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勢力車企,高合品牌其實很多人對它印象相當深刻,一方面高合旗下的產品突出一個外觀炫酷充滿科技感,另一方面昂貴的售價也讓很多人記住了這個新車企,比如高合首款產品HiPhi X就售價最高達到了80萬,可以說是當年新勢力品牌中,賣得最貴的汽車產品,一度是很多用戶心目中的“天選之子”、“最美國產車”。
只是相比于其他主流的車企來說,高合的存在感還是太低了點,以至于很多人看到高合汽車只是覺得它很炫酷,而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是什么牌子,這對于新勢力品牌來說,低存在感可不是一個好事情,這或許也標志著一個品牌的消亡。
撤場、降薪停產,高合危險!
此前就有網友爆料稱,由于此前從中東引入投資的計劃已經告吹,所以疑似目前高合出現了資金鏈斷裂的風險。而高合自己也被指出車交不出來,員工的工資也開不出來,甚至就連展廳的租金都給不起了,全國各地已經關閉了多家門店了,這看起來是要跑路的節奏。
還有傳聞稱,高合在內部宣布直接停產停工6個月時間,雖說后續有高合的工作人員表示這是謠言,并進行了辟謠,只是不管怎么說,高合傳出了這樣的消息,大概率不是空穴來風,高合在當下確實是相當困難了。
雖說如今的高合出現這種情況,還是非常讓人惋惜,但卻一點都不奇怪,早在去年年中的時候,華為的余承東就曾經公開表示,到了2030年后,中國汽車市場的主要玩家數量肯定會小于5家的。除了余承東以外,雷軍和零跑的朱江明也說過類似的話,換句話來說,如果你現在不是TOP級車企的話,那未來大概率就只有倒閉。
這樣的說法也不是沒有道理,此前威馬汽車的例子已經是歷歷在目,要說銷量和知名度,威馬汽車可是要比高合強不少,甚至整體的投資背景也完全不輸高合,然而威馬也沒辦法逃離倒閉跑路的下場,高合除了單車價位以外,還沒辦法和威馬汽車比,如果高合沒有起死回生的辦法,那么后續大概率還是會走威馬的老路。
造車的門檻還是太高了點
其實不管是威馬也好,高合也罷,都反應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造車確實不是那么簡單,可能有人會覺得,造車只要錢夠多了就行了啊,汽車的零部件可以找其他供應商采購嘛,但如今這些車企當中,哪個不是背后資金幾十億上百億的,所以如果我們從制造業角度來說,造車不光非常花錢,還非常花時間來研發。
在研發汽車的過程中,除了本身研發工程師的工資以外,像什么模具開發、樣品制作、實驗測試等等,每一個環節都簡直是在燒錢。就拿我們司空見慣的風動實驗來說,一個普通汽車風動實驗成本就在3萬1小時,如果想要自建風動實驗室,那就更不敢想了,我們目前看到不少車企宣布自己的風阻系數多低時,這其實都是拿錢砸出來的。
除了研發以外,生產也同樣非常費錢,如今大部分車企都走的是自建工廠模式,這樣可以更好的控制成本和質量,那么工廠的產線也是個吞金獸,一個工廠最起碼成本都是幾十億起步,產線上各種自動機器人就不說了,就連地上跑的AGV運送小車,都要十幾二十萬一個,比不少人家中的小轎車還要貴了。
而這些都是“一切順利”的情況下。如果在量產前的產品出現了各種問題,還需要回爐重做,這一去一來又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一些新勢力車企,研發一款產品通常都需要兩三年才能和用戶見面,也并不是和我們外界想象的那樣,只需要花錢找供應商買零件,然后拿來組裝就完事了,就拿比亞迪來說,它的一年營收高達四五千億,但凈利潤只有10%不到,因為每個月都要花上百億來維持日常運營和研發。
正因為如此,汽車行業是馬太效應特別嚴重的行業,非常容易造成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情況,所以如果想要在汽車行業存活下去,不做到TOP級車企肯定是不行的,當年特斯拉也是靠著開辟了一條新能源智能汽車的全新道路,才在行業中撕開了一條口子,站穩了自己的腳跟。
所以我們現在回望國內汽車行業,就可以基本確定的是,未來汽車廠商肯定會越來越少的,眾多汽車廠商要么被更大的品牌所收購,要么就徹底消失,行業大佬們的預言也正在慢慢一步步實現。
不過作為消費者,其實我們也沒有必要惋惜,任何行業都是優勝劣汰,如果想要活下去就只能倒逼廠商們拿出更便宜配置也更高的產品,這無疑對消費者來說是件好事,只是不管是高合還是威馬,如今看來都是開胃小菜,以后任何一家知名車企倒閉都不算新鮮事,就看在這新能源決賽圈中,誰能“茍”到最后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