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資源股牛市襲來,哪些金屬的預期差更大呢?
一般認為,這輪商品牛市主要是由四大因素聯合共振的結果:
第一,是需求升溫。
本來在加息效應下,市場預期美國經濟將逐漸降溫,因此庫存儲備并不多;
但美國經濟超預期的強勢,導致商品供不應求,通脹持續,因此各行業陸續進入補庫存階段,并帶動了各國出口制造業的回暖。
第二,是金融投機。
一般認為,到下半年美聯儲就將結束加息周期,并進入降息通道。
一旦降息開始,市場上的流動性將變得寬松,因此有資金在積極押注下半年的通脹行情再現。
第三,是供給限制。
過去兩年,全球制造業衰退,導致很多資源品的供給受到了抑制,減產不斷。
另外,有些國家的資源民族主義抬頭,減少資源品的出口,導致供給的不確定性也在增強。
第四,是政策驅動。
今年以來,我國為推動產業升級,發布了“新質生產力”、“大規模設備更新”兩大政策項目,龐大的配套資金落地將帶來某些資源的需求繁榮。
以上四大因素,在不同的資源性行業里,作用差異還是很大的。
那么哪些金屬的預期差會更大,更值得關注呢?我們分別來看一下。
【貴金屬】
貴金屬是這輪商品牛市的領頭羊,春節以來更是漲勢兇猛。
黃金的供需結構是比較穩定的,上漲兇猛主要原因是金融投機,也就是押注美聯儲的降息。
歷史上來看,1994年~2019年以來的最近四次美聯儲加息末期的黃金價格,都會出現前后半年左右的牛市行情。
現在,美聯儲的加息已經持續了接近兩年時間,累計加息幅度超過5%,市場對下半年開啟降息進程的預期是非常強烈的。
一旦美元降息,資金必然流出美國,相當一部分資金的去向便是黃金市場。
事實上,從長期的角度來看,美國債務高企,美元信用衰弱,新興國家都在推行去美元化。
這種情況下,新興國家通過積極買入黃金,利用黃金來做本國貨幣的信用擔保,也會推升全球黃金的需求量。
不過,黃金有個問題:
現在的金價已經創下歷史新高,比2015年的周期底部貴了一倍多,可以說一致預期是非常強了。
因此預期差是不存在的。
而且,一般黃金都是先導領漲品種,黃金大漲之后,機會將逐漸輪動到其它商品。
即使同為貴金屬,白銀的預期差也會大一些。
白銀屬于“貴金屬+工業金屬”二者屬性兼具——
一來供給有限,全球銀礦供應中,約72%的礦產銀產量來自鉛/鋅礦、銅礦和金礦的副產品,儲量少、開采困難,導致總產量很難增長。
二來工業需求旺盛,2020年以來白銀需求已累計增長了38%,除了俄烏戰爭帶來的收藏價值上升外,另一個重要增量是光伏用的銀出現了大幅增長。
關注標的:盛達資源、白銀有色、四川黃金、銀泰黃金。
【工業金屬】
工業金屬三大板塊,鋼鐵、銅、鋁。
鋼鐵不用看了,中國房地產盛世已經結束,印度和東南亞的地產需求還不夠大,支撐不起全球鋼鐵價格的牛市行情。
因此值得關注的,主要是銅和鋁。
從需求的角度來看,銅和鋁的需求更加分散,因此能有效抵御地產熊市的沖擊。
在全球市場上,銅在電力電網、建筑、消費品、交通、機械等行業都有非常廣泛的應用。
不過,銅價的波動,主要還是由我國需求決定的。
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制造業國家,是銅消費的絕對主力,12-22年中國銅消費在全球的占比由39.0%增長至49.1%,基本占了一半。
其次是歐盟,22年占比12.1%,但近20年的消費處于停滯狀態;
美國第三,23年的消費量只有170萬噸,相比2000年的需求量已經下滑了44%,可見去工業化之嚴重。
2023年中國銅消費結構為:電力領域(47%),家電領域(14%),交運領域(12%),建筑領域(8%),機械領域(8%)和其他(7%)。
這幾年的增長主要是由光伏、風電、新能源車、家電出口等帶動的。
鋁也是重要的工業金屬,需求增長同樣主要來自光伏和新能源車,不過相比銅要增速慢一些。
主要原因是鋁的消費結構更依賴房地產一些,2022年下游占比:
建筑地產(26%),交通運輸(25%),電力(13%),消費品(12%)、機械(12%)。
供給方面,銅的結構也要好一些。
鋁在未來兩年(2024-2025),在全球產量上都會維持個位數增長,而銅則可能出現供給不足。
下面是全球主要銅礦企業在今年的產量規劃。
可以看到,2024年有幾家龍頭企業的產量規劃是下滑的,導致合計產量供給減少了0.5%。
比如第一大龍頭Freeport減少3%,第四大企業Glencore減少3%,還有二線企業Anglo American減少8%,First Quantum減少了44%。
First Quantum第一量子,如此大幅減產,主要原因是年產量33萬噸的主力礦山Cobre Panamá被所在國勒令停產,涉及采礦合同涉嫌違憲。
