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中華民族經過14年浴血奮戰,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作為國際反法西斯聯盟中國政府代表、盟軍中緬印戰區總司令的蔣介石,此時在國際國內的個人聲望,都達到了巔峰。
重慶談判,國共軍力430萬對127萬
1945年8月28日,主席率中共代表團從延安飛抵重慶,參加國共和談。
國民政府歡迎中共代表團的晚宴上,蔣介石稱主席為“潤之”,主席稱蔣介石為“委員長”。
當日,國共兩黨領袖的口袋里都不約而同地揣著一份清單。
蔣介石躊躇滿志,他口袋里的清單,是行政院軍政部長陳誠呈給他的。此時的國民政府軍事力量達到了430余萬,加上收編的偽軍,軍隊總人數達500余萬。
主席氣定神閑,口袋里的小本本上有一個數字,這是主席赴渝談判前,中央書記處書記少奇同志呈報給中央的一份紀要。
我各大戰略區、解放區、根據地的總員額為127萬。
500萬對127萬,戰力優勢毫無疑問地偏向了國民黨。
但是,數字只是談判的籌碼,數字的大小,并不代表大的一方就一定能夠擊敗小的一方,在這一點上,主席胸有成竹。
雖然,當時的重慶各界普遍認為,如果和談失敗,內戰爆發,以國共雙方的實力對比,中共是根本沒有機會打贏國民黨的。
但戰爭并不是一對一的捉對廝殺,而是集天時、地利、人和為全盤考量的智慧比拼。
在這一點上,與蔣介石打了幾十年交道的主席心知肚明,他太清楚蔣介石的的能力以及國民黨軍隊到底有幾斤幾兩!
1946年6月26日,隨著國民黨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率領的30萬人馬向我中原軍區司令部所在地宣化店地區發動大規模進攻,國共內戰由此正式爆發。
雖然此前國共兩軍摩擦不斷,但在“軍調部”的調處下,一直都是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尚未完全進入全面戰爭。
自劉峙引兵攻我中原軍區后,“軍調部”最終宣告調處失敗,不久后即告撤銷。
由此,我軍“中原突圍”成為了解放戰爭的揭幕戰。
內戰爆發,我各大戰略區形勢嚴峻
此時,全國各大戰略區的形勢對我軍極為不利。
中原地區
6月,我中原軍區6萬部隊在敵30余萬大軍的圍追堵截下,分為左右兩路共6支部隊分散突圍。戰至7月底,除鄂東獨立第2旅被打散外,各部雖相繼脫險,卻都折損嚴重。
同處中原的我晉冀魯豫野戰軍,也只得一路退卻,被敵一路窮追兩個月。
晉冀魯豫野戰軍在無法擺脫敵14個整編師32個旅共計30余萬兵力的合圍下,被迫冒險誘敵深入,于定陶地區一仗殲滅敵整編第3師17000人。
盡管如此,這場勝仗也未能扭轉我中原地區大部解放區盡落敵手的惡劣局面,保留下來的解放區不及原先的十分之一。
東北地區
此前一個月,我東北民主聯軍剛剛經歷了“四平保衛戰”失利,林彪率主力北退松花江,余部從南滿撤至西滿、東滿建立新的根據地,南滿根據地遂盡落杜聿明之手。
華北地區
我晉察冀軍區與晉綏軍區剛剛在半年前經歷了綏遠失利,接下來又在大同集寧戰役中被傅作義部再次重創。
集寧失守,張家口告急,晉察冀軍區與晉綏軍區正在著手準備張家口保衛戰。
戰至10月,張家口陷落。隨著張家口、承德等多地解放區相繼喪失,晉察冀軍區、晉綏軍區被迫全線回撤。
連續的、嚴重的作戰失利,使得我軍華北部隊的士氣大受影響。
部隊撤退途中,每到宿營地,官兵們常常聚在一起議論:“八年抗戰,鉆了八年山溝。好不容易從日軍手中奪回張家口,現在卻轉手送給了國民黨,我們還得繼續鉆山溝,這打的什么仗呀?”
