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空軍中將阿道夫·加蘭德,他不僅是德軍高級將領,還是一位創下擊落104架敵機紀錄的王牌飛行員。這位曾經的德國空軍戰斗機總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接受 Code One 雜志的采訪時說道:
“戰爭發起之初,我就已經知道戰敗已成定局!”
時年72歲的阿道夫·加蘭德,面對Code One 雜志記者的鏡頭侃侃而談:
“早在1942年實施“巴巴羅薩計劃”前,我就同空軍總參謀長耶順內克將軍公開討論過這個話題。戰爭發起之初,德國其實已經輸掉了這場戰爭。”
1940年5月24日,當勢如破竹的德軍裝甲部隊突然接到統帥部大本營發來的一紙莫名其妙的“停止追擊”的命令時,被困在敦刻爾克的30余萬已經全然丟棄了重裝備的英法聯軍終于獲得了一線生機。
在隨后的“發電機行動”海上撤退中,英國人窮盡一切手段,連漁船都不放過,幾乎用盡了一切只要可以浮在海面上的東西,終于把33.6萬英法聯軍接回了本土。
此時整個西歐諸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挪威已經全部戰敗投降,只孤零零的剩下一個英國,靠著一道英吉利海峽仍在頑強抵抗。
順利解決了法國之后,德軍的下一個目標瞄準了英倫三島,苦于德國海軍力量的薄弱,英吉利海峽成為了橫在德軍面前的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塹。
于是,擊碎英國人的抵抗決心,迫使英國人不戰而降簽署“和平協議”的重任落到了德國空軍的肩上。
跨海轟炸英國本土的“不列顛戰役”,是德軍統帥部“海獅計劃”的一部分,史稱“鷹日計劃”,是德軍登陸英國本土的前奏。
為保證絕對性的壓倒優勢,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元帥集結了3個航空隊,包括Me109戰斗機、Me110戰斗機以及斯圖卡俯沖轟炸機等共計各型作戰飛機2669架,做好了轟炸英國重型軍工生產基地、機場、雷達站的準備。
此時,英國空軍可用于作戰的飛機僅有700架戰斗機、500架轟炸機。但隨著5月27日成立的“飛機制造部”緊鑼密鼓的投產,至8月底就已達到了月產1600架的高效產能,其中470架為“颶風式”和“噴火式”戰斗機。
盡管如此,在德國空軍絕對實力的碾壓下,英國空軍也絲毫不能改變耗盡“血條”,最終戰敗的命運。
如果完全按原定計劃實施的話,德國空軍將有極大的機會將英國空軍的“造血”功能摧毀在地面,繼而在空戰中解決英國空軍的剩余力量,徹底擊敗英國空軍從而奪得制空制海權,為后續登陸英國本土奠定基礎。
1940年8月15日,是“不列顛戰役”最最慘烈的一天,史稱“黑色星期四”。德軍出動第2、第3、第5航空隊總計1600余架戰斗機和轟炸機,從南北兩個方向對英國同時展開轟炸。
此次轟炸造成英國5個機場被徹底摧毀,7個機場被基本癱瘓,停放在地面上的近百架戰斗機和轟炸機以及4個飛機制造廠數百架半成品飛機在烈焰中毀于一旦。
這一階段的戰斗,德軍每天出動的飛機都在1000架次以上,8月30日、31日兩天更是出動飛機1600架次,重點轟炸位于英國設于南部的飛機制造廠。
并對負責拱衛南部沿海的英國空軍第11殲擊航空兵群的所屬各機場實施全天候、多波次、不間斷的轟炸,英國空軍第11殲擊航空兵群因此遭受嚴重損失,許多飛機都被德軍擊毀于地面。
這一階段的德國空軍戰果輝煌,不僅在南部地區打得英國空軍的大部分飛機上不了天,就連從北部地區勉強起飛的400余架飛機,也被擊落了195架,擊傷171架。
不僅如此,因為南部地區多所雷達站和飛機制造廠被毀,許多飛機還沒有起飛就在機場化為一堆灰燼。
更使得英國飛機制造廠在這段時間里,生產出來的新飛機以及修復受損飛機總數僅為269架,供應遠遠補不上損失。
更為嚴重的是,開戰至今,英國空軍已有103名飛行員陣亡,128名飛行員重傷,近百名空軍地勤人員傷亡,遭受的損失已達英國空軍整體實力的25%,英國空軍幾乎再無余力將戰爭支撐下去了。
雖然德國空軍也被擊落戰斗機214架、轟炸機138架,但經過補充,整體實力并未受到大的影響。
如果照此延續,德國空軍將會在3個月內完成摧毀英國機場、雷達站、飛機制造廠等重要戰略目標的任務,從而達到徹底摧毀英國軍民的抵抗意志,迫使英國戰時內閣簽訂城下之盟的目的。
但是,決定戰爭勝負的轉折點,往往始于偶然!
