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用了 3 年時間所打造出來的小米 SU7 ,或許 21.59 萬元起跳價格,并不是先前流傳的 19.99 萬元 (致敬小米 1 代手機的 1,999 元),但首批標準版贈送了 16,000 元的配置,也算間接讓消費者以 20 萬元上下的價格就能入手,但最受關注仍屬旗艦的 Max 版,不僅價格壓低至 29.99 萬元,其百公里加速僅 2.78 秒的性能,更是直接對上保時捷 Taycan(參數丨圖片) Turbo,更在短短 27 分鐘就獲得多達 5 萬張訂單,24 小時訂單量更來到 88,898 輛,筆者更嘗試訂購僅 5,000 輛創始版,結果嘗到了「秒沒」的節奏。
不過,相信很多下訂的用戶,甚至連實車都沒有看過、摸過,而小米向來是宣傳數據的高手,趁著發布會后實車陸續到店,筆者也來到位于北京的小米體驗中心看看「實車」的小米 SU7,是否像數據般來得養眼?
一句話:實車好看
在抵達目的地前,我的后視鏡就看到了一輛小米 SU7,你就可以理解為何新車要把頭燈設計在一個偏低的高度。嚴格來說,從廠方首波所公開的廠照,非分離式的設計輔以圓潤的頭燈設計,單看象是致敬了 McLaren,但總覺得讓車頭少了點運動化轎車所應該擁有的殺氣,但行走在路上的即視感,由于橫切頭燈的「一」形狀日間行車燈,恰好連接于漣漪曲面的最前端,高度甚至低于輪拱最上沿,確實給人一種類似于超跑的低趴感。說真的,于后視鏡出現的小米 SU7,真的會讓人忍不住多看一眼。
而且這個水滴大燈還配備 4 組透鏡、13 像素矩陣式 ADB 自動光型變換頭燈,能透過 AI 辨識算法自動帶來遠光燈防眩與多種智慧燈型,還具有 160 度的超寬近光燈照明、而遠光燈最遠可照射距離也達 400 公尺。
在包含海灣藍、橄欖綠、雅灰、霞光紫、寒炎武灰、流星藍、熔巖橙、珍珠白與鉆石黑等車色中,實拍的這輛海灣藍車色,以及橄欖綠、雅灰三種車色,卻是免費的車色,這三種車色的調配很顯然是參考了保時捷 Taycan。而這輛 Max 版更選配了 21 吋運動輪圈讓金色 Brembo 煞車卡鉗更為顯眼,其余還有 19 吋低風阻輪圈、19 吋運動輪圈與 20 吋梅花輪圈可供選擇。
或許小米 SU7 不論是從價位以及發布會內容,都指名捉對特斯拉 Model 3,但其車身尺碼長寬高依序為 4,997 x 1,963 x 1,455mm、軸距為 3,000mm 來看,其實更逼近于特斯拉 Model S,至于前門與葉子板的擾流設計,以及車側給人的觀感,從照片上確實很有保時捷 Taycan 的影子,包含水滴形后視鏡、半隱藏式門把手以及無邊框車門等,但看到實車后卻又打亂了設想,又覺得沒那么像保時捷 Taycan。
畢竟小米 SU7 車頂多了一個光達雷達,可升降主動尾翼、主動進氣格柵、B 柱隱藏攝像頭等,這些不同的設計也并非畫蛇添足,讓小米 SU7 的風阻系數僅 0.195Cd。再有就是車身姿態足夠低,所以即便有接近 5 米的車長,實車給人的感覺,也不會特別臃腫,哪怕是車高 1,455mm 的標準版也是如此,而 MAX 版車高則低至 1,440mm。
設計細節處處小心機,抓住年輕人的心!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 SU7 的尾翼內還有個小心機,除了具有 4 種角度可調,下方還擺放了一塊性能銘牌,以實拍的這輛 MAX 版為例,可以看到 21,000 轉的電機、最大功率 495 kW、最大扭矩峰值 838 N·m 等字樣,對應的零百加速為 2.78 秒,雖然沒什么實際意義,但確實有種低調的帥,只能說小米還是懂年輕人的。
整個展廳一共擺放了 8 輛小米 SU7,不僅近看車色的漆水飽滿度,以及金屬件的組裝做工,都令人無法與其 21.59 萬起的價格聯想,而打開引擎蓋后,行李箱容積則是前方為 105 公升,能擺進一個 20 吋的登機箱,而出現在尾翼下方的性能銘牌,它又出現了......
