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9月4日,代號“西方—81”的軍事演習中,蘇軍參演部隊以50萬兵力當著全球國家的面,公開進行了一次“鋼鐵洪流推平歐洲”的盛大“表演”。
美國駐歐洲武裝部隊總司令伯納德·威廉·羅杰斯上將評價此次演習:
“蘇軍如東西并進,5天就能橫掃西德前線的所有北約軍隊,7天可以打到英吉利海峽,3個月就能蕩平歐洲大陸”。
蘇聯曾經在軍事上十分強大,這一點毋庸置疑。上世紀八十年代,其軍事力量處于絕對的巔峰時期,尤其是核武器,其規模遠遠超過美國。
前蘇聯是由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外高加索聯邦于1922年12月30日簽署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宣言》正式成立的。至1991年12月25日解體,一共存在了69年。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其軍事力量最為巔峰之時,蘇軍有著現役部隊549萬,預備役部隊3574萬的恐怖數量。
其戰略導彈部隊擁有300余個陸基發射中心1700余枚洲際導彈,總計達4.5萬枚核彈,哪怕在陸基發射井全毀的情況下,其全球最大的“臺風級”戰略核潛艇,仍然擁有二次、三次核反擊能力。
每艘“臺風級”戰略核潛艇所攜帶的20枚P—39型洲際導彈射程超過8000公里,且每枚導彈搭載10枚核彈頭。
一艘臺風級核潛艇200枚核彈頭的載荷,甚至具備一次發射就能毀滅包括美國在內的全部北約國家。
其戰略空軍的代表機型“圖160”戰略轟炸機,最大起飛重量超過275噸。兩個武器載艙內,可一次性攜帶12枚核彈,以2.05馬赫的速度進行高空突防時,在當時是沒有任何武器能夠攔截得住的。
蘇軍不僅核武了得,其常規武器照樣不可小覷。
1981年9月4日,蘇軍曾經搞過一次世界軍事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軍事演習。
在眾目睽睽之下,代號“西方—81”的蘇軍參演部隊以50萬兵力當著全球國家的面,公開進行了一次“鋼鐵洪流推平歐洲”的盛大“表演”。
面對當時蘇共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公開發出的“觀摩邀請”,當千余輛由最新式的T80和T72組成的裝甲集群,首次出現在北約軍事觀察團視野里面時,其毫不避諱的恫嚇,令北約各國軍事觀察員們瑟瑟發抖。
時任北約秘書長的荷蘭人約瑟夫·倫斯,甚至悲觀地認為:僅以蘇軍參演部隊的這50萬人馬,不用7天就能橫掃歐洲。
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的蘇軍,被美國駐歐洲武裝部隊總司令兼歐洲盟軍最高司令官伯納德·威廉·羅杰斯上將評價為:
“駐東德蘇軍與駐東歐蘇軍如東西并進,5天就能橫掃西德前線的所有北約軍隊,7天可以打到英吉利海峽,3個月就能蕩平歐洲大陸”。
能夠讓當時蘇聯的唯一對手美軍這樣評價,蘇軍靠的是自身擁有的足夠實力和底氣!
從1978年至1983年的5年間,蘇聯的鋼產量達1.5億噸,是美國的1.5倍。石油產量為6億噸,是美國的1.4倍。
在整個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蘇聯曾一度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產油國,靠著出口石油及天然氣,將自己的國力推向了頂峰,從而使得蘇聯的軍備生產能力位居世界第一。
在聯合國,蘇聯不僅是常任理事國擁有一票否決權,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還擁有投票權,“一個國家三張票”使其在聯合國的各項表決中,占盡了優勢。
同時,蘇聯在世界這個大舞臺上并不是孤軍作戰。
以蘇聯為首的華約組織麾下,整個東歐各國除了南斯拉夫,包括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等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全都唯蘇聯馬首是瞻。
美國建國兩百余年,它就只害怕過一個國家,那就是蘇聯。
二戰中,敢不宣而戰把炸彈扔到美國人頭頂上的日本,美國人用“李梅燒烤”和“小男孩”差點讓其滅國。
二戰中,暴揍了整個歐洲國家,讓號稱世界第一的法國陸軍40余天便宣告戰敗的德國,美國人在西線把其碾壓成了渣渣。
但當美國面對“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時,卻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的整整40年里,心懷敬畏。
千萬不要以為曾經的蘇聯是“大號版”的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以“社會主義”為國名的超級聯盟,與現在的俄羅斯截然不同。