華中、華東地區
我華中野戰軍以3萬兵力對敵12萬人馬,連續作戰45天,取得了殲敵5萬余人的“蘇中七戰七捷”。
但在敵強我弱的總體態勢下,華中野戰軍、山東野戰軍在大勝之后,隨即在“兩淮保衛戰”中遭遇嚴重挫敗。
“兩淮保衛戰”的失利,不僅導致了兩淮失守,更使我華中、華東部隊被敵人一刀切為兩段,陷入背靠大海,三面臨敵的險惡處境。
至此,從1946年6月開始的“中原突圍”,前有“四平失利”,后有“兩淮失守”,直到“張家口陷落”,我軍各大戰略區在與國民黨軍的角逐中,均落于下風。
在國共內戰正式開打僅僅4個月的時間里,我軍丟失數十座大小城市,其中包括宣化店、張家口、承德、淮陰、淮安等重要戰略要地。
而地處東北的四平、長春、錦州、葫蘆島、遼源、梅河口、磐石、永吉、德惠、農安等20余座大小城市,在這之前就已經全部被杜聿明部攻陷。
失利的開端,往往是榮耀的起點
面對初期的“勝利”,蔣介石在國防部召開的軍事會議上,狂妄地叫囂:“消滅共軍,指日可待!”
全面內戰爆發的頭4個月里,國民黨軍步步進逼,我軍則節節后退。
此時,我軍各大戰略區的地盤已被敵人壓縮到了極限,無論東北、華北,還是華中、華東,各解放區的根據地,無論是兵源還是物資,都已經到了幾近枯竭的地步。
2003年,經中央批準,《胡喬木回憶毛澤東》一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胡喬木在書中講述了很多鮮為人知的歷史事件。
早在“四平保衛戰”結束之后,“中原突圍”開始之前,面對蔣介石咄咄逼人的囂張狂妄,面對國民黨軍隊全面內戰的步步進犯,主席在延安的窯洞里想了三天三夜:
“是和國民黨徹底翻臉決裂,還是再次坐下來進行和談?
主席最后決定,跟國民黨徹底決裂,打!”
主席三大決策,首先改組東北局
主席從北到南,做出了三個力挽狂瀾的重大決定。
首先就是改組東北局,破格提拔林彪
1946年6月16日,中共中央決定改組東北局。
任命林彪為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從此刻開始,林彪成為我黨領導下的東北地區的一把手,集黨政軍大權于一身。
主席不僅讓林彪總攬東北地區黨政軍大權,還特別叮囑林彪:“一切軍事政治指揮,統屬于你,不可分權!”
同時,中央任命陳云、彭真、高崗、羅榮桓為東北局副書記兼東北民主聯軍副政治委員,并由林彪、陳云、彭真、高崗、羅榮桓5人組成東北局常委。
陳云、彭真、高崗3人,都是中央政治局委員,當時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包括主席在內,僅有13人。而此時的林彪只是中央委員,并未進入政治局。
陳云當時的職務是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彭真是原東北局書記,高崗是原西北局書記,全都是我黨最高決策層的13名成員之一。
我軍從建軍伊始便定下了“黨指揮槍”的重大政治軍事原則,而當時陳云、彭真、高崗3人的地位,遠比只是中央委員的林彪要高得多,且資歷遠比林彪深厚。
按常規,彭真不再擔任東北局書記后,那就應該由陳云,或者是高崗接任。
但主席卻知人善任,破格啟用了林彪。
由不是政治局委員的林彪擔任東北局書記,并領導身為政治局委員的陳云、彭真、高崗,這種職務安排,在我黨黨史上是唯一的一次。
東北局改組,林彪成為我軍東北地區最高軍政首長之后,在政治領導和軍事指揮上從此享有了絕對的話語權。
林彪對之前我軍在東北地區的接連失利做過一次深刻的,精辟的總結。
林彪在東北民主聯軍召開的高級干部會議上講道:
“從放棄長春以來,大家一定以為我跑得太快了,丟的地方太多了。我說我跑得還慢了,丟得還少了。這不是開玩笑,我講的是真話。
東北情況是敵強我弱,我們只有一個拳頭,敵人有好幾個拳頭,一個拳頭是打不過好幾個拳頭的。
怎么辦?
就是要把敵人的拳頭變成手掌。
怎么變?