這個座艙很小米
身邊很多人對于小米的第 1 輛汽車不是 SUV 而是轎跑感到疑惑,畢竟 SUV 是不少新能源車廠的主力車型,也是需求量更高的選擇。但轎跑的形態普遍身價更高,而且看起來更帥,更符合雷軍心目中想打造一輛很酷炫車的目標,不過向來的傳統是,越帥的車越無法與實用產生聯想,但在小米 SU7 的車內,你絕對可以看到小米聽取客戶聲音的魅力。
常規的介紹我們可以稍微省點篇幅,4 種內飾顏色提供選擇,迷霧紫、幕光紅、銀河灰與曜石黑,其中沒有選配色,座艙采用 Xiaomi HyperOS 澎湃 OS 作業系統,并搭載高通 Snapdragon 8295 座艙芯片,搭配 16.1 吋 3K 中控熒幕,足以串起「人車家全生態」,車主可以借由小米澎湃 OS 貫穿「人車家」完整場景的先進智能體驗。
同時,在 OS、AI、機器人等領域積累了深厚的技術能力,所以常規的口語操作已經見怪不怪,但小米 SU7 卻可以語音調整方向盤角度,你也可以在車上操控家中的小米家電,好比從熒幕投射智慧門鎖,進行遠端解鎖等,更甚至可以讓語音助理「小愛同學」幫你識別馬路上的車是什么車型,并且在全車 5 個座位都能深度辨識。
劇院級 HUD 新時代,56 吋投影面積抬頭顯示器
而這輛 Max 車型更追加最大達 56 吋投影面積的抬頭顯示器、可顯示導航、車速、通話、續航里程等信息。也全系標配了搭載大面積的全景玻璃車頂,其強調全車玻璃面積達到 5.35m2,車頂玻璃具有雙層鍍銀、前擋風玻璃亦采三層鍍銀,前后側窗具有防曬隔熱涂層。
接下來,則是其他車輛所少有的設計。好比遮陽板內鏡子出奇的大,兩側補光燈的亮度也十分充足,擺明是滿足女性車用而來。
全車有多達 32 處置物空間中,中央扶手下方的置物空間不僅大,還設計了可以擺放手電筒的位置,并且后方的大凹槽不僅可以擺放零散物品,也可以購買小米所推出的配件無縫結合,包含香氛,智能對講機或戶外音箱等。
而車門內側更設計了擺放雨傘的位置,并且除了前排兩側車門之外,后排座椅下方也設計了 2 個凹槽,也就是說可以最多擺放 4 組折疊傘,這對于南方多雨的天氣來說,太實用了。
至于發布會中引起話題,位于中控臺兩側的 1/4 螺紋界面,更可以安裝手機支架或是運動相機,而車機屏上方兩個「大眼睛」,實際為兩個獨立小儀表(后期選裝),可以自定義顯示電機功率等信息。中控屏下方還支持磁吸外接實體按鍵,能夠實現旋鈕式空調溫度調節以及其他功能(支持用戶自定義功能,也需要后期購買)。再比如下方手機無線充電面板,最大支持 50W 的無線充電,且配備也有通風口,保證快充過程中不發燙降低功率,以上設計,十分的小米。
磁吸外接實體按鍵,科技感與實用性取得平衡
不過最讓筆者感到滿意的還是實體按鍵數量,雖然美中不足磁吸外接實體按鍵需要購買,但中控臺仍保留了空調、懸掛高度與電動尾翼的按鍵,并且還有難得的引擎啟動鍵,按下后,前方的 7.1 吋翻轉儀表則會翻轉,十分有儀式感。
而方向盤除了常規的音量鍵以及菜單選擇鍵,下方兩側則是駕駛模式切換鍵以及智能駕駛切換鍵,基本上駕駛員手不離方向盤,常用功能就可在方向盤上完成,以上設計,十分的保時捷。