8月24日,12架偏航的德軍轟炸機飛臨倫敦上空,在市中心投下了炸彈。
8月25日,英國空軍以牙還牙,出動81架轟炸機空襲柏林。
8月28日、8月31日英軍又連續兩次空襲柏林。
9月4日,希特勒在演講中誓言:德國空軍將要以十倍、百倍甚至千倍的炸彈去回報!
于是,德國空軍的戰略計劃就此徹徹底底的偏離了初衷!
德國空軍從原先的不惜一切手段切斷英國空軍的戰爭資源,重點轟炸英國飛機制造廠、機場、雷達站、重工業基地,改變為以撒氣為目的,以報復為手段,轟炸英國各大城市。
這就讓瀕臨崩潰的英國飛機制造工業重新恢復了造血功能。
英王喬治六世攜王后伊麗莎白走上街頭慰問民眾,成為英國人民抵抗法西斯德國的勇氣和毅力的象征
從9月7日德國空軍改變戰略重心,重點轟炸英國各大城市開始,戰爭勝負的天平已悄悄地移向了英國皇家空軍。
雖然德國空軍對倫敦不分白天黑夜實施大規模的報復性空襲,但從此再未對英國的飛機制造廠、雷達站、機場等等重要戰略基地進行過成規模的打擊。
英國空軍因此迅速恢復了戰斗力,當飛機制造廠、雷達站、機場不再成為轟炸目標,便迅速獲得了重建。傷亡的空勤、地勤人員也得到了及時補充。
一周內,英國人奇跡般地修復了全部的飛機制造廠,部分地恢復了機場和雷達站。
并迅速招募到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美國、南非、阿根廷、牙買加等國家的志愿者加入英國空軍。
這些志愿者們與退入英國本土的法國、比利時、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的殘余空軍力量經過整合后,被編入英國空軍作戰部隊與英國飛行員并肩戰斗。
短短一周時間,英國人的高效與德國人的昏招,改變了這場戰爭的走向。
9月15日,英國空軍經過一周喘息后馬上投入戰斗,19個中隊300余架戰斗機在倫敦上空迎戰德軍200架轟炸機和600架戰斗機組成的大機群。
慘烈的空戰持續了整整一天,英國空軍以損失20架“颶風”、6架“噴火”的代價,擊落德軍22架戰斗機、34架轟炸機,并擊傷各型戰機80余架,使其12架轟炸機在返航途中因傷墜毀。
這一天成為了“不列顛空戰”的轉折點,世界空戰史上前所未有的、最為激烈的一天。戰后,英國將9月15日定為“不列顛空戰日”,以此紀念這一輝煌勝利。
戰爭的節奏一旦被英國空軍掌握之后,在防空雷達的加持下,戰至1940年底,德國空軍的損失越來越大,不得不把規模和強度逐漸減小,空襲也由白天轉為夜晚。
500架次以上的轟炸規模幾乎不再出現了,德國空軍除了破壞城市建筑,屠殺平民,制造恐怖以外,在軍事上的作用已經是微不足道了。
1941年5月10日晚,是德國空軍對倫敦進行的最后一次大規模空襲,這是德國統帥部大本營不得不放棄英國前,發泄的最后一口怨氣。
歷時一年的“不列顛空戰”,英軍總計損失1744架戰機,德軍損失1977架戰機。
由于空戰集中在英國上空進行,德軍飛機一旦被英軍擊落,飛行員不是陣亡就是被俘,因此德軍飛行員損失巨大,極大地削弱了德國空軍其后入侵蘇聯時的戰斗力。
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對此評價道:“在人類戰爭歷史上,從來沒有這么多人從這么少的人那里得到這么多!”
