,蔡鍔乘北洋軍官兵厭戰,物資補給極其困難之機,決定集中主要兵力分三路反攻納溪。
17日,擔任主攻的右翼趙又新梯團從納溪以東之白節灘發起進攻;中路顧品珍梯團在正面牽制敵軍;左翼劉存厚部攻占江安,保障主力側翼安全。19日,護國軍全線突破北洋軍前沿陣地,殲敵一部。至3月底,陸續收回失地。北洋軍傷亡甚眾,無力繼續作戰。
4月2日,蔡鍔致電唐繼堯、劉顯世、戴戡,表示“我軍各路所控之敵,均較我為優,勢非得新援及將器械、人員、彈藥補充完滿,決難移轉攻勢”。
- 湘西之戰
1916年1月下旬,王文華率護國黔軍進抵黔湘邊境后,立即分路向湘西北洋軍進攻。第1團于2月2日晚乘湖南晃州(今老晃)城中北洋軍歡度舊年除夕之機發起攻擊,北洋軍不備,次日敗逃蜈蚣關(距晃州東約15公里)。黔軍進占晃州。
4日,攻克蜈蚣關,殲北洋軍第5混成旅和鎮遠道守備部隊各一部。第3團于2月5日克黔陽。其間,第2團攻占麻陽城外圍部分據點,曾兩次攻城未果。13日,第1、第3團聯合向沅州(今芷江)發起攻擊,北洋軍棄城逃走。
14日,黔軍占沅州。王即以第1團一部兵力支援第2團再攻麻陽城,16日攻克該地。至2月下旬,護國黔軍連克洪江、靖縣、通道、綏寧等地,擊潰北洋軍約3個混成團兵力。3月中旬,北洋軍向麻陽、黔陽等地發動反攻。護國黔軍頑強抗擊,牽制湘西北洋軍向主要方向四川轉移兵力。
- 滇桂邊之戰
1916年2月20日,李烈鈞部由昆明向廣西開進。3月初,在滇桂邊境之廣南、富寧地區與龍覲光部展開激戰。第2軍張開儒梯團于富寧東面之皈朝地區擊退龍覲光部第1路司令李文富部多次進攻,雙方成僵持狀態。第2軍方聲濤梯團與龍軍第2路司令黃恩錫部在廣南地區激戰數日,將黃部擊退。15日,寧武將軍陸榮廷通電宣布廣西獨立。云南護國軍趁勢向龍覲光部發動反攻。與此同時,由云南前出廣西截擊龍覲光部的第3軍趙鐘奇梯團進抵西隆(今廣西隆林),與方聲濤梯團夾擊黃恩錫部。黃部戰敗,殘部向滇南逃竄。由第3軍一部改編的挺進軍黃毓成部,此時亦由云南經貴州興義進抵廣西百色,協同桂軍包圍龍覲光指揮部,并將其全部繳械。李文富見大勢已去,率眾投降。竄至滇南的龍覲光部第3路龍體乾土匪武裝和黃恩錫殘部,遭第3軍劉祖武等部阻擊,部分被殲,部分逃離滇境。
- 濰坊之戰
1916年5月2日,居正率領中華革命軍東北軍進攻駐守濰縣的北洋軍陸軍第五師。5月4日夜,東北軍猛攻南門,試圖打進濰縣城,沒能成功。第二天,東北軍尹錫武部進攻濰縣東關塢,炮轟東關西南門(奎文門)仍未克。又由東北軍華僑義勇團炸開東關南門(鳴鳳門),攻入東關塢。第五師鄭士琦部馬上進行反攻。東北軍未能攻克東關塢,便退守濰縣火車站附近的擂鼓山,與北洋軍對峙。霸占膠濟鐵路及濰縣火車站的日本駐軍以調解雙方“停戰議和”為由進行了干涉。
25日,第五師師長張樹元奉令撤退到了濰縣城城北龐家莊(今濰坊經濟區雙楊街道龐家村),濰縣縣知事張汝鈞也隨軍撤退到那里去了。東北軍便占領濰縣。
- 運動勝利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三路攻滇計劃失敗,加上在廣東、山東等地北洋軍亦遭到打擊,外交上又連受挫折,被迫宣布撤銷帝制,但仍居大總統位。
1916年5月8日,軍務院在廣東肇慶成立,唐繼堯任撫軍長,與袁世凱政府對峙。不久,陜西、四川、湖南等省相繼宣布獨立。
1916年6月6日,袁憂憤而死,由黎元洪任大總統,宣布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
1916年7月14日,軍務院撤銷,護國運動結束。
歷史意義
護國運動是近代由中國資產階級單獨領導的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革命運動。從云南開始的護國戰爭粉碎了封建帝制的延續陰謀,恢復了共和制。但是,護國運動并未最終推翻北洋軍閥統治。
護國運動的結果,推翻了“洪憲”帝制,推翻了袁世凱,而最終迫使段祺瑞宣布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因此,護國戰爭是一次勝利的革命戰爭。但是護國運動的勝利果實終于歸于北洋軍閥段祺瑞,國家政權并沒有發生革命性轉移,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位仍然沒有改變。
護國運動是辛亥革命的繼續,打倒了竊國大盜袁世凱,制止封建帝制死灰復燃,再造了共和,挽救了國家,鞏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它的功績永載史冊。
1916年12月,國會決定,以每年12月25日為護國運動紀念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