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人張豐為美國人何偉(Peter Hessler)寫了一篇
何偉要賣的這輛車,我2020年拿到駕照后,在網上看了很久——CRV四驅,新車大概要20多個W。
何偉的這輛車里程剛過1萬公里,希望他能在低行情下賣個好價錢。
我隱約猜得到何偉必須離開中國的原因,但我不會說,或者說不敢說。我沒有內部信息,也不認識何偉兩口子。但時代的泥石流滾滾而下,你是姚明還是潘長江,歸宿都一樣。
何偉如今在成都丟掉教職,跟當年到涪陵謀得教職,就像一本書的終章和開篇,看上去頗多抵牾,嚴重點說是新篇章背叛了老黃歷。
但正因為如此,這才算得上一個完整的中國故事——作者和主角都活到了最后一頁,只是都不會在彼此的續集里露面。
在口罩期間,何偉寫的一些文字很被老讀者詬病,認為他過于遷就和支持管控。我看過其中刊發于《紐約客》的一篇,非常失望,何偉居然能寫出這樣的文字來:
“ 在我看來,中美抗疫表現的不同還與教育和努力程度有關。拋開中國學校教育中所涉及的政治理念不談,中國的這套制度的確是引導人們尊重科學的。此外,勤奮是另一個核心價值觀,社會因此變得更加欣欣向榮,且并未喪失向上攀登之志。 ”
不是每一個作家都能像奧威爾那樣,把故事和評論都寫得同樣好。何偉這些話,充分現實了他對中國某些緯度的無知與幼稚。
我也決定不再讀他的東西。
回想起十幾年前,“非虛構”還遠不像今天這么時髦,我第一次讀到《尋路中國》時的欣喜和震撼。
作為闖入者時,何偉的打量,與中國人的日常很容易催發出化學反應。在中國寫作者習焉不察的空地上,滾起雪球,越滾越大,最后隱然有雄邁的氣象。
但當同樣一個人,一個視涪陵為故鄉的成都居民,被紅袖章崗哨、鐵皮圍擋、采樣棉簽、體溫計和二維碼規訓一段時日后,禁不住為這些辯護,倒也可以理解。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斯德哥爾摩。
但至少在中國題材上,他不再是一個優秀的寫作者。
這樣的何偉注定尷尬。對一些人來說,何偉是個麻煩制造者。他是很和善,但在某些環境下,忠實記錄就等同于惡意。
對張豐等另一群人來說,何偉像是一枚風向標,一條熱帶魚,可以證明風向和水溫尚未完全崩壞——在日趨板結的國土上,還可以殘存一點共識,容許一個人——哪怕是洋人,從主流敘事旁逸斜出,為文明遮點羞,留三寸體面。
惡意和期許,何偉都是擔不起的。走了也好,以他的才華,寫作主場可以是全世界。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