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中國的出口和進口數據均出現了大幅下降,遠低于市場預期。
具體地說,出貨量同比下降了7.5%,而進口也下降了1.9%。這一數據凸顯了政策制定者在努力支撐脆弱的經濟復蘇過程中所面臨的艱巨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出口出貨量遭受了自去年8月以來的最大跌幅,遠高于路透社對經濟學家進行調查時所預測的2.3%的跌幅。在今年1-2月期間,出口還曾增長了7.1%。
在過去的一年里,由于海外需求疲軟和全球貨幣政策收緊,中國的出口商經歷了許多困難。而目前,由于美聯儲和其他發達國家并未顯示出降息的緊迫性,中國制造商在努力提振海外商品銷售的過程中可能會繼續面臨挑戰。
據《中國褐皮書》的一項調查顯示,盡管近期的商業環境有所改善,包括企業收入、利潤和資本支出的提升,但這種改善“更像是從真正的貧窮回到平庸”。同時,分析師也警告說,西方對中國某些行業產能過剩的擔憂可能會給這個世界制造業大國帶來更多的貿易壁壘。
3月份的進口數據下降了1.9%,而前兩個月的增長率為3.5%,這進一步凸顯了國內需求的疲軟。此外,周四的數據顯示,上個月的消費者通脹降溫幅度超過了預期。
自2023年下半年以來,政策制定者已經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來恢復家庭消費、私人投資和市場信心,中國經濟今年的開局相對穩健。然而,這個亞洲巨人的增長仍然不平衡,分析師們并不認為中國經濟會很快全面復蘇,主要原因是房地產行業的危機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
評級機構惠譽在周三將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展望下調至負面,理由是隨著中國經濟在轉向新增長模式的過程中面臨越來越大的不確定性,公共財政也面臨風險。路透社周四的另一項調查顯示,盡管經濟有企穩的跡象,但第一季度經濟可能比上年同期增長4.6%,這是一年來的最低增速,這繼續向政策制定者施壓,要求他們推出更多的刺激措施。
一些分析師表示,隨著流向生產領域的信貸多于流向消費領域的信貸,中國央行正面臨著挑戰。這暴露了經濟中的結構性缺陷,并降低了其貨幣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在財政方面,有計劃發行1萬億元的專項超長期國債來支持重點領域。同時,央行還將2024年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的發行額度從2023年的3.8萬億元上調至3.9萬億元。
為了重振需求,中國管理層上個月還批準了一項計劃,旨在促進大規模的設備升級和消費品銷售。國家經濟規劃師負責人估計,該計劃每年將產生超過5萬億元的市場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