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的秘訣是統戰有實力的關鍵群體。
之前寫了一篇《大清的垃圾時間》,很受好評,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大清的成功秘訣。在我看來,大清最厲害的統治術就是統戰有實力的關鍵群體。
八旗的本質是一個聯盟,而非依照血緣組成的共同體,任何被滿清皇帝認為具有實力的個體或群體,都可以加入八旗。正是依靠這一多民族的聯盟,大清才能擊敗體量相當于自身十多倍的明朝。
即使到王朝末期,大清仍然深諳統戰之道,在太平天國叛亂期間,大清穩住了關鍵的漢族士紳群體和西方勢力,最終借助兩者的力量擊敗太平天國。
大清走向覆滅,一是大清的統治階層不再能有效的執行統戰策略,統治技術越來越僵硬。但更重要的,還是時代發生了變化,在現代化的大潮下,大清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了。
1
大清對蒙古人、“遼人”的統戰
大清的前身是建州女真中的一個小部落,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兼并海西女真,建立后金,有了和明朝叫板的基礎實力。 但即便如此,努爾哈赤的女真部眾至多不會超過50萬,兵力不超過6萬,要想征服明朝,努爾哈赤需要更多盟友,這個盟友就是蒙古和遼東漢人。
當時明朝和后金都花費大力氣拉攏蒙古。但與后金相比,明朝作為正統漢人王朝,一直對蒙古人存在偏見,對他們更多是收買、利用,缺少平等結盟、聯姻的意愿。
與明朝相比,努爾哈赤下的本錢要大得多。薩爾滸之前,努爾哈赤就娶了科爾沁部兩個貝勒之女。他四個兒子,包括多爾袞,也分別娶了科爾沁部和扎魯特部的王公之女。努爾哈赤的親侄女也嫁給了內喀爾喀部的貝勒,努爾哈赤時代,后金與科爾沁部就聯姻十次,雙方可以說血濃于水。
努爾哈赤“滿蒙一體”的策略之后被皇太極繼承,到皇太極時期,和明朝結盟的黃金家族后人林丹汗被擊敗,蒙古大部歸于后金,皇太極成為女真和蒙古的共主。在蒙古人的協助下,皇太極得以繞過關寧防線,從漠南蒙古入侵明朝,蒙古部落甚至隨皇太極一起入關搶劫。
在對蒙古的統戰上,后金完勝明朝,明朝不得不面臨兩個方向的夾擊。
除了蒙古人,后金還團結了漢人社會中最具戰斗力的群體—遼人。遼東漢人因為久居邊疆,形成了和內地不同的社會文化,他們普遍習性剽悍能征慣戰,明末兩個最強大的軍事力量,除了戚家軍代表的浙兵外,就是遼東軍功集團。李成梁、祖大壽、孔有德、吳三桂,均是遼人。孫承宗、袁崇煥所依賴的也主要是遼人群體,明朝針對后金的戰略,就是“以遼人守遼土”。
明后期,衛所制度已經崩潰,將領大都依賴豢養的家丁作戰,而遼東,就是私軍最多的地方,明亡清興的結局,很大程度源于遼人集團的反叛。
努爾哈赤早期的成功,離不開遼東的人心向背。萬歷十六年開始,明朝開始擔憂遼東的“軍閥化”,先后將李成梁和李如柏撤職,又大幅削減遼東家丁,萬歷二十七年開始,朝廷更是派出征稅太監搜刮遼東,致使遼東一片蕭條,百姓苦不堪言,甚至引發民變。遼東御史何爾健就稱遼東“所過人跡罕少,道路行者垂首喪氣,半人半鬼,遼東民情已如鼎水之沸騰”。
不少遼人為了逃避征稅甚至逃到了努爾哈赤控制的建州,足見遼人對明廷的憎恨。正是借助遼人對明廷的不滿,努爾哈赤在起兵初期才會如此順利,努爾哈赤先后招降李永芳、范文程和佟養性等遼人,予以重用。
(明朝后期,明軍完全依靠將領家丁)
李永芳為后金建立了完善的諜報系統,策反不少遼人,廣寧之戰,就是李永芳安插的細作擾亂了明軍軍心,致使明軍大潰。渾河之戰,也是李永芳統戰了沈陽明軍炮手,八旗軍在火炮掩護下才擊敗明朝南軍精銳,消滅了白桿兵和浙兵(最后的戚家軍)。 范文程則成為后金文臣之首,有效提高了后金的治理能力。佟養性則幫助后金建立首支炮兵,成立八旗漢軍,在大凌河之戰中用火炮擊敗了明朝援軍。
