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我們先來復習一個成語:狗尾續貂。
此典出自唐朝宰相房玄齡所撰《晉書·趙王倫傳》:
奴卒廝役亦加以爵位。每朝會,貂蟬盈坐,時人為之諺曰:“貂不足,狗尾續”。
原來,當時封官太濫,貂尾不足,以狗尾替貂;比喻用次品續在珍品之后,多用于形容續寫的文學作品不如原來的好。含貶義。
之所以想起這個成語,乃因中午讀蘇軾《蝎虎》一詩,覺得可以類比而造出一個新成語:
壁虎續蜥。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們且看子瞻兄的原詩:
黃雞啄蠍如啄黍,窗間守宮稱蝎虎。
闇中繳尾伺飛蟲,巧捷功夫在腰膂。
跂跂脈脈善緣壁,陋質從來誰比數。
今年歲旱號蜥蜴,狂走兒童鬧歌舞。
能銜渠水作冰雹,便向蛟龍覓云雨。
守宮努力搏蒼蠅,明年歲旱當求汝。
此詩前三句寫的正是農村朋友們熟悉的壁虎。為何在蘇軾那,它又叫蝎虎呢?
清朝薛福成在《庸盦筆記·述異·物性相制》給了我們答案:
壁虎復以尾逗之,迅速縮去,蝎螫之不中,又自中其身,如是者三次,蝎遂不復動,蓋已死矣……聞壁虎以是術制蝎,百不失一,蓋其以蝎為糧也久矣,故又謂之蝎虎云。
原來如此,他認為,壁虎除了吃蚊子,還能一物降一物,搞定蝎子并它當食物呢。
蘇軾詩的前三句,寫的正是壁虎爬墻捉蟲的本性。按說,它再厲害,哪怕能捉蝎子,哪怕能吃朱砂,最后“點女人支體,終身不滅,唯房室事則滅,故號守宮”,也不過是只會斷尾求生的小動物而已,怎么能夠上通天廷呢?
這就要說到當時一件奇事。
我們曉得,古代天災既多,畝產又低,每到大旱,從皇帝到太守,免不得都要想盡辦法求老天爺開恩,讓龍王爺下一點雨來。蘇軾就常干這事,“老夫聊發少年狂”就是在密州求雨后寫的。
這事啊,心誠還不行,還得有影響天氣的武器。正如現在有人工增雨火箭炮一樣,那時除了純粹祈求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方法。
熙寧十年四月這次,用的則是蜥蜴社雨法:
捉上十條蜥蜴關在壇子里,里面還放些雜樹葉。選二十八個十歲以上,十三歲以下的男童,用顏料將臉龐和手腳染青,“人持柳枝沾水散灑,晝夜環繞”,邊轉邊念,“蜥蜴蜥蜴,興云吐霧,雨令滂沱,令汝歸去”。
也不知道是誰出的鬼主意,反正,聽娃兒們念的咒語,明顯就是把蜥蜴當成了“人質”啊。
也許皇帝祈雨時,正好應驗過一次,所以此法便被推而廣之。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可把蜥蜴們搞慘了,很快就被捉光了。
怎么辦?
好辦啊。
抓壁虎來糊弄唄。
誰叫你們尖尖嘴巴長長尾,長得那么像呢?
所以啊,蘇軾半開玩笑半可憐地對壁虎說,明年天旱就要靠你們咯——這不又成了諷刺朝廷嗎?
朝廷嘛,也并非不能諷刺的,當時還有童謠:
冤苦冤苦,我是蝎虎。
似恁昏沉,怎生得雨。
很多時候啊,諷刺朝廷,就是個沉睡的罪名,小孩說說無所謂,你蘇軾要被整的時候,這就是罪證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