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24 heures de la vie d'une femme)是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創作的中篇小說,于1927年首次發表。
該小說講述了一位老婦人對自身“非理性激情時刻”的回憶。
這位白發蒼蒼,舉止高雅的老婦人,她在四十歲的時候,出于一種高尚的感情,去挽救一個素昧平生的賭徒,卻由于瞬間激情的驅使而失身于這個她連名字也不知道的男人,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不自覺的沖動和理智之間的搏斗。
綜觀整部小說,茨威格以精湛的心理描寫手法,把作品中人物的內心世界進行了深入、細致、準確的刻畫,發掘出人物內心最隱秘的角落,向讀者展示出他們不曾示人的一面。
茨威格
1968年,由該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在奧地利上映。
2002年,由勞倫特·博尼克執導,根據茨威格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在多倫多電影節上映,該影片阿涅絲·夏薇依、米歇爾·塞羅、貝熱尼絲·貝喬、尼可拉·科斯特-瓦爾道等主演的電影,電影上映后,口碑不錯。
這部電影將背景分別設在1913、1936和2001年。一個78歲的老人路易斯回到賭場以及他小時候的海邊勝地,他遇上了奧利維婭,一個年僅19歲的小女孩,她迷上了一個暴戾的車夫。
路易斯在回憶1913的時候與一個年輕的波蘭女賭徒發生的“韻事”,與此同時,他也傾述了在1936年自己母親與他的意大利籍網球教練的一段風流史,還有一個叫做馬莉布朗的老寡婦曾經幫助過他自己度過難關的事件。
黃湘麗《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劇照
2013年,孟京輝與黃湘麗首次將茨威格著名中篇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搬上中國獨角戲的舞臺。
在跌宕起伏的命運間,黃湘麗在話劇舞臺上演繹的 “陌生女人”形象,緊緊抓住了觀眾們的心,她的極致演繹讓觀眾見到了話劇的魅力,更見證了深情與孤獨在舞臺上所放射出的能量。
不止“陌生女人”,《你好,憂愁》中靈動苦悶的青春期少女、《九又二分之一愛情》中傷心欲絕的復仇者、《狐貍天使》中冷漠寧靜的人間天使,精湛的表達技巧和多變的表演方式讓這位執著、刻苦的女演員黃湘麗走進觀眾的心底。
黃湘麗,1985年2月9日出生于湖南省,中國內地女演員 。
2003年至2007年,就讀于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本科 。2008年,加入孟京輝戲劇工作室 。2011年,參演了浪漫輕喜劇《新娘》 。2012年,主演了第五版《戀愛的犀牛》 ;同年,主演了舞蹈戲劇《怪談》。
2013年,黃湘麗首次出演獨角戲《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2015年,出演了由法國作家弗朗索瓦絲·薩岡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獨角戲《你好,憂愁》。
2017年,黃湘麗出演獨角戲《九又二分之一》 ;2019年,出演了由婁燁執導的電影《蘭心大劇院》;2021年,黃湘麗出演了第四部獨角戲《狐貍天使》;同年,由黃湘麗主演的話劇《傷心咖啡館之歌》在首屆阿那亞戲劇節進行了全球首演。
16年舞臺經驗,11年獨角戲演出創作經驗,黃湘麗創造了國內劇壇演出的奇跡 ,成為了我們最熟悉的獨角戲面孔和中國劇壇當之無愧的“獨角戲女王”,這一稱謂對黃湘麗來說,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孟京輝與黃湘麗
黃湘麗演繹《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
時光積淀,深耕無言。
黃湘麗在經年累月的舞臺歷練中逐漸成為觀眾心目中當之無愧的“獨角戲女王”,成為舞臺的一種孤獨符號,更成為以臨界孤獨感來詮釋茨威格的舞臺面孔。
茨威格的作品總是善于抓住人類內心中最薄弱的悸動,來闡釋他筆下人物虛浮難測的命運。而孟京輝同樣善于抓住這份描摹心理的筆墨,并在更為先鋒顛覆的戲劇舞臺上展開。
在獨角戲《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走過十年之際,孟京輝與黃湘麗再度走進茨威格的情感世界,將他另一篇極具代表性的小說《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搬上獨角戲的舞臺。
獨角戲是只有一位演員演出的戲劇,依靠演員的獨白、表情和動作等營造一個獨特的戲劇空間,是對話劇樣式、表演觀念和表現手段的突破,最難駕馭也最見演員表演功力,這種演出形式無疑給導演和演員帶來了極高的挑戰。
話劇,尤其是獨角戲,是最考驗演員的舞臺藝術表現力和演技的。
在獨角戲的舞臺上,一人分飾多個角色、內心獨白、肢體表達等豐富的舞臺表演手段,拓展了舞臺表演的空間,帶給觀眾獨特而新穎的舞臺觀感。獨角戲的演員往往既是劇中角色,又是敘述人,有時還需扮演多位角色。
所以,不妨讓我們從喧囂中出逃,走進戲劇的迷夜,帶著被喚醒的感官踏入劇場,置身黃湘麗帶給我們的一場由沖動和心動促就的旅程——《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
在茨威格的情感世界中,他用細膩的筆觸為人們賦予踏入靈魂的超能力。人們好透過茨威格的文字一眼看穿人類的內心,又好像被筆尖突然穿透心臟,所有隱藏在心底的想法,都被侃侃而談的撰寫在他筆下的文字中。
當文學離開紙張,走上戲劇舞臺,黃湘麗為茨威格的文字賦予全新的生命力。
C夫人內心的糾結與纏綿都轉化在精湛的臺詞技巧中,極致的肢體表達將所有情緒搬上舞臺,所有感官都為這份浪漫與沖動而存在。
黃湘麗《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劇照
孟京輝再度改編茨威格同名著作,黃湘麗挑戰當代戲劇新空間,她將再次帶領觀眾深入一個女人悠然迷離的情感世界。
這是一個迷茫又堅定的故事,一個關于美好沖動和浪漫時間的故事。
在火車站、在鐘樓下、在瓢潑大雨中,一個優雅的女子和一個擁有修長雙手的年輕人,他們在24小時內的激情,究竟能實現愛情的期盼,還是會攪擾心緒的平靜,或是造就命運的眷顧?