社會主義制度,是蘇聯的立國之本。
在二戰殘酷的蘇德戰場上,如果蘇軍大本營的墻上懸掛著的不是“鐮刀和斧頭”,那么,蘇聯人民是絕對打不贏這場戰爭的。
正是憑著“鐮刀和斧頭”,當時總人口為1.94億的蘇聯人民才能夠團結在這面旗幟下,用傷亡達1/4的人口,最終贏下了這場戰爭。
二戰期間,蘇聯的各加盟共和國作出了極大的犧牲。其中,烏克蘭作為蘇聯的一部分,在蘇德戰場上總計付出了1000萬人口的損失。
這就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如果沒有意識形態上凝聚而成的高度集權和統一思想,一個由15個加盟共和國形成的國家,就不可能團結得如同一塊鋼板,不分彼此,一致對外。
所以,美國建國至今唯一令其心懷敬畏的國家就只有蘇聯。美國人怕的不僅僅是蘇軍的鋼鐵洪流,真正令美國人顫抖的,是蘇聯的兩億人民隨時可以為之付出生命的社會主義制度及其意識形態。
據維基百科揭秘英國軍情局資料:
冷戰時期,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摩納哥、西德、奧地利、丹麥、挪威、瑞典等大部分西歐國家,面對蘇軍隨時可能發起的“橫掃歐洲軍事行動”,都做出了極為詳盡的“疏散預案”。
為什么是“疏散預案”,而不是“作戰方案”?
維基百科解釋道:
因為經北約組織評估,上述諸國以及北約部署在歐洲的兵力,在戰爭爆發初期,完全不可能抵擋蘇軍50萬至100萬裝甲集群的全面平推。
所以,在北約組織的統籌下,“疏散預案”的重點是將各國的科技、金融、工業,以及文化藝術等等方面,成體系地列入首要疏散名單,在危機凸顯前轉移至英倫三島,避免被戰爭破壞。
這是汲取了二戰敦刻爾克大潰敗的經驗教訓,未雨綢繆所作出的安排。
由此可見,巔峰時期的蘇聯,對于西歐這些老牌帝國主義列強來說,完全是神一般的存在。
但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這個“第一”和所有的“第一代產品”一樣,都同樣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先天不足,而導致各種弊端和矛盾的產生。
特別是因為仗著出錢、出人、出力,蘇聯援助了眾多的“兄弟國家”后,便企圖以“老大”自居,強勢介入各國內政,引起了“兄弟們”的反感。
作為紅色陣營的“帶頭大哥”,蘇聯從五十年代起,陸續援建中國156個工業項目,使得中國工業在其后的發展中門類齊全,奠定了從一個農業國轉型工業國的基礎。
但蘇共領導人隨即企圖對中國進行控制和干涉,并試圖在建立“長波電臺”與“聯合艦隊”的問題上介入中國內政,由此引發的中蘇交惡直至1966年中蘇關系全面破裂。
在南亞,蘇聯一如既往援助印度幾十年,并以此幾乎成為了印度的“太上皇”,從而引起了印度人民的極度不滿。
在東南亞,蘇聯數十年給越南“輸血”,結果培養出了一個小霸王,不僅侵柬侵老,還跟著蘇聯一塊對付中國。
而在東歐,對于不太聽話的“兄弟”,蘇軍悍然出兵匈亞利,造成2700余名匈牙利人民慘死。
同樣在東歐,蘇聯因為不滿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體制改革,覺得此舉有脫離蘇聯控制的傾向,便以“聯合軍演”為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實行武裝干涉,對其全面軍事占領。
而對于南斯拉夫,因其領導人約瑟普·布羅茲·鐵托秉持“南斯拉夫人的南斯拉夫”原則,拒絕加入華約組織,從而挫敗了蘇聯從政治、經濟、軍事上全面控制南斯拉夫的企圖。
蘇聯對此深惡痛絕,竟數十次派遣克格勃特工秘密潛入南斯拉夫,欲對“鐵托同志進行物理化祛除”,結果卻全數失敗。
蘇聯以“家長”式作風對待社會主義陣營“兄弟”的手段,不僅使得“世界紅色陣營”四分五裂,對其霸道行徑極為反感,還對其施以的各種援助持懷疑態度,擔心所謂援助的背后存在不可告人的目的。
各國民眾甚至以焚燒蘇共領導人畫像,來表達心中的不滿。
結果,蘇聯幾十年花大價錢對各國進行的援助,不僅削弱了自己的經濟,更沒有得到這些國家的認可。
其“打小弟練手藝”的惡行,更是大大降低了蘇聯在“紅色陣營”中的聲譽,為后來的“墻倒眾人推”埋下了伏筆……
當然,這是后話。
更為糟糕的是,蘇聯一系列對外的援助政策不僅沒能討好各國,更使得自己因為長期的對外“放血”,而讓自己迅速變得虛弱。
在計劃經濟的生產政策下,蘇聯的工業生產結構極不合理。
蘇聯全國80%的工業產能都是為軍事工業服務,而民用工業盡管名義上占比20%,但大數生產民用產品的工廠,按蘇聯工業委員會的要求,必須具備隨時轉為制造軍工產品的能力,否則便需停產整頓。
這就造成了這些占比僅為20%的民用工業,實際是成為了半民用,半軍工的生產企業。
而眾所周知的是,在“全國一盤棋”的計劃經濟體制內,軍工工業是花錢的門類,而民用工業才是掙錢的門類。
簡單點說,一個國家超過80%的工業都在拼命花錢,這樣的的工業體制該怎么去長期維持呢?
