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預告《文明》節目/圖源:得到APP
1
羅振宇的《文明》節目上線了,到現在已經出了三期。
我在網上各大平臺都搜了一圈,發現反響并不熱烈,除了在羅振宇的大本營得到APP還有些觀看量之外,在別的平臺,基本上是無人關注,無人討論,這讓我有點驚訝。
在之前的羅振宇年度演講中,《文明》這個節目是整場的重中之重,甚至可以說,前面的三個小時內容都是在做一個鋪墊,只有最后二十多分鐘的《文明》,才是他真正發自內心想要告訴全世界的。
而且羅振宇講出了真正的激情,那一段聽下來,頗有蕩氣回腸之感。我本來以為,《文明》節目一上線,就會洛陽紙貴、萬人空巷,沒想到冷清成這樣。
更驚訝的是,不知為何,這個節目的名字從原來一直說的《文明》,改為了現在的《文明之旅》。這一改,原來大氣磅礴、舍我其誰的氣勢一下子沒有了,變得中規中矩、泯然眾人。
孔子說“必也正名乎”,又說“名不正則言不順”?!段拿鳌方蹈駷椤段拿髦谩?,我不知道背后發生了什么,但這件事情已經昭示,羅振宇的雄心在面對現實時,不得不做出妥協。他只有展現出屈服的姿態,把目標調低,把口氣放小,才能繼續把這件事做下去。
我相信這對羅振宇的銳氣是巨大的打擊。這件事也可能預示著,他最后想要達成的成就,可能比他之前夢想的要打一個很大的折扣——鑒于這種事情在一開始就出現,而且他毫無反抗之力,不得不說,時也命也,對當事人而言真是一個很大的遺憾和悲哀。
不過,一切才剛剛開始,現在就說后面會如何如何,似乎還為時過早,畢竟這是一個以二十年時間來運作的大工程,它的影響力要在時間的積累下才會顯現。也許一年、五年過后,感覺又不一樣了;十年二十年過后,感覺就更不一樣了——當然,二十年之后整個世界都已經不一樣了,一檔節目會如何,只有天知道。
但我們不妨一起思考:五十年后,一百年后,《文明之旅》將會怎樣?
是早已消散在互聯網的洪流之中,再也無人問津,還是依然會有那個時代的人,從浩如煙海的視頻里面把它找出來,一期一期地追看?
五百年后,一千年后呢?
這個問題的背后,藏著羅振宇巨大的狐貍尾巴。而現在,似乎還沒有幾個人看見。
2
一個人的過去,藏著他的未來。
羅振宇1973年生于安徽蕪湖。他媽媽不知道是做什么工作的,爸爸是工人,后來當了廠長。
小學時,因為一個偶然原因,羅振宇被老師說成是一個“愛讀書的小孩”——其實在那之前他也沒有特別愛讀書,老師是因為六一兒童節要分派名額去圖書館搞活動,名額派不出去,才故意這么說的。但羅振宇從此背上了一個“愛讀書”的標簽,為了維護這個人設,羅振宇就刻意去讀書,結果越讀越愛讀,終于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愛讀書的人。
不過,上大學之前的讀書,多多少少都帶著一種目的,覺得對未來可能會有用。到了華工之后,羅振宇從讀威爾·杜蘭特的《哲學的故事》開始,才真正體會到不為“稻粱謀”而讀書的樂趣。從此之后,他開始大量讀所謂的“無用之書”。
大學期間,羅振宇就充分展現出了“能說會道”的天分。同學都愛和他聊天,甚至有些同學,晚上吃完飯,連碗都等不及刷,就要來聽羅振宇胡侃——當時的他估計做夢都不會想到,日后他居然靠著胡侃的能力,成為中國最成功的知識販賣商人。
從華中理工畢業后,羅振宇又到北京廣播學院讀了研究生,畢業后進了北京師范大學當老師。當時,他同一辦公室有個老師在央視錄一檔節目,但是由于腳受傷,每天進出不便,于是羅振宇就每天背著她去央視。這個老師名字叫于丹。
在北師大,羅振宇沒有待多久,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瞧不起北師大給的工資。他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去央視做兼職上。由于能寫能說,又有貴人相助,他在央視很快混得風生水起,變離開北師大,正式進入央視工作。
