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是我國歷史上出現的各類政區中最穩定地方行政區域,其誕生于春秋初期秦、晉、楚等國,完善于秦朝。秦漢屬于郡,隋、唐后屬于州,元屬于路,明、清屬于府。
說縣“穩定”,是指在我國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史中一直存在,不曾消失。但是,在我國整個歷史長河之中,縣的新置、撤銷、復置、改名等情況還是比較頻繁的,從這一點來看,縣這個行政區劃卻是屬于最不穩定的。
邯鄲市所轄區縣示意圖
本文就來梳理一下,看看曾經存在于今天河北省最南端邯鄲市區域內的古縣都有哪些。
一、鄴縣(含靈芝縣)
戰國時期魏國置,治所在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西漢為魏郡治,東漢末相繼為冀州、相州治。東漢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為魏王,定都于此。三國魏時期,鄴為“魏五都”之一。十六國后趙、前燕、北朝東魏、北齊皆定都于此。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城毀,移治安陽城(今河南安陽市),原址改置為靈芝縣,隋開皇十年(590年)改鄴縣為安陽縣,復改靈芝縣為鄴縣。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廢入臨漳縣。
戰國時期魏國的鄴縣
1947年晉冀魯豫革命根據地曾把臨漳縣漳河以南及安陽縣部分地區復置鄴縣,治辛店集(今河南安陽縣北辛店鄉),1952年屬河南省,遷治白壁集(今河南安陽縣東白壁鎮)。1954年撤銷,并入安陽縣。
二、斥丘縣
西漢置,治所在今河北成安縣東南三十里。西漢高帝封唐厲為斥丘侯,先為斥丘國,國除后改為縣。因“地多斥鹵,故曰斥丘”得名。屬魏郡。《資治通鑒》記載的東漢初平四年(193年)魏郡兵反:“(袁)紹還屯斥丘”,即此。東魏天平初廢。唐天祐二年(905年)改成安縣復置,治今河北省成安縣,五代唐復改為成安縣。
三、清淵縣
西漢置,治所在今河北館陶縣西北清陽城。《資治通鑒》記載的西晉永嘉元年(307年):“茍晞擊汲桑于東武陽,大破之。桑退保清淵”,即此。唐初廢。
唐朝編修的《晉書·地理志》、《隋書·地理志》中,為避高祖李淵諱,皆作“清泉縣”。
四、元城縣
西漢置,治所在沙鹿旁(今河北大名縣東),以“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而得名。北齊廢,隋開皇六年(586)復置,移治古殷城(今山東莘縣西南)。唐貞觀十七年(643年)并入貴鄉縣。圣歷二年(699年)復置,移治王莽城(今大名縣東北)。開元十三年(725年)又移治今大名縣東北大街鄉(舊府城),并與貴鄉縣同治。五代唐改名興唐縣,后晉復名元城縣。北宋為大名府治。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并入大名縣,尋復置,為大名路治。明為大名府治,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移治今大名縣,1913年并入大名縣。
西漢今天邯鄲市一帶地圖,可見到本文涉及諸縣
五、梁期縣
西漢置,治所在今河北磁縣東北,西晉省。
《水經· 濁漳水注》記載:
漳水又東徑梁期城南。《地理風俗記》曰: 鄴北五十里有梁期城,故縣也。漢武帝元鼎五年,封任破胡為侯國。晉惠帝永興元年驃騎王浚遣烏丸渴末徑至梁期,侯騎到鄴,成都王穎遣將軍石超討末,為末所敗于此。
六、武始縣
西漢置,治所在今河北邯鄲市西南五十里。西漢元朔三年(前126年)漢武帝封趙敬肅王子劉昌于此。東漢廢。
七、易陽縣
西漢置,治所在今河北邯鄲市永年區臨洺關東南。以“在易水之陽”得名。《后漢書·和帝紀》曾記載在永平七年(64年)“易陽地裂”,即此。北魏初廢,孝文帝復置,移治今永年縣。東魏天平初改屬魏郡。隋開皇六年 (586)改為邯鄲縣。
注:邯鄲又于開皇十年移理陟鄉城,于原易陽縣別置臨洺縣。
八、列人縣
西漢置,治所在今河北邯鄲市肥鄉區東北十五里。《后漢書·光武帝紀》:“河水從列人北流,如決河水灌之,皆可令為魚。”即此。此乃更始初故趙王子劉林說劉秀決列人河水以灌赤眉之句。384年,慕容垂反前秦,其子慕容農奔于此以應。東魏初平初屬魏尹。北齊廢。北齊廢。
“列人”之意是指有名望的人。