1941年6月22日3時45分,320萬德軍、 6萬意大利軍隊、36萬羅馬尼亞軍隊、4.4萬匈牙利軍隊在東線突然對蘇聯發起進攻。同時,47萬芬蘭軍隊從北線配合作戰。
蘇軍猝不及防,開戰當天1200架飛機被擊毀,其中800余架是在地面上被擊毀的。
盡管如此,此時飛在蘇聯廣袤領空中的德國空軍的機組成員們,其中的一半,已經不再是“不列顛空戰”中那樣的有著非常高素質的,出類拔萃的,具備400個小時飛行經驗的精英了。
曾經那些優秀的德國飛行員和射手們,那些有著高超的戰術技巧和良好的協同能力的天之驕子們,他們中的一大半不是溺死在英吉利海峽冰冷的海水中,就是被關押在英倫三島的戰俘營中。
在沒有搞定英國人的情況下,卻又在東線同蘇聯人撕破臉,德國空軍的沒落就從此刻注定了。
空軍是技術軍種,無論是飛行員、機組成員,還是地勤人員,沒有一兩年的時間是根本無法培養出來的。
戰前,德軍飛行員的培訓流程是先在飛行學校接受100到150小時的基礎飛行訓練,當為期6到8個月的訓練達到小時數后,才被分配到訓練部隊(非作戰部隊)進行為期12個月的模擬戰斗訓練。
當飛行員在訓練部隊累計達到200小時飛行以后,才有資格分配到作戰部隊中去。
但是,自從1939年9月入侵波蘭后,德國空軍的所有飛行學校及飛行訓練部隊就再也無法滿足上述硬性要求了。
每名飛行員400小時的訓練模式,德國空軍再也負擔不起了!
1939年9月,波蘭戰役發起前,德國本土僅有51萬噸航空燃料儲備,不得不從羅馬尼亞緊急進口516.5萬噸原油,開動全國煉油廠24小時不間斷提煉,以備戰爭所需。
1940年6月,法國戰役結束時,兩場戰役(波蘭戰役、法國戰役)打完,德國航空燃料剩余儲備僅為26.4萬噸。
幸運的是,德國從法國繳獲了27萬噸航空燃料,加上從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繳獲的8萬噸,此時的德國共計儲備航空燃料為61.4萬噸。
若沒有從以上4國掠奪到的35萬噸航空燃料,當時的德國空軍幾乎只能夠在低效運轉的情況下勉強維持兩個月。
1940年5月27日,當英法聯軍還被圍困在敦刻爾克的灘頭時,德國緊急同羅馬尼亞簽訂石油協定,97.4萬噸原油將在7月中旬運抵德國。
另外根據《蘇德貿易協定》,1940年德國從蘇聯進口的65.7萬噸原油,也在德國的要求下增加了28.3萬噸。蘇聯同意將其總量94萬噸原油的三分之二,于1940年8月前運抵德國。
但是,從1941年上半年起,蘇聯單方面中斷了《蘇德貿易協定》中關于向德國出口石油的協議,羅馬尼亞成為了德國唯一的石油進口來源地。
至1941年6月,“不列顛空戰”結束時,刨出戰爭消耗,加上生產和進口,德國此時的航空燃料儲備僅為25.4萬噸,再也無法支撐任何一場超過兩個月的大型戰爭了。
此時,德國陷入了兩難境地!