直到努爾哈赤統治晚期,明軍才重新贏回遼人的心。當時努爾哈赤因為接連取勝,開始盲目自大,在統治區內推行剃發易服,遷徙人口、滿漢合居等不得人心的政策,并嚴厲鎮壓反抗的遼人,就連李永芳也因勸諫努爾哈赤被罷官。
努爾哈赤晚年的昏庸重新將遼人推到明朝一邊,這是袁崇煥、孫承宗“以遼人守遼土”成功的根本原因。最終努爾哈赤被袁崇煥新訓練的“遼軍”和紅夷大炮所擊敗,含恨而亡。
皇太極上位后,充分意識到了父親的錯誤,開始重新重用“遼人”。正好這時,明廷開始接連犯錯。崇禎先是處死袁崇煥,后又罷免孫承宗,這兩人在遼人中的地位非常高,兩人離開遼東讓遼人對明廷喪失了信心。另外,內地社會對遼人的防備和鄙視也是遼人投靠大清的原因。
當時內地官員和民眾普遍認為遼人反復無常,習性和胡人近似,非我族類,不能信任。袁崇煥被殺后,民間普遍相信了袁是后金奸細的謠言,加深了遼人的刻板印象。因為戰亂,大量遼人進入關內避難,他們大都遭到了內地士人和居民的侮辱,這種普遍的“排遼”間接導致了孔有德的叛變。
當時明朝花費重金從葡萄牙請來教官,組建了一支西式炮兵,這支軍隊由孫元化、孔有德等人率領,以遼人為主,本來是要馳援大凌河的祖大壽,結果在吳橋,由于后勤不暢,加上當地人拒做遼人生意,這支軍隊補給斷絕,被迫造反,在被其他明軍擊敗后投降了大清,皇太極出盛京十里迎接孔有德。
孔有德的叛變,徹底改變了明清雙方的實力對比,明朝花費重金培養的西式炮兵,自己沒用上,反倒給清朝做了嫁衣。在明朝的最后幾年,清朝甚至在火炮數量上也超過了明朝,明軍喪失了對清軍的最后一項優勢。
(皇太極后期,清軍的火炮數量比明軍還多)
后世的清人在談及歷史時,都將吳橋兵變視為明朝敗亡的標志。在將蒙古人和“遼東軍功集團”納入政權后,清朝已經擁有東亞最強大的武裝集團,明朝的敗亡,已是定局。
在前現代,權力斗爭的規則從不是看誰的支持者最多,而是誰的支持者最有組織力,最有戰斗力,把握有實力的關鍵群體,遠比贏得大多數,重要地多。
2
大清與漢族士紳的結盟
松錦之戰后,明朝進入倒計時,天下開始從明清爭霸變成了順清爭霸,李自成成為大清最大的敵人。為了對付李自成,也為了收服漢人的心,大清統戰另一個群體-漢族士紳。
在洪承疇的建議下,多爾袞等大清高層意識到,雖然清軍的武力占據絕對優勢,但沒有能力治理一億多人口的內地,大清要想穩固統治,必須和漢族士紳結盟。在關鍵時刻, 李自成又給了大清助攻。
1644年,與經營40多年的清朝相比,大順政權顯得過度年輕,1639年,李自成還是躲在商洛山中的流寇,到1644年就已君臨天下,大順政權完全沒有轉換思路、建立統治的時間。
最明顯的特征是,大順一直沒能建立官僚體系和稅收制度,軍餉的補充不是靠收稅而是靠追贓助餉,所謂追贓助餉,就是通過打倒官僚地主,瓜分地主余財來籌措軍餉。李自成進京后,拷掠京城大小官員,士紳苦不堪言,對大順是“人人飲恨,未及發也”。一些明朝官員私下對大順丞相牛金星的手下周鐘說“闖殘殺太甚,萬難成事”。
李自成的追贓助餉很有可能影響了吳三桂的態度,當時吳三桂已起兵歸順,行至離北京不遠的河北玉田縣,卻中途折返,大概率是聽到李自成劫掠士紳的消息,擔憂老爹吳襄已成為階下囚,自己前去也是自投羅網。
在獲得吳三桂的關寧軍后,清軍在一片石擊敗了李自成,李自成剛失敗,全國士紳就反抗大順統治,襲殺駐軍,廢除大順政令,實現了全面的復辟。
在洪承疇的建議下,大清入關后對士紳給予優待,明朝舊官僚大部不僅錄用,還完全保護他們的私產,大清還重開科舉,迅速收攏了天下士子的心。這是大清在一年內打垮大順、南明弘光政權的根本原因。
直到1645年,多爾袞傲慢自大,頒布剃發令后,全國才出現廣泛的抗清運動,但因為大順已被擊敗,清朝占據了最富庶的江南和華北,大局已定,雖然經歷波折,大清還是成功統一了中原。
大清,再一次用暫時的偽裝和“統戰”贏得了天下。或許大部分窮苦農民都支持實行“三年免賦、尊重漢族傳統”的大順,但大清掌握了武力最強的遼東軍功集團和最有錢的漢族士紳。事實證明,打天下靠的不是人頭而是組織和實力。
