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月是故鄉明,可我想以后在滿月夜時,我只會想到它。”
是呀,不戀家的孩子只有在“滿月夜”時,才想家。
作為男性的我,似乎想家甚少,更談不上鄉愁。
我一心只想著在異鄉打拼賺錢,腦子容不下其他情感,只是期待有一天能夠衣錦還鄉。這事實上跟古代大多數進京趕考的書生一樣,也沒啥本質區別——想法很飽滿,現實更骨感。
所以在看林特特的這本生活散文集《煙火向星辰,所愿皆成真》時,我真的從作者有序優雅的文字中,讀到青春與成長的熱情執著,也在“家”的那些回憶中,狠狠共情了。
你瞧瞧,“這城市到處是成長的痕跡,隨手拈起一個意象都能串起我的、我們的青春”。
這不就是在描繪我此時此刻在城市打拼的心情呀!
從大學畢業后,我就在這座陌生的城市工作,從一個懵懂少年到油膩男青年,我把全有活力的青春歲月都灑在這里。說是不戀家不思鄉,不如說是把這座城市當成是自己的第二故鄉了。
林特特在書中說道,“我對著一條路列清單,列我究竟在思念什么,思念的能否在另一個城市復刻。其實,所謂生活秩序,還原一下,不過就是一張清單、一些數字。”
我的小心思仿佛被她三言兩語給戳破了。
確實,我在異鄉打拼的時候,在陌生的城市里找到家鄉的各種替代——知根知底的朋友,熟悉的巷道,爛熟于心的景點……
當然,以往我自詡為適應能力超強,能很快融入工作所在地,生活跟以往沒有什么不同。結果是,我被作者嘲笑了:“人要多了解自己,才能滿足自己;人要多清楚生活秩序具體是什么,才能時刻重建生活秩序。”
中國上下五千年,已經把鄉土氣息滲入所有華夏兒女的骨髓,戀家反而成為最普遍的情感需求,只不過我們的文化足夠內斂,不懂得去表達思念。
這種戀家思鄉之情,不分男女,更不存在不戀家的人,有的只是你沒有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花費在賺錢的事情上,待到深夜月圓之時,我們怕是在思鄉心切下,流兩行清淚。
不過我們對比古代的詩人,有了更先進的溝通方式,不用“舉頭望明月”,更不用“每逢佳節倍思親”,就在平日里,就能通過手機與家人視頻通話,慰藉思親戀家之情。
“此心安處是吾鄉。既然選擇了終生都是異鄉人,安這件事,就只能自給自足。要好好享受人間煙火。
畢竟,每一個吃飽了撐的日子,都值得紀念;每一個吃飽了撐的日子,都值得期待。”
既來之則安之,我在林特特的文字中,感受到堅守的勇氣和力量。
書名《煙火向星辰,所愿皆成真》雖俗氣,但也傳達了一種美好祝愿:希望每一個漂泊者都能帶著遙望理想的希冀向星辰點燃一支煙火,找到堅守的勇氣和力量,所愿皆可成真。未來璀璨,星河閃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