九、斥章縣
西漢置,治所在今河北曲周縣東南。《漢書·地理志》 注引應劭曰:“漳水出治北,入河,其國斥鹵,故曰斥章”。“章”字,晉之后作“漳”,因此西晉稱斥漳縣,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省,太和二十年(496年)復置,北齊省入平恩縣。
十、南曲縣
西漢置,治所在今河北邱縣西北古城營,東漢廢。《水經·濁漳水注》記載:“衡漳故瀆,東北徑南曲縣故城西。”
十一、廣年縣
西漢置,治所在今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臨洺關)東三十四里故城村,西晉永嘉后廢,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復置,北齊移治曲梁城(今永年區廣府鎮),隋仁壽元年(601年)避煬帝楊廣諱改為永年縣。
十二、平恩縣
西漢宣帝地節三年(前67年)封許廣漢為平恩侯,以“館陶之別鄉”為侯國,治今河北邱縣西南,后改為縣,金降為鎮。
十三、曲梁縣
西漢宣帝封平干頃王子敬為曲梁侯,三國魏改為縣,治所在今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廣府鎮,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廢。
十四、臨水縣(后為昭義縣)
三國魏黃初三年(222年)置,治所在今天河北省磁縣。因“以城臨滏水,故曰臨水”得名。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并入鄴縣,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復置。北周建德六年 (577年)移治今涉縣西北二里。隋開皇七年(587年)移今涉縣東北西戍鎮,十年(590年)移治今邯鄲市峰峰礦區臨水鎮。大業初屬魏郡。唐永泰元年(765年)改為昭義縣。
三國地圖上的臨水縣
十五、滏陽縣
北周武帝析臨水縣置,為成安郡治,以在滏水之陽,故名,治今河北磁縣。隋、唐為磁州治。明洪武初省入磁州。
十六、貴鄉縣
東魏天平二年(535年)析館陶縣西界置,治趙城(今河北大名縣西北)。因前燕曾置貴鄉郡于此,故名。北周建德七年(578年),因趙城卑濕,移治孔思集寺(今大名縣東北大街鄉)。隋大象二年(580年)為魏州治,大業初為武陽郡治。唐為魏州治,治所屢遷,后遷至今大名縣東。五代晉改名為廣晉縣。
北周時期地圖上的洹水,靈芝,滏陽,貴鄉等諸縣
十七、曲安縣
北魏景明中析平恩縣置,治所在今河北曲周縣東北四十里,北齊廢入斥漳縣。
十八、洹水縣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析臨漳縣置,治所在今河北魏縣西南舊魏縣。因境有洹水,故名。《資治通鑒》記載:五代梁貞明元年(915年),劉鄩聞晉軍至,選兵萬余人,自洹水趣魏縣,即此。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省為鎮。
十九、清漳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屬洺州,治所在今河北廣平縣東北清漳。“南濱漳水,因以為名”,唐會昌三年(843年)省入肥鄉。
隋朝清漳縣
二十、洺水縣
隋開皇六年(586年)置,治所在今河北曲周縣東南,“以縣西近洺河,改為洺水”。唐屬會昌三年(843年)廢入曲周縣。
二十一、臨洺縣
隋開皇十年(590年)置,治所在今河北永年縣(臨洺關)。“北濱洺水,因以為名”。 唐建中二年(781年),河東節度使馬燧等大破魏博節度使田悅于臨洺,即此。北宋熙寧六年 (1073年)廢為鎮,元祐二年(1087年)復置,同年又廢為鎮。
二十二、新安縣
金置,治所在今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辛安鎮鄉,元初廢。
金朝地圖中的新安縣
從以上情況來看,自秦朝至今天2200多年的時間里,邯鄲市的區域曾經出現,后又消失的縣有20多個。在這些消失的縣里,有的縣在設置之后,不久就被撤銷,存在時間很短。有的不僅存在時間短,撤銷的也比較早,比如武始縣,置于西漢,東漢就被廢,在距今2000年前就已消失。而有的縣則消失于百年之前,如元城縣。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