雖然德國與羅馬尼亞簽有石油協定,但脆弱的羅馬尼亞位于東歐,且與蘇聯的烏克蘭毗鄰。
此時的蘇聯已經中斷了向德國出口石油,而一旦蘇聯人徹底翻臉,作為整個德國戰略大動脈的羅馬尼亞油田,將在第一時間被蘇軍掐斷。失去石油資源的德國,成千上萬架飛機和坦克將瞬間變成一堆廢鐵。
于是,為了確保羅馬尼亞油田,入侵蘇聯并奪取高加索地區的石油資源成為了德國的唯一選項。
蘇德戰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因此,此時部署于東線的德國空軍中,超過一半的飛行員和機組成員都是從國內飛行學校畢業的新手,礙于學習期間的燃料短缺,他們的飛行經驗大多不足100小時。
與之前相比,一名合格的飛行員從飛行學校畢業,歷經訓練部隊再到戰斗部隊,總計達400小時的飛行經驗,同樣都是新手,卻根本不可相提并論。
蘇德戰場上的空戰殘酷而激烈,德國空軍高強度的出動率,不僅增加了戰損,更導致了飛行事故的頻繁發生。
開戰第一年內,德國空軍就損失了4400余名飛行員。飛機可以再造,但合格的飛行員卻是短期內無法培養出來的。
為了確保東線戰場的制空權,德國空軍從本土的各個飛行學校將大量飛行教官派到前線作戰。
此前,德國空軍的傳統,從來都是將第一流的飛行員留校任教,并從作戰部隊中抽調有過實戰經驗的優秀飛行員返校授課,以實戰案例講解,促進飛行學校的教學水平。
現在卻反其道而行,大批優秀飛行教官被調往前線參加作戰,這就導致了自1942年之后的飛行學校的訓練質量及教員水準開始大幅度滑坡,加上學員飛行小時數的減少,如此訓練出來的新手個個形同菜鳥。
至1944年6月盟軍諾曼底登陸,成功開辟第二戰場后,由于美英空軍對德國本土持續不斷的展開轟炸,德國空軍位于本土的各種飛行訓練學校相繼被迫關閉。
這些悲催的教官和“半成品”的學員們被直接送到了前線作戰。
與東線德國陸軍的凄慘相比,德國空軍面對西線盟軍最新式的“P-51”戰斗機以及戰術更為嫻熟的歐美飛行員,德國空軍的菜鳥們更愿意前往東線戰場,與同樣菜鳥的蘇軍飛行員們一較高低。
曾經在德國空軍中流傳著一則笑話:
幾個駕駛Me262噴氣式戰斗機的德國空軍菜鳥,在德累斯頓攔截美軍B-17的空戰中被擊落后跳傘安全著陸,第二天乘卡車返回基地時,在基地的維修車間里見到了自己被擊落飛機。
一群地勤正在奉命拆解這幾架飛機上彈巢內還未來得及打完的R4M火箭彈,其中兩個士兵因為配合問題發生了爭執,一個拎著扳手,一個拿著橇棍正要大打出手。
一名少校拔出手槍鳴槍警告,再不停手就把兩人都送往東線戰場。
菜鳥飛行員聽聞此話,紛紛從卡車上爭先恐后地跳了下來,把那名少校狠狠地揍了一頓。
結果,菜鳥們并沒有如愿被送往蘇聯,反而被派去駕駛笨重的Me110雙引擎遠程護航戰斗機,在西線最前沿的法國戰場上參加夜間值班戰斗任務。
戰后統計,德國空軍在西線的夜間戰斗機值班任務中,損毀率超過60%
但是,就算到了東線,這幫德國空軍的菜鳥們面對同樣菜鳥的蘇軍飛行員時,也未必討得了好!
