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衢謠
立我蒸民,莫非爾極;
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今譯】養育我眾民的,無不是上天的大道;在不自以為知曉、不自以為明智的情況下,順從上帝的法則行事。
【解讀】“立我蒸民,莫非爾極。”指立我眾民的,莫非上天的大道。“立我蒸民”可參考詩經《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表達的是上天創造了生民,并賦予他們遵循的準則和美好的品德。
“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說明華夏的上天信仰和無知論傳統。這個傳統興于唐堯,訓于文王,記于詩書,傳至墨子。華夏無知論傳統,是根植于上天信仰的基礎之上的。"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說的是不自以為識,不自以為知,順從上帝的法則。《墨子?天志下》篇曾引以為證:"非獨子墨子以天之志為法也,于先王之書《大夏》之道之然:'帝謂文王,予懷明德,毋大聲以色,毋長夏以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此誥文王之以天志為法也,而順帝之則也。"這段文字同樣也見于《詩經?大雅?皇矣》。(該詩開篇明確地講“皇矣上帝,臨下有赫。”“不識不知,順帝之則”,也非常完整地出自該篇詩歌,明確指順應上帝的法則。詳見南方在野新譯。)
而據《列子》記載,"不識不知,順帝之則"之無知論傳統,可以追溯得更早。當初,堯治理天下五十年,不知道天下治理好了呢,還是沒有治理好?不知天下眾多百姓是擁戴自己呢,還是不愿擁戴自己?回頭問左右的人,左右的人不知道。問宮外朝廷上的百官,他們也不知道。問在野的武將隱士長者,他們也不知道。于是堯微服私訪,在四通八達的大路上游覽打聽,聽到有兒童唱的歌謠說:"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堯高興地問道:"誰教你唱這首歌的?"兒童答道:"我們是從大夫那里聽來的。"又問大夫。大夫說,"這是一首古詩。"堯回到宮中,召見舜,便把帝位禪讓給了他。可見,華夏無知論傳統與上天信仰歷史悠久,正所謂: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唐堯受之,禪讓其責;天啟文王,詩載于冊;墨子傳述,相繼其德。(《列子?仲尼》:堯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歟,不治歟;不知億兆之愿戴已歟,不戴己歟。顧問左右,左右不知;問外朝,外朝不知;問在野,在野不知。堯乃微服游于康衢,聞兒童謠曰:“立我蒸民,莫非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堯喜問曰:“誰教爾為此言?”童兒曰:“我聞之大夫。”問大夫,大夫曰:“古詩也。”堯還宮,召舜,因禪以天下。舜不辭而受之。)
對于這首《康衢謠》,最大的誤讀是天帝與人帝不分,將“帝”解釋為唐堯。根源在于喪失上帝信仰。這個誤讀以清人為甚。如《古詩源》在介紹《康衢謠》時引“《列子》:帝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與不治與,億兆愿戴己與,乃微服游于康衢,聞兒童謠云: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而《列子》原文是“堯治天下五十年”。所引原文擅自改動了關鍵信息(改“堯”為“帝”,使人君與天帝相互混淆)。不知多少人讀了《古詩源》,誤解《康衢謠》。
《康衢謠》作為中國詩歌的源頭,事關華夏信仰和哲學和政統。實在不容誤讀。宋人有語“不悟康衢謠,不識黍離歌。”深刻指出了這一問題的重要性。詩之韻律源自金石,世間卻苦于壁間回音之誤聽。正直之言猶如草野之言,一捧之中蘊含無數真意。萬物之孔竅本自空寂,又怎能抵擋天籟之音?未能領悟《康衢謠》之深意,未能識別《黍離》之哀歌。最后讓我們讀一讀宋代劉黻的詩《和此陽先生感興詩二十首》:“詩道發金石,世苦壁聽訛。正色落芻蕘,一掬真意多。眾竅本虛寂,其如天籟何。不悟康衢謠,不識黍離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