至于車內最多則可搭載 25 支喇叭的豪華音響系統,主駕座位還配備兩個頭枕音響。但并非音響品牌出品,具有 7.1.4 音響系統 / 杜比全景聲,包含超重低音、天空揚聲器等多個高中低音揚聲器,但筆者實際聽取的感受認為還有進步空間,不過全車氛圍燈會隨著音樂節奏閃爍,這有點意思。
而前排人體工學運動座椅根據將腰靠高度設為 135mm,三明治結構座墊,上層是 3D-Mesh 網狀支撐材料,中層是 15mm 記憶海綿,下層是高密度 PU 材質,所以或許內墊填充物不厚,但卻沒有一種坐在運動座椅的感受,所以以筆者 1 米 8 的身高體驗,頭頂至少還保留 1 個半拳頭的高度,也不過于占用后排的膝部空間。
而且 Max 版還標配主動側翼支撐,當時速 40km/h 以上過彎時,轉彎方向對側的座椅側翼將主動充氣,座椅側翼可在 1.5 秒內升高 10mm,該配備在過于多見于高價位德系品牌車型。
來到后座椅,3,000mm 的軸距帶來的乘坐空間不亞于保時捷 Taycan,更不用說特斯拉 Model 3,或許照片中會感覺不出來,但應該不難發現座墊的長度不短,而前方座椅的背部也保留了界面,你可以放上小米平板、或是蘋果 iPad 系列,就能控制導航、空調、座椅、影音等 30 項車用功能,所以就沒有了標配的獨立操作屏。
而獨立出風口下方則設有 4.6L 的智能冰箱,可以放進 6 罐可樂,但沒有加熱功能。中央扶手僅有 2 個置杯槽,后排乘坐的環境安排僅能說是中規中矩。
雖談不上豪華,但注入許多用戶需求導向設計
整體而言,小米 SU7 的車內空間談不上豪華,但對比 Model 3 的極簡風格來說,確實注入很多以用戶需求導向的設計,而不是需要用戶來適應。
但不少細節仍值得贊許,好比中控臺上風的皮革縫制工藝,車門以及頂篷都用上了類麂皮材質,車頂的扶手也不是冰冷的塑料件,而是一件頗有工藝感的皮制品,雖然很多配置需要額外購買,但以第一次造車的小米而言,確實有不少值得其他車廠學習的地方。
流量狂歡之后,成敗仍在一線之間
由于本次僅是靜態的體驗,所以動態體驗以及 Xiaomi Pilot Pro 智慧駕駛系統的感受則在本篇先行保留。但從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僅需 2.78 秒的實力,以及最遠 800 公里的續航表現,但用戶之間的評論卻少有人能將「便宜」來與之形容,甚至會調侃好比全系沒有按摩座椅,800V 平臺也只有高配才是標配,更沒有三電終身保固等聲音......
這絕對不是競爭車廠的負面操作,因為在 20~30 萬的價格區間,更不乏小米 SU7 類似的產品,好比極氪 007、吉利銀河 E8、阿維塔 12、智界 S7,甚至特斯拉煥新版 Model 3 也不過24.59 萬起,所以支撐這些訂單的背后,很大部份源自于米粉之間的信仰,其次則是品牌的認知度,以及小米所擁有的市值,不會象是其他新勢力品牌隨時有倒閉風險。
但汽車終歸不是智慧家電,零部件的損壞率肯定更高,加之不過開放下訂僅 3 天時間,就有用戶的候車期逼近半年等,而在售后市場的組建跟用戶服務體系等,小米是否能及時完善都是挑戰,如何將「信仰」轉化為持續的品牌價值,在 15~20 年成為全球第五大汽車廠,小米接下來所要面臨的挑戰仍不言可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