就是把城市丟給他們。
城市一丟,我們的包袱就沒有了,身子就輕了,敵人的拳頭可就伸開了,我們就可以一個指頭一個指頭地吃掉他們了。
如果我們現在舍不得城市,和敵人硬拼,那我們只能有兩條路:或者被敵人吃掉,或者走抗聯的老路,退到蘇聯去。”
其后的事實證明,主席改組東北局的決定是非常正確和及時的,林彪上任后實施的一系列戰略改變,迅速鞏固了北滿根據地,并以土改和剿匪不斷壯大和發展根據地。
從而使一度被動的局勢,轉為了與國民黨軍隊進入隔江對峙的局面。
就從這一刻開始,這支初入東北便屢戰屢敗的軍隊,已經從戰略思想的根源上解決了問題,注定會成為一支戰無不勝的威武之師。
1949年3月,主席在七屆二中全會上回顧歷史,對此有過這樣的一段講話:
“七大以后,全黨全軍,用腳走到東北,大約半年到7個月的時間,有偏差,我們開頭也不了解。山海關、錦州守了兩星期,消滅敵人在錦州與沈陽間,也是這么希望的。
后來林彪說不行,無槍、無糧、無政權、無經費、無鞋,老百姓正統觀念。于是讓開大路,占領兩廂。部隊集中起來,勝利了。
之前的東北局舍不得放棄大城市,那是不對的。”
主席三大決策之二,統一全黨全軍思想,闡述敵我關系利弊
1946年下半年,由于我軍各大戰略區節節失利,解放區根據地失陷過半。在黨內軍內,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種論調,而且不在少數。
很多高級干部向中央建議:
“打不贏,不如就重新坐回談判桌接著談!”
客觀地說,內戰爆發之初,面對當時全國各大戰略區嚴峻的戰場態勢,幾乎沒有人認為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夠打贏國民黨。
這種意見真實地反映了當時黨內高級干部的普遍思想。
建國后收錄在《毛澤東軍事文集》和《毛澤東文集》第四卷里的一篇文章,是主席當時回復這種意見的一個表態。
主席在這篇文章里一針見血地總結敵我雙方利弊,指出蔣介石集團外強中干的真相。
主席寫道:
“蔣介石此時面對三大困難,而且比我們還難。
其一,抗戰勝利不到一年,蔣介石要做的頭等大事是恢復淪陷區。從日軍手中接收回來一個又一個城市,不但接收,還要把政權重新建立起來,這是一個短期內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
這是蔣介石要面臨的頭等困難!
其二,國民黨每接收占領一個城市,就要擔負起守土之責,比如占領沈陽、長春要留下一個軍,占領張家口、鞍山得留下一個師,占領一個縣城起碼得留下一個連。
國民黨占的地方越多,五百萬兵力就越分散,把部隊都分散開了,可以集中用來和我軍作戰的兵力就會越少。
這是蔣介石的第二大困難!
其三,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一直到抗日戰爭時期,勝則爭功,敗則諉過,是他們的一貫作法。
在中央,陳誠、何應欽自成體系。在地方,李白(李宗仁、白崇禧)、閻錫山、傅作義等保存實力。
這是蔣介石面臨的第三大困難!”
主席在這篇文章中著重強調:
“蔣介石集團面對的這三大困難,我們只要加以利用,國民黨并非鐵板一塊,更不是不可戰勝。
我們不要光看到自己有困難,更要看到蔣介石比我們更困難。
國民黨蔣介石有此三大困難,我們只要汲取教訓,始終堅持“不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的正確路線,未嘗不可與之一戰。
在打與不打之間,我認為,打,則更為有利!”
最終,全黨全軍在主席高屋建瓴的這一論斷下,凝聚了思想,統一了認識,人民戰爭吹響了解放全中國的號角,由此進入了絕地反擊!