這一次黃湘麗又站上了她早已駕馭的斜面舞臺, 切割出的三角空間,勾劃著現實與夢境的分割線, 為她平淡生活中突然降臨的愛提供一絲尖銳。
光影與燭火為這場回憶增添一份柔和的溫度,掠影浮光捕捉著觀眾的每一處細微神情,在這場朦朧夢境中,每個人都為孤獨增添了一份氣息。
黃湘麗手臂上的肌肉線條與指尖纏繞的動作都化作情感的爆發點。
晃蕩在劇場中的腳步聲將觀眾的所有感官凝聚在她的身影間,仿佛一個敏感、糾結、迷茫的女人的心臟正在有力地跳動。
她揚起的發梢與微妙的呼吸都近在咫尺,仿佛這個空間都因她的動作和言語而發生形變!
極致的情感表達和肢體演繹將觀眾全觀感拉入茨威格心理風暴中,一個女人在平淡生活中突然闖入的悸動,被她淋漓盡致地剖析在觀眾眼前。
在話劇舞臺上,黃湘麗是小說中的C夫人,又是C夫人傾訴的聆聽者,她是重新撿回心動的幸運兒,又是掙扎在自我與世俗之間的孤獨者。
丈夫過世兩年之后,賭場之中一雙美得不可思議的雙手足以勾住她的心。她用亡夫最擅長的手相術看透年輕人決然赴死的心,卻無法阻止它脫軌而出。
這時候,一個沖動的選擇,或許可以成為跳脫出枯燥生活的唯一機會。 她 伸出 拯救之手,試圖挽救這個長著美麗雙手的年輕人的生命,也透過這雙手試圖拯救被粘附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迷茫又疲憊的自己。
是遵從內心,還是順應他人的目光?生活總是無時無刻充斥著人類與自我的辯論。
靜謐的燈光下,導演孟京輝的聲音也融入這場充滿回憶的悠然空間。海浪與雨點組成揮散迷茫的白噪音,隔絕嘈雜的議論,面對最真實的自我。
人們總會選擇在某些時刻短暫地逃離生活,逃離馬不停蹄的奔波和柴米油鹽的平淡。人們也總會在某些時刻篤定自己的沖動,說走就走,飛蛾撲火。
沒有人說得準這樣的逃離能治愈多少內心的破碎,也沒有人能保證遵循內心的瞬間沖動是否值得升華為記憶的永恒。
但她,在那一瞬間,沒有因為量化價值而變得小心翼翼、沒有 因為計較得失而瞻前顧后,更沒有因為害怕受傷而收回觸摸內心的那雙手。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過一瞬間的沖動,有人的夢已經轉變為現實,有人的夢卻漸漸消散。有的人做了一次決定,體會過一種情感,于是,更為深沉的夢開始了。
站上獨角戲舞臺的第十年,黃湘麗再度走入茨威格的情感世界。銳利的心理描寫將黃湘麗細膩的舞臺表達發揮到極致,每一位觀眾都將沉浸在這縷沖動的靈魂中,赴約一場與理想的私奔。
小話詩詞
話劇《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成功的背后,離不開導演孟京輝對舞臺表現力的拿捏以及匠心獨運的舞臺視覺沖擊力。
暖黃的光影將舞臺包圍,柔和的氣場填充著每一寸孤獨。實時攝影以“被 拯救者”的視角與C夫人對視,聆聽沉溺于心底難以吐露的自白。
三角舞臺延續茨威格筆觸下直擊內心的尖銳感,傾斜的臺面將夢境從地面剝離,讓C夫人的一舉一動以更直白大膽的方式展露于現實之中。
現實與幻境在舞臺上模糊,在24小時之間為C夫人搭建出一個沖動而美好的未來。
孟京輝,1964年3月11日出生于北京市,中國內地導演、演員、制片人,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 1987年,主演荒誕劇《犀牛》,這是他第一次走上 中央戲劇學院 的舞臺。1990年,執導個人首部話劇《 送菜升降機 》。
1992年,進入中央實驗話劇院。1994年,自編自導實驗戲劇《我愛XXX》。1999年,執導小劇場戲劇《 戀愛的犀牛 》。2002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 像雞毛一樣飛 》,該片入圍第3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處女作、第55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金豹獎。
2006年,孟京輝執導話劇《鏡花水月》。2010年,執導話劇《柔軟》。2015年,執導中國第一部浸沒式戲劇《 死水邊的美人魚 》。2019年,執導話劇《茶館》,該劇受邀進入第73屆阿維尼翁戲劇節核心板塊IN單元演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