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中原地區的一場凍雨,把選電動還是內燃機的話題又推上了風口浪尖。其實從客觀的角度來說,純電和內燃機之爭,實際上是使用場景的對立,就像我和阿澤一直也在爭論這一點。他買車就更傾向于電動車,對于他來說,基本都是短距離的行駛,而我回老家超過500公里,換句話說,這是我和他處在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明顯的地域區別和使用場景的差異。
所以,現階段插電混動我覺得就是最優解了,尤其是高純電續航的插電混動車型。但是,這就面臨著另一個問題,市面上這么多車型,除了考慮插混系統的表現之外,設計、空間、底盤以及配置,多個維度的考慮,就讓選擇車型變成了一件難事。而且,20萬元是一個分水嶺,因為目前的市場,20萬以內仍舊主要解決的是剛需,而20萬元以上,則已經邁入了豪華品牌車型的價格區間,所以理應要有更好的體驗和更高的規格配置。
那針對這兩個不同需求的市場,比亞迪漢DM-p憑借著尺寸、動力系統的優勢,是20萬元以內最值得選擇的車型之一。而20萬元以上的市場,嵐圖追光(參數丨圖片)PHEV憑借著幾乎是把超30萬元級別車型的硬件和配置都給置辦齊了的優勢,加上現在終端最高2萬的優惠,那是同級里咔咔能打的角色。
都是摸爬滾打的老兵,卷無上限?
回想年輕的時候,對于性能車十分狂熱,空間舒適性統統都是累贅,恨不得整臺車上就一個座位,實現極致的輕量化。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看到空間大體驗又好的車,腦海里浮現的都是帶著家人出行的幸福場景。所以,我也越來越能深刻的理解為什么在國內,空間大就是銷量密碼。
所以在空間上,無論是漢還是追光PHEV都深諳這一點。其實,車身尺寸大并不能說明這臺車空間一定大,但是足夠大的車身,確實決定了一臺車空間的下限。像漢DM-p的車長達到了4975mm,這放在以前,絕對是C級車的尺寸了。更不要說追光PHEV硬是把車長拉到了5088mm,軸距更是突破了3米大關。你要是跟我說這倆車后排空間不能翹二郎腿的話,我懷疑車身設計師可能當時學錯了專業。
其實拿這么大的篇幅寫空間,著實有點浪費文筆,原本只要洋洋灑灑寫幾個數據讓大家自己看就好了,但是我依舊覺得,很多人并不清楚,大尺寸除了帶來更好的空間之外,還有什么別的優勢。
我就簡單挑一個來說。足夠的尺寸給了設計師發揮的空間,舒展的大車身,整體的線條用起來就能夠隨心所欲,這就跟小時候學寫字一樣,在小框里總是會感覺寫不下,左邊的偏旁占據了整個框內,右邊就不得不越寫越小。這里埋個伏筆,咱們最后再聊。
其實現在汽車市場的內卷,已經完全卷亂了配置段位了,就拿座椅配置來說,回看以前,20萬元的車型配座椅加熱,30萬元的車型配座椅通風,至于座椅按摩,要么改裝要么你就得花上接近7位數。各級別約定俗成,給多少錢辦多少事,大家也都相安無事。
但是現在格局完全被打破了,加熱、通風、按摩,一些十幾萬的車型都給你卷到位。換做是你,你該怎么辦?是直接對標同級對手?還是徹底擺爛?要不就是眼睜睜看著預算爆表。想要讓消費者感受到你的誠意,追光PHEV沒有二話,加熱通風不夠?那就按摩也安排上,還嫌不夠?那就前排后排直接拉滿,每個位置都是C位,這下沒話說了吧?
但現實生活中,總有那么一小撮人特別的挑剔。為了讓這些人也能“滿意”,盡管這臺車的大多數使用場景并不需要對老板位特別關照,但是追光PHEV還是給后排老板位專屬的一鍵舒躺。另外,什么智能空氣管理系統、副駕娛樂屏,但凡是能提升體驗的,或者同級對手有的,追光PHEV索性整理一下都給你配上,簡直不給自己的改款換代留后路。
機械素質決定上層建筑?