主席三大決策之三,破格使用粟裕,集中兵力發起宿北魯南戰役
1945年9月,由于原新四軍3師黃克誠部奔赴東北,新四軍軍長陳毅于10月份率軍部及主力部隊北移山東后,使得留在華中地區的新四軍余部改建成的華中野戰軍僅有3萬多人。
而由津浦前線的新四軍、八路軍的野戰部隊改建而成的山東野戰軍卻有7萬之眾。
由于兩個野戰軍分開使用,始終在國民黨的重兵合圍之下處于各自為戰的不利局面,無法形成合力。
面對如此困局,主席決定華中野戰軍與山東野戰軍聯合作戰,以新四軍軍部兼山東軍區統一指揮兩個野戰軍軍事行動。
1946年10月15日,主席關于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聯合作戰和統一指揮問題,專門致電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陳毅:
“望你們集中山野、華野全力,決不可分割,殲滅東進之敵,然后全軍西渡收復運西,于二至三個月內務殲薛岳七至十個旅,就一定能轉變局勢,收復兩淮,并準備將來向中原出動。
為執行此神圣任務,陳、張、鄧、曾、粟、譚團結協和極為必要。在陳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戰役指揮交粟負責”。
主席發出的這份電報,收錄在《毛澤東年譜》下卷,第141頁。
“在陳(毅)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戰役指揮交粟(裕)負責。”的指導方針下,粟裕于1946年12月先后發起宿北、魯南戰役。
宿北戰役從15日發起,戰至19日,全殲國民黨軍整編第69師師部及3個半旅共2.1萬余人。第69師師長戴之奇兵敗自殺,副師長饒少偉被俘。
魯南戰役歷時19天,殲滅國民黨軍整編第26師、第51師師部、4個旅及1個快速縱隊,共5.3萬余人。
捷報傳來,陳毅賦詩一首:
快速縱隊起如飛,印緬桂來自鼓吹。
魯南泥濘行不得,坦克變成廢鐵堆。
快速縱隊今以矣,二十六師汝何為。
徐州薛岳掩面哭,南京蔣賊應淚垂。
兩個戰役殲敵7.4萬人,徹底扭轉了我軍在蘇北、魯南的被動局面。
主席由此更堅定了將兩個野戰軍合二為一的決心。
主席三大決策,使戰略形勢迅速扭轉
1947年1月,奉中央軍委命令,新四軍兼山東軍區與華中軍區合并,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合并,共同組成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
自此,華東軍區成立,華東野戰軍正式成軍。華東軍區共計36萬部隊,其中華東野戰軍約28萬人馬。
這才有了之后的孟良崮全殲張靈甫,豫東戰役殲滅區壽年、打殘黃百韜、重創邱清泉。以至后來的淮海大捷,過長江、攻南京、戰上海,直至解放全中國。
主席的三大決策作出之后,我各大戰略區由1946年的全線退守,轉為了全面相持,局部反攻的戰場態勢,從而給國民黨軍隊造成了重大殺傷。
至1947年6月,國民黨軍隊從430萬,下降到了370萬。
主席對此評價道:
國民黨軍僅僅是得到了一些“空蕩蕩的大樓和美國的大號新聞標題”,重要的是國民黨軍為此損失了有生力量。
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認為:
“一年來的戰爭對于共產黨人很合算,我以17座城市換取了蔣介石6萬軍隊,據說蔣喜歡這筆買賣,他還要繼續干下去,我也樂于奉陪。”
結語——
正是主席在解放戰爭初期作出的上述三項重大決策,才使得我軍迅速在逆境中穩住局面,并越戰越勇,愈打愈強。
反之,國民黨軍隊兵力的迅速下降,所帶來了兩個后果極其致命,一直延續到國民黨政權崩潰時,都無力改變。
其一,由于1946年我軍處于全線退守,只求殲敵有生力量,而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因此造成國民黨軍隊戰線拉長,在漫長的交通線和大量城市駐扎守備部隊后,使其機動作戰兵力捉襟見肘。
這就使得我軍在1947年仍處于戰略弱勢的情況下,就能夠尋找戰機,集中兵力隨時對敵薄弱處發起反擊。
其二,1947年度國民黨軍隊的嚴重減員,導致后方守備空虛。由于戰場集中在北方,長江以南以及新疆、青海、寧夏等19個省僅駐防21個旅。
更為嚴重的是,湖南、廣西、貴州、福建、浙江和江西6省幾乎沒有正規部隊,僅以地方保安旅、保安團駐防。
因此,當1948年末我軍相繼發起三大戰役,包括渡江戰役發起后,南方的國民黨軍隊再也沒有了像樣的部隊,以致我軍一路高奏凱歌,摧枯拉朽,這就是1947年種下的因。
主席1946年所作出的三大決策,是我軍在解放戰爭初期以127萬對敵430萬而不敗,且做大做強,直至最終獲取全國勝利的關鍵原因。
——這就是毛澤東思想在軍事上的卓越體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