1998到2000年,羅振宇連續三年成為315晚會的總撰稿人;2000年成為《中國房產報道》的編導;后來又先后擔任《商務央視》、《經濟與法》等欄目的制片;2004年成為如日中天的央視《對話》欄目的制片;期間,他還把博士學位給拿下了,當他父親手捧著他的博士學位證時,都激動得留下了眼淚。
在《對話》欄目,由于節目策劃的需要,羅振宇得以大量接觸中國最頂級的專家、學者、官員。一千塊錢一次的策劃費,他眼睛都不眨一下,每天都請專家來辦公室聊天,反正都是公家出錢。這么一天天聊下來,他等于白白讀了好幾個博士,還都是跟最牛的博士導師。
2008年,由于被領導穿了小鞋,羅振宇一怒之下,離開央視,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后來,第一財經邀請羅振宇擔任《中國經營者》節目的主持人,雖然羅振宇在央視做的都是幕后工作,沒做過主持人,但他覺得自己完全能勝任,于是就過去了,果然做得很好。從此,羅振宇那張胖臉出現在了中國電視和網絡的視頻上面,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
2012年,羅振宇和朋友一起推出了自制視頻節目《羅輯思維》,并開始在羅輯思維公眾號上每天早上發一條60秒的語音。這兩個項目都非常成功,讓羅振宇成為了那個時代的超級網紅。在幾個月后,他們進行了商業化的嘗試,發現不管賣啥,都能瞬間銷售一空。
后來,羅振宇和朋友鬧翻,找了新的合伙人,另外成立了公司,繼續運營羅輯思維視頻和公眾號。
2015年末,羅振宇開始做跨年演講,其公司也推出了得到APP。這兩個項目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讓羅振宇成為了中國最有影響力的自媒體人。2016年在深圳衛視舉辦的跨年演講,甚至打敗了湖南衛視、江蘇衛視等深受歡迎的電視臺,讓深圳衛視拿到了跨年夜收視率第一的殊榮。
3
對羅振宇在商業上的成功,網上有很多的爭議。主要的觀點有兩個:羅振宇很會騙,消費者很傻。最有影響力的批評文章是《羅振宇的騙局》,最經典的評論是:年輕人看羅振宇,跟老年人吃權健,本質上是一樣的。
但上述這樣的說法,只說到了問題的表面,而沒有觸及問題的本質:為什么羅振宇那么會騙,為什么消費者那么傻?
根本的原因是:時代已經變了,消費者現在就需要這樣的內容,而羅振宇是提供這樣的內容的最厲害的生產者。
很少有人意識到,羅振宇是這個時代最牛逼的知識表演者。
對這個時代的絕大多數人而言,“觀看知識表演”比“獲取知識”重要得多。獲取知識是痛苦的,而觀看知識表演是快樂的。他們愿意為知識表演付費和投入時間,假裝在獲取知識。
羅振宇的輝煌和爭議,都來自于此。時代呼喚羅振宇,于是羅振宇出現了,成功了。但與此同時,有一部分人又不愿意看到一個知識表演者獲得如此成功,因為這是對每一個自認深刻而一事無成的人,赤裸裸的嘲笑與諷刺。在骨子里,他們認為羅振宇的成功,反映了時代的膚淺和群氓的愚昧。
可惜的是,時代就是膚淺的,而且未來會更膚淺。
因為,我們已經跨越功能價值時代,而進入到情緒價值時代。
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歷史,從來都是致力于滿足功能價值的過程。大部分生產都圍繞著創造功能價值產品,為了吃飽、穿暖、有地方住、把孩子養大……我們耗費了幾乎全部的精力和資源。
但漸漸地,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增長,人們發現,獲得這些東西似乎并不需要花費全部的精力與資源,在買完這些東西之后,我們還剩余了大量的時間和一定數量的錢沒有地方花。
于是,我們開始為了解決無聊、焦慮、空虛等情緒而花費越來越多的時間和金錢,最后,為后者花的時間和錢遠遠超過了前者。于是,社會就進入到情緒價值時代,一切商業,也都將因此而重塑。
在情緒價值時代,一個產品是否受歡迎,能不能賣上價錢,本質上不在于它能產生多大的實際價值,而在于當人們消費這個產品的時候,情緒是否得到了滿足。