(到三藩之亂時,大部分士紳仍忠于大清)
天下安定后,大清對漢族士紳是既利用又防范,大清皇帝始終在漢族官員和八旗子弟間徘徊,用旗人去制衡漢人。這一平衡直到太平天國叛亂期間才被打破。
經過長期的演變,八旗已經完全腐化,在太平天國叛亂中,八旗和綠營一敗涂地,太平軍直取南京,攻占江南賦稅重地,不得已之下,咸豐將軍權下放給漢族士紳,讓他們自主募兵,剿滅叛賊,還破天荒地許諾要給平定叛亂的人封王。
大清意識到在舊有基本盤不堪大用的情況下,必須統戰新的力量,而當時最有力量的群體,一個是漢族士紳,另一個就是西方列強。在這個關頭,太平天國又給了大清助攻,它先后得罪了兩個群體。
對漢族士紳,太平天國信奉拜上帝教,雖然和基督教差異極大,但繼承了其排他性,太平軍大肆焚燒文廟和四書五經,破壞士紳對基層的掌控,將士紳完全推到對立面。
太平天國本可以和西方交好,但洪秀全自認為是上帝次子,不僅不在經濟、宗教問題上向西方妥協,反而要求西方列強效忠自己,最終將西方推到了大清一邊,大清平定太平天國,離不開對西方武器的引入和洋槍隊的組建。
最終,在漢族士紳和西方的幫助下,大清再次獲得了勝利,鎮壓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給王朝續命了40多年。這其中反映了大清統治層極為高超的政治策略。
3
時代變遷與大清死局
大清的成功離不開靈活的政治策略,大清總能統戰一個時代最關鍵的群體,但這一策略也有失靈的時候。到1901年,大清完全失去了操作的空間。
庚子國變后,兩個最有影響力的群體都向大清提出了要求,因為慈禧災難性的決策錯誤,西方列強要求大清賠款并進行改革。漢族士紳也要求中央放權地方,并實行君主立憲制,給予漢族士紳參政議政的權利。
但大清統戰的目的,從來是保證自己專制的權力,它不可能接受削弱自己權力的妥協。慈禧的清末新政,都是在壓力下被迫推動,不情不愿,慈禧的目的一直與漢族士紳相反,漢族士紳要的是英國式立憲,權力在議會不在君主,慈禧想要的卻是日本式立憲,權力在君主,慈禧想要的從來是恢復中央權威。
慈禧死后,清廷與漢族士紳的矛盾公開化,皇族內閣的出臺讓漢族士紳徹底對大清喪失了信心,大清的敗亡已成定局。我們還看到,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大清舊有的基本盤—八旗,既沒有能力捍衛大清還阻止大清統戰其他有實力的集團,八旗集團一直拒絕讓出自己的權力,這也是大清加速敗亡的原因。
不過,即使大清在末期向漢族士紳讓權,也大概率不會幸存。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隨著現代化的深入、大眾民主的興起,人們越來越脫離了逆來順受的狀態,人們開始尋求統治的合法性。
中國知識分子接觸西方思想后,越來越懷疑滿人統治和君主專制的合理性。奪取大權的漢族知識分子,能否接受一個滿族的虛君,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橫向看,19-20世紀初是帝國解體的世紀,沙俄、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都解體了。舊時代掌握關鍵群體就可以統治國家,到現代,即使是威權領袖也要尋找一個讓多數人認同的“敘事”,而大清恰恰缺乏這種能力。
一個多民族的、君主專制的帝國,注定在新時代難以幸存。大清,這個在前現代最為成功的王朝注定是新時代最失敗的國家。在時代的大潮下,任何統治術都注定蒼白無力。
想要直接和我討論國內外形勢、政治、歷史的讀者可以加入知識星球,加入后可以進入vip群,在知識星球或微信私聊我咨詢。星球內會分享一些有價值的關鍵信息,讓你對政治的本質和國運的興衰有一個清晰的認知,避免踩雷,更好地投資、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