而蘇共的領導人又向來是不服輸的,不僅在地球上要當“老大”,在太空科技工業的競爭中也要和美國爭當“一哥”。
于是,史上最最燒錢的放衛星、造飛船等等太空項目讓蘇聯的工業體系雪上加霜。國家把錢都花在了軍工上,那為人民服務的民用工業自然也就必須為此讓路了……
一個可以造飛機、造導彈、造衛星、造飛船,卻連自行車、電視機、電冰箱、電風扇都難以生產的工業強國,蘇聯的衰敗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呈現在全世界面前。
在總體經濟實力弱于美國的情況下,蘇聯仍然試圖與美國保持均勢竟爭,那么積累和消費的比例、軍事工業與民用工業的比例、重工業與輕工業的比例、工業與農業的比例,所有的一切就都無法保持平衡。
這就導致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遠遠跟不上蘇聯軍事的“世界領先”,這一矛盾雖然顯而易見,但一貫強勢的蘇共歷屆領導人卻選擇視而不見。
老百姓對于既不能吃又不能穿的飛機、導彈漸漸產生厭惡之后,曾經因為“制度的先進”而產生的凝聚力就逐漸開始瓦解,一個“鋼鐵巨人”的坍塌也就開始進入倒計時了。
蘇軍在“帝國墳場”阿富汗的十年戰爭中,讓本就已經孱弱不堪的蘇聯經濟幾近崩盤。
隨著戈氏的“激進改革”失敗之后,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終于在1991年12月26日宣告解體,這個日期標志著蘇聯作為一個國家組織的正式結束。
曾經的“鋼鐵巨人”僅僅存在了69年,便轟然倒地,留給后人的,至今仍是無窮的戰爭和無盡的反思。
在歷史的長河中,蘇聯短短69年的存在,只是彈指一揮間。但它再次驗證了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
“如果國家的崛起,是以犧牲底層人民的溫飽和尊嚴為代價,那么這樣的崛起注定是不會長久的,并且是極具危險的!”
蘇聯的解體除了本文中所列事項外,也離不開當時蘇聯國內的階級固化,以及寡頭滋生和官僚腐敗等諸多因素。
蘇聯人民既然在2240萬平方公里的“蛋糕”上連一口奶油都吃不到,那么這樣的“蛋糕”就注定沒有了存在的意義,“掀桌子”遲早成為必然!
但是,畫重點——
歷史需要不斷反思,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解體至今已逾30年,原先的那些蘇聯人民,他們現在的生活就一定幸福了嗎?
沒有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那些前加盟共和國的老百姓們就一定獲得了尊嚴了嗎?
他們全都吃到了“蛋糕”上面的奶油了嗎?
我看未必!
事物往往都有兩面性:
沒有大國的崛起,哪有小民的尊嚴?
這也是從古至今,亙古不變的真理!
誠然,我們必須承認:
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蘇聯,是舉著“鐮刀和斧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沒有經驗可循,沒有范例可依,在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的道路上,蘇聯的實踐之所以失敗,也是可以理解的。
就如我文中所言:蘇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這個“第一”和所有的“第一代產品”一樣,都同樣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先天不足,從而導致的各種弊端和矛盾。
這就給后來者提供了充分的經驗和教訓,中國的成功崛起就充分證明了這個道理。
蘇聯是社會主義的先驅者,雖然沒有走到最后,但其歷史地位必須得到公正評價。
正如普京的那句名言——
“不懷念蘇聯的人沒有良心,想回到蘇聯的人沒有腦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