羅振宇在這一點上,具有這個時代罕見的頂級天賦。這一頂級天賦是三大頂級能力的完美結合。
其一是知識表演力。
學會某樣知識是一回事,把某樣知識深入淺出地講出來,講得生動有趣,讓人愿意聽下去,并且聽的人還覺得自己也學會了,這就不簡單了。
這一點,在我們所見的范圍內,能比得上羅振宇的不多,大概一只手就可以數得出來。
其二是鏡頭表現力。
僅有知識表演力還不行。有的人只擅長于在小范圍內,跟人面對面地講,一面對鏡頭就不行了。
而羅振宇學的就是新聞和電視傳播,讀到博士,在央視又工作很多年,經歷了撰稿人、策劃人、制片人,出來之后又在第一財經當主持人。他的節目策劃能力和鏡頭表現力,也是頂級的。
其三是品牌炒作力。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天賦要被人看見,還需要有強大的品牌炒作能力。恰好,羅振宇在這一方面也是頂級的。
且不說他那些大大小小的營銷炒作行為,就說他所做的三個“知識表演行為藝術”,從策劃到執行,都是中國互聯網從未見過,而且也將是無人能超越的。
這三個行為藝術是:1.連續十年每天早上六點半發一條公眾號語音;2.連續二十年每年搞跨年演講;3.連續二十年每周出一期編年史的《文明之旅》。
普通人根本想不到這么牛逼的點子,就算想到也做不到。羅振宇想到了,而且第一個已經做到了,第二個做了將近一半,第三個已經開始。
可能有人會對這些行為藝術不屑一顧,但實際上,羅振宇和他的團隊是深刻理解了人心與時間的算法。
人心需要確定感,而一個人持續以十年為時間段在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且有價值的事,能給人提供強大的確定感。這是羅振宇交給這個世界的投名狀,換來的是信眾對他的無條件信任和支持。
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時間的威力,沒有意識到如果一個人堅持十年、二十年從不間斷地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將在人心產生的震撼。這可能是宇宙中最明顯、但又最被人忽略的奧秘之一。
而羅振宇意識到了,并且做到了,所以他就具有了人格魅力光環。換句玄乎一點的話說,他享受到了巨大的宇宙能量加持。
以上三大天賦,具備一條都已經很厲害,而三條完美組合在一起,就能發揮出巨大的傳播威力。這就無怪乎做自媒體的人那么多,但只有羅振宇是最成功的。
更厲害的是,羅振宇不是一個人在做這個事。他有一個龐大的團隊,而且組織了一批同樣有知識表演天賦的人,在以大工業思維,批量化地制造這樣的產品。
這一個天賦以及組織、運營能力,足以支撐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
羅輯思維、得到和跨年演講,僅僅是開始而已。
羅振宇將借助《文明之旅》,獲得進一步的成功,不僅在商業上,而且還有可能在歷史上。
4
一個人,要怎么才能在歷史上留下痕跡?
古往今來,曾經產生過無數人物,發生過無數事件,但是青史留名的,寥寥可數。而給世界留下過不可磨滅的印記的,更是少之又少。
也許絕大多數人覺得這事不重要,但是,每一個在社會上已經有了一定身份、地位的人,都會考慮自己能給世界留下一點什么。
如果你覺得這事不重要,唯一的原因就是,你對這個世界并不重要,而且你也深知這一點。
羅振宇的狐貍尾巴就是:他是一個希望在歷史上留下痕跡的人。而且他現在做的很多事情,都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在我2019年寫的《被低估的羅振宇》一文最后,我曾經如此評論:
羅振宇要的不僅僅是商業利益。羅振宇是想做中國的狄德羅,他想編撰中國版的 “百科全書”。他要的,是天下讀書人都讀他的書,要的是知識的定義權和發售權,要的是成為這個世界的“知識教主”!這才是羅振宇最大的“狼子野心”。
很多人可能不同意這一點。他們會覺得,羅振宇算個什么東西?也配做狄德羅?