還有減產8%的Anglo American英美資源,主要原因是幾個主力礦山Los Bronces、El Soldado出現了老化問題,礦石品位下降,被迫減產。
因此在工業金屬中,銅的供需格局要更好一些,需求增速更快,供給也在減少,預計會是預期差較大的品種。
最近的價格,3月8日-3月15日,LME銅、鋁、錫價漲跌幅分別為5.9%、1.8%、3.8%,SHFE銅、鋁、錫價周漲跌幅分別為4.5%、0.5%、1.4%。
也可以看到,銅的漲幅要大于鋁和錫等其它金屬。
關注標的:洛陽鉬業、紫金礦業、西部礦業、銅陵有色。
【小金屬】
相比起貴金屬和工業金屬銅,君臨認為小金屬的預期差才是最大的。
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小金屬的供給格局往往更優,存在資源稀缺、集中、壟斷性強等特點;
第二,小金屬的需求端大多集中在高科技產業上,跟新質生產力的關系更緊密,需求爆發力更強;
第三,小金屬知名度低,挖掘不充分,市場需要一個從認識到普及的過程。
過去十幾年,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新能源車的爆發,哪種資源品的價格飆升速度最強烈?
毫無疑問是鋰和鈷。
在2015年之前,都沒有幾個人認識這兩種金屬。
但隨后,這兩種小金屬的價格和產量都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價格幾十倍的漲,產量上百倍的增長。
可以說,在新能源革命的十年里,押注下游任何一種商品,都不如押注上游的鋰和鈷的投資收益率高。
當然,現在新能源車價格戰激烈,鋰價也有很大壓力,可能不是一個好的品種。
那么未來哪些品種最有可能出現巨大預期差呢?
君臨認為最值得關注的,有三個品種:
第一個:稀土。
稀土的主要下游應用是永磁材料,一般被用來生產永磁同步電機和交流異步電機。
這些電機目前主要用在三大場景上,一是新能源車,二是風力發電,三是工業機器人。
現在市場熱炒人形機器人和飛行汽車,這是未來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增長點,它們的運行都少不了電機。
尤其是人形機器人,電機使用量是非常大的,每個關節的運動都需要電機來驅動,一個人形機器人預計需要40個以上的電機。
供給端方面,不用說也很好,中國稀土具有壟斷性優勢,并且集中在內蒙古包頭和江西贛州的幾個企業手上。
主要標的:中國稀土、北方稀土。
第二個:錫。
錫是很稀缺的資源,在地殼中的含量僅0.004%,儲采比僅14.8年,且近年來呈逐年下降趨勢。
近年來,一些錫礦主要國家的減產,也讓供給端更加緊張。
比如緬甸,佤邦地區自2023年8月1日起全面停產(緬甸占全球錫礦產量約 14%,佤邦占緬甸錫礦產量約90%),且近期仍無復產跡象。
印尼,限制錫礦出口,打擊非法錫礦開采。
其它增量來源,主要看非洲,但非洲的政治不穩定,也是非常讓人頭疼的。
需求端方面,全球近50%錫用做焊料(主要為電子及工業用途),錫焊料中約75%是通過半導體產業鏈條下沉到消費電子、計算機、通訊終端。
現在AI革命爆發,電子芯片、PCB、數據中心等需求旺盛,錫的增長也是相對樂觀的。
主要標的:錫業股份、華錫有色。
第三個:鎢。
鎢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可以認為是第二個稀土。
首先,在供給端,我國鎢資源儲產量為世界第一,2023年我國鎢資源儲量為230萬噸、占比約52.3%,產量6.3萬噸、占比約80.8%。
由于其戰略地位重要,我國一直采取的是配額制生產。
也就是說,國家給到多少配額,你就只能生產多少,不能隨意增加。
而在過去幾年,我國的原生鎢產量指標一直是在減少的。
比如,2024年度第一批鎢礦開采總量控制指標為62000噸,同比2023年度第一批指標63000噸減少約1.59%
2021-2023年,原生鎢的產量規劃,已經從71000噸減少到了63000噸。
需求端,鎢的主要下游是硬質合金(機床刀具),鎢特鋼(武器彈頭),鎢絲金剛線(光伏切割)。
其中硬質合金的占比最大,2023年的鎢消費量約為3.60萬噸,占比56%。
今年下半年的大規模設備更新浪潮,將會給機床行業帶來很大的增量,因此預期差也將會很大。
重點關注:廈門鎢業、中鎢高新、章源鎢業。
這些板塊的其它個股,我會在后續文章和私享版中同大家繼續深入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