一支部署于西線的德國空軍Ju87斯圖卡俯沖轟炸機部隊被調到了東線,大隊長對這些新手們講道:
“在遇到蘇軍轟炸機時,你們要勇敢地主動進攻,記住,我們不是轟炸機飛行員。而遇到蘇軍戰斗機的時候,趕快丟下炸彈跑路,記住,我們不是戰斗機飛行員。”
蘇軍戰斗英雄弗拉基米爾·拉夫里年科夫少校的一段事跡,被德國作家寫入了《埃里希·哈特曼——帝國的金發騎士》一書。
書中講述蘇軍少校飛行員拉夫里年科“不講武德”——
一名德軍菜鳥飛行員被蘇軍飛行員弗拉基米爾·拉夫里年科夫擊落后,這名彪悍的蘇軍少校竟然把自己的飛機降落在迫降的德機旁邊。然后拿著手槍沖進樹林,掐死了那名德軍飛行員。
《埃里希·哈特曼——帝國的金發騎士》這本書出版于1986年,當時還健在的拉夫里年科夫此時已是蘇聯空軍中將。
老將軍看完這個故事之后,說道:
“我當時確實沖進了樹林,卻并沒有把人掐死,我只是把他掐暈,隨后交給了及時趕來的蘇聯游擊隊。德國飛行員死一個少一個人,盡管位于德占區,我也絕不能讓他逃回德軍防線。”
盡管在整個二戰期間,德國空軍也涌現過很多杰出的飛行員,卻因為德國空軍指揮官拙劣的指揮,以及糟糕的后勤,而最終于事無補。
漢斯·約阿西姆·馬爾塞尤空軍上尉,創造的作戰紀錄——
10分鐘內擊落8架盟軍飛機。
1次空戰擊落盟軍17架飛機。
1個月內共擊落盟軍飛機54架。
僅在北非戰場,就擊落151架盟軍飛機。
為此,馬爾塞尤空軍上尉獲頒意大利金英勇勛章、鉆石雙劍銀橡葉騎士勛章。
埃爾希·哈特曼空軍少校,3次獲得鉆石雙劍銀橡葉騎士勛章,總共擊落盟軍戰機352架。
被譽為“帝國守夜人”的海因里希·亞歷山大·路德維希空軍少校,出擊 320次,擊落盟軍飛機84架,獲元首接見并親自頒授1枚橡葉騎士十字勛章,其兩次獲得過一級鐵十字勛章。
在東線戰場一共擊落擊毀蘇軍飛機133架的JG51部隊中隊長馬克西米利安·梅耶爾空軍上尉。
鉆石寶劍橡葉騎士級鐵十字勛章獲得者,維爾納·莫爾德爾斯空軍上校。
在400次出擊中,總共擊落了115架敵機。
漢斯·斯特雷洛空軍中尉,擊落擊毀蘇軍飛機66架、坦克、裝甲車121輛。
1942年3月28日獲授橡葉騎士勛章時,年僅18歲,是該勛章獲得者中最年輕的一位。
格爾哈德·哈克霍恩空軍中校,1100次出擊記錄中,擊落敵機高達301架,自己也有過9次被敵機擊落的經歷。
在世界空戰史上只有兩個人擊落過超過300架的飛機,其中一個是擊落352架飛機的埃里希·哈特曼少校,另一個就是他本人。
格爾哈德·哈克霍恩中校因此獲頒騎士十字獎章、橡葉騎士十字勛章。
在整個二戰期間,德國空軍有107人擊落戰績超過100架,王牌飛行員總人數超過3000人,德國空軍最兇悍的第52戰斗機聯隊總計擊落盟軍各型飛機超過10000架。
盡管德國空軍有以上這些數據作為支撐,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戰績多為1939年至1943年期間在德軍最為鼎盛時期刷出來的紀錄。
自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之后,德國空軍的戰績就開始江河日下了,漸漸的一日不如一日。
由于自身戰損嚴重,更因為石油資源的短缺,德國空軍最終淪為了主要由新手菜鳥構成的空戰團隊,并最終輸掉了這場戰爭。
以上事實再一次說明,衡量一個國家武裝力量的強弱,并不能僅僅以武器的優劣和數量的多寡進行推論。
其戰爭資源的儲備數量,以及后勤補給的持續能力,才是衡定戰爭勝負的唯一標準。
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
當下正在持續的俄烏戰爭,正是對這一標準的完美詮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