但這個問題的實質不在于他最終能不能實現,而在于他有沒有采取行動朝著這個目標前進。
事實是,他確實在一步一個腳印地朝著自己的夢想進發。而且,我認為他最終還真有可能會成。
在跨年演講中發布《文明》時,羅振宇向世界宣告:他要當現代的司馬光。
司馬光對歷史的最大影響,以及歷史對司馬光的最大肯定,不是當宰相,也不是阻止王安石新政,讓宋朝回歸舊秩序,而是編撰了《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是編年史,按照每年一章的形式,把中國歷史大事逐年記下來?,F在,它是中國乃至世界最重要的歷史著作之一。任何一個嚴肅的讀書人想要了解中國歷史,《資治通鑒》一定是他必看的書。
而羅振宇的《文明之旅》,是接續《資治通鑒》的傳統,以每年一集的形式,把司馬光沒有寫完的歷史接著寫完,只不過是換成了視頻。
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羅振宇計劃每周出一期,連續做20年。如果20年后他還沒死,就再做20年。
也許有人會懷疑,羅振宇說大話吧?一個人怎么每周做一期視頻節目,連續不間斷地做20年?
但是,鑒于羅振宇每天早上六點半發一條一分鐘語音,連做了10年;每年做一個跨年演講,準備做20年,已經完成了9年。這個《文明之旅》節目,似乎對他來說,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5
假如羅振宇真的把這個20年的大工程完成了,《文明之旅》將會在歷史上留下一個怎樣的位置?
這個問題,可以從短期、中期和長期三個方面看。
從短期也就是按照周和月度的尺度看,《文明之旅》其實是失敗的。以羅振宇的影響力,以他們為這個節目投入的精力和資源,以及寄予的厚望而言,《文明之旅》不應該在中國的網絡上只有這么一點聲量。
這就好比,我們從百米高的懸崖上,往底下的深潭扔下去一個幾百斤重的大石頭,結果連“撲通”一聲響都沒聽到,連一朵漣漪都沒看到。
估計羅振宇也沒想到會是這樣,但這確實他們必須接受的現實。
從中期也就是按照半年和幾年的尺度看,《文明之旅》或許會在某個階段迎來一次超級爆火,其爆發形式有點類似東方甄選和董宇輝在2022年6月8日之后幾天的情形。
此前我在一文中,曾分析過東方甄選和董宇輝突然爆火的原因:平臺的需求、俞敏洪的積累、董宇輝的觀眾緣、恰當的造勢?!段拿髦谩返奈磥肀l,也將是這四個因素的結合。
視頻平臺是需要優質內容的,羅振宇團隊出品的內容,在哪個平臺都會被認為是優質內容,是平臺樂于推薦的。只不過平臺要根據競爭環境、戰略需要和所處的時機,來決定給多大的流量支持。羅振宇如果能和某一個超級平臺達成戰略合作,在合適的時機獲得一次突然的超大流量支持,就有可能制造一次全網傳播事件。
而羅振宇過往在中國互聯網上的名氣和名聲的積累,雖然比不上俞敏洪,但是也屬于中國頂級流量之列,完全夠得上一次超級爆發所需要的基礎。至于羅振宇的觀眾緣,他在共情能力方面比不上董宇輝,但在知識表演方面又有自己獨特的天賦,對于吸引自己的目標觀眾,是完全夠用的。也就是說,羅振宇本身完全具備造成一次全網傳播時間所需要的所有條件。
現在最關鍵的就是選擇什么時機,以什么樣的方式來造勢。當年東方甄選等了半年,估計文明之旅可能也要等差不多的時間,甚至有可能更長。
首先是需要準備足夠的素材,如果《文明之旅》播的期數不夠多,可用于切片推廣的內容數量和質量就都有限,不足以形成強大的沖擊力。
其次是要碰到一個沒有其他任何熱點事件發生的“網絡熱搜空窗期”,當全網無大事,突然出手推廣,才能產生最好的效果。
再次是各方面要先打好關節。跟平臺談好,有多少的流量支持。跟所有能幫助推廣的朋友、媒體、自媒體聯系好,給好素材,到約定時間集中發力。先把勢能攢起來,一起釋放就有威力,如果分批釋放,威力就小了。
由于這一次造勢非常關鍵,假設沒有造起來,后面再要造,就很難了。所以必須非常謹慎。