回到我們開頭說的問題,大多數人的活動半徑在100公里以內,如果只考慮上下班代步,來回100公里已經是極限了,不然再多那就是班“上”人了。那么,一臺插電混動“既要”“又要”,得滿足什么條件呢?沒錯,足夠大的純電續航里程。比亞迪漢DM-p主力版本200公里的純電續航,基本能夠做到一天或者兩天一充,其實已經可以滿足需求了。
但是想要接近電車的體驗,續航里程就得盡可能的長,追光PHEV最大的優勢也體現在這里,43kWh的大電池帶來了高達262km的CLTC純電續航里程。這個續航能力,甚至可以比肩某些純電車型了。要知道,這可不只是能為你應付中短途的出行的成本,也能讓你不用每天都充電,隨時隨地可以“懶”一下。像我上下班來回30公里,就這純電續航,我一周充一次就行了。
至于動力輸出,在如今加速能力泛濫、動力過剩的情況下,討論百公里加速已經沒有什么意義了。但是絲滑平順的輸出,卻是十分考驗調校實力的。追光PHEV5秒出頭的加速能力插混到了這個加速區間,也絕不是任人宰割的角色。而且憑借著從容跟腳的輸出,它能夠帶來不一樣的行駛質感。如果你不理解我說的意思,大概就是大排量自吸發動機給你的澎湃但不突兀的感覺,同時乘坐的人也不容易暈車。
其實,如果你開過足夠多的車型,你會發現很多銷量逆天的車型,實際的機械素質相當的一般,甚至有些差,無奈人家皮薄餡大,只要配置夠高,難開點大家其實也無所謂。所以,底盤的表現可能是大多數消費者最不在意的方面,畢竟你回村聊天,就算你指著村里人看不見的底盤一頓夸贊,也比不上隔壁家的車又是冰箱又是彩電來的直觀吧?換句話說,錢一定要花在“刀刃”上。
但是到了20萬元以上這個級別,底盤表現就成了一個試金石。你想想,大家已經卷完了配置,再想找點差異化,就只好去啃機械素質這塊硬骨頭了。但是,底盤就像一個木桶,光搞一塊“板子”徒勞無功,根本拉不開大家之間的差距,但是面面俱到,成本又會像前幾年的房市一樣一路飆升。當然,這還不算完,硬件到位了,還特別考驗調校,但這多多少少有點玄學,也就是說,你可能花大把的銀子,但是折騰半天也折騰不明白,消費者還不買賬,完全是出力不一定討好。
追光PHEV在這一點上沒有含糊,一出手就是CDC可變阻尼減振加空氣彈簧的王炸組合。這也讓追光PHEV在剛上市的時候,就成了搭載空氣懸架最便宜的車型之一。別看價格不高,但追光PHEV這套懸架的實際表現,卻比很多高級別的空懸“大車”要更好,尤其是對于縱向的拋離抑制得很好,懸架特別“吸地”。另外,我一直堅持說空氣懸架并不是每個車企都能搞明白的,但是車身的升降功能確實實打實的看得見。這對于走走爛路,能提升不少信心。
追光PHEV前懸架也采用了雙叉臂結構,而且連桿也是鋁制的,別看這么大的個子車重自然輕不了,但是簧下質量的減輕還是讓這臺車的動態變得特別的絲滑。初段柔軟的懸架也能在極限下支撐住車身,這一切,全仰仗著底盤下這哥三的通力配合。
追光PHEV是有自我追求的?
智能化對于我們這些比較老派的汽車人來說,的確是錦上添花的,但是優秀的智能化表現的確能夠喧賓奪主。嵐圖追光PHEV身處這個價位,想要全面拳打20萬級產品,也能向上挑戰高級別選手,在智能化的表現上,就絕對不能掉隊。
其實追光PHEV的三聯屏,在8155芯片的加持下,整體的絲滑程度是超過一眾8155芯片車型的。算上HUD的話,整車屏幕更是夸張到了6個。語音交互和手勢控制,基本能夠解決你日常99%的操作了,剩下的1%你就自己動動手吧。這里重點提一下四音區的語音交互,每個位置它都能分辨方位,一下子省去了你跟它報位置的麻煩了,至于后排中間的應急位置,你也沒啥配置功能,就退下別說話了。
L2+級別的駕駛輔助功能,在LCC模式下,跟車、變道、超車都能讓你慢慢放下擔心和緊張,NOA高速領航功能在高速高架上也能減輕你的駕駛負擔。但是聽到這,你是不是會在想,他們真的還有成本空間嗎?這種感覺就像是,你原本想著能在店里花2000塊錢買瓶飛天茅臺就心滿意足了,結果不僅便宜了200塊,還送你瓶五糧液,這你受得了嗎?
最后我們來簡單聊一聊設計,剛才說了,較大的車身是能夠給設計師更多發揮的空間的,所以無論是追光PHEV還是漢DM-p,從視覺上的氣勢是很足的。但更重要的一點,是它們都采用了富有中國元素為設計主體,這就不單單是設計師能夠決定的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一種精神的傳遞。
其實現在很多新能源品牌的造型都是這里借鑒一點,那里抄襲一點,妥妥的縫合怪,甚至很多時候,連我都難以十拿九穩的靠局部來分辨這臺車到底是什么車型。所以,這兩臺車都無一例外的傳承了東方元素,是不是更符合如今的價值觀呢?
也許看到這,你會質疑這一點,誰說原創就一定是好的?但是追光PHEV的確很受教師、醫生等職業人群的喜愛,而且比例超過了30%。我想這一點足夠說明問題了。所以,從設計到內在,從品牌到產品力,這些高知人群都非常認同這臺車所表達的外在氣質和魅力內核。當然,這其中也包括我。
實話實說,很長一段時間,在國內市場上做大尺寸轎車是有風險、需要有勇氣的。在大家更喜歡SUV的市場環境下,如何用體驗和實力勸進消費者,是一門挺難的功課。但是,我們也能看到這幾年消費者的進步,他們更在意自己的體驗,弱化了那些溢價的豪華品牌的對自己的影響。
原本不到30萬元的價格,憑借著頂到天的硬件和配置,追光PHEV已經堪稱最能打的選手之一了。但是終端2萬的優惠,讓追光PHEV的競爭力進一步被放大了。所以說,20萬元以內買漢DM-p,20萬元以上買追光PHEV倒不像一句營銷口號,更像是一種真實寫照。
總第2050期
作者:羅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