當然,我這也是“關公門前耍大刀”,這是寫給讀者們看的。至于羅振宇本人和他的團隊,他們在如何造勢方面,那比何加鹽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用不著我來置喙。
我預計,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文明之旅》會在中國網絡上有一次熱度的大爆發,那一天,每一個網民打開手機和電腦,只要他使用中國主流的網絡平臺,都會看到羅振宇的那張胖臉,在講述中公元一零幾幾年的故事,并告訴你那個故事對今天的我們有什么啟發。
然后從那一天起,《文明之旅》將短暫成為全網熱議的話題,并持續一段時間,其傳播量會比現在有兩到三個數量級的上升(從幾十萬級,上升到幾千萬級,個別視頻上升到億級傳播)。
從長期也就是按照幾十年、上百年的尺度看,《文明之旅》可能會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流傳下去的少數網絡視頻之一。
你可能覺得這太高看羅振宇了。但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我們是網絡視頻時代的第一代人。我們的后代子孫學習知識、了解歷史的方式,和我們的前人有很大的不同:前人主要通過書本,后人則通過在網上看視頻??磿荆覀冇小洞呵铩贰妒酚洝贰稘h書》《三國志》《資治通鑒》,而看視頻,后人將看哪些視頻?
歷史大浪淘沙,99%以上的視頻都終將淹沒在互聯網宇宙量級的信息洪流中,但有極少數視頻,將會一代一代流傳下去,一千年以后,依然將被人們不斷地播放。
我能想到的一千年之后還將被人們不斷播放的視頻有: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宣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馬丁·路德·金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高呼“我有一個夢”,喬布斯在蘋果一代發布會上說出“這不是三個獨立設備,而是一個設備,我們叫它IPHONE”……
而不管你喜歡不喜歡羅振宇,一個無法避免的事實是:羅振宇的《文明之旅》,極有可能也在其中之列。原因不在于它的水平有多高,而在于,它是“視頻史記”這種形式的開創者和代表者。
羅振宇不是這個時代最厲害的學者,但毫無疑問是這個時代最厲害的知識表演者。后世的普通人從浩如煙海的視頻資料中尋找學習內容時,不會關心今天最厲害的學者講了什么,而只會把羅振宇的視頻合集拿出來看。
以書本來類比的話,《文明之旅》不是《三國志》這樣的正史,而是《三國演義》這樣的歷史演義小說,但后世的普通人正是通過《三國演義》而不是《三國志》,去了解那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的英雄們。
如果你覺得羅振宇以及他的顧問團隊水平不行,沒有達到一個流傳后世的作品應該有的水準,那不好意思,能流傳后世的,就只能是這樣的水平,因為更牛的人沒有做這件事,而羅振宇做了。
你要是覺得可惜,有本事你自己來組織一個項目組,找更牛的人,用更高的水平來做,如果你做不到,那對不起,后世就只能看這樣的作品。誰讓你沒有能力,沒有行動呢?那就只能把歷史留給你鄙視的人來敘說。
6
阮籍在廣武觀楚漢古戰場時,曾發出感嘆: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但歷史不會問主人公是英雄還是豎子,流傳下來,豎子就成了英雄。
我只希望,羅振宇在做《文明之旅》時,能多一份對歷史的敬畏。
史筆千均重。別忘了,你隨口的一句評論,很有可能影響著后世的世道人心。
命運給了你這個責任,時代給了你這個機會,請羅兄,別辜負了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