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靈寶大王鎮董家村紅薯粉條手工制作技藝是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董家紅薯粉條取材于當地種植的優質紅薯,采用傳統手工制造,色澤透亮、粉條光滑、有淡淡紅薯香味、干品易折斷、耐保存,泡發后柔韌爽滑,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每年冬季,董家村的村民們就開始忙著制作、晾曬粉條,滿眼一派繁忙的景象。圖為熱氣騰騰的粉條制作現場。
“每年加工粉條給家里帶來不少收入,收入多少保密。”粉條加工的負責人自豪地介紹說,他們加工的粉條每斤售價在12元左右,附近村民都拿著自家的淀粉來加工,每斤淀粉加工費2.3元,七八個工人忙個不停。
制作粉條采用傳統制作工藝,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手藝。從清洗、粉碎、過濾、沉淀到打芡、和面、捶瓢,所有工序全部手工操作,這種傳統工藝制作出的粉條無雜質、無添加、耐煮、口感好。
攪拌后揉面是個力氣活和技術活,工人開始用水加少量淀粉攪拌成糊狀,再用電動攪拌器攪動,最后加入大量淀粉開始揉面,三個大男人不停地在揉面,直到軟硬適中為止。
開始漏粉時,下面一個人大火燒,上面三個人,一個人漏粉、一個人遞面團、一個人不停的攪動。
出鍋先撈在冷水盆中,再倒入三個冷水大缸進行三次冷卻。
又出了一桿粉條,大嫂高興的合不攏嘴,她說粉條要架在桿上自然凍透,冷凍時還要在上面倒冷水,讓它凍透。
這是在院里自然冷凍好的粉條。
一個大叔用棒槌敲打粉條,把冰塊打出,柔韌度非常好扽粉條一點也不會被打斷,把冰打完好后再掛到太陽底下晾干為止。
紅薯粉條的制作過程需要經過多道工序,而晾曬是一道重要的環節。冬季天氣寒冷,陽光充足,正是晾曬粉條的好時節。村民將制作好的粉條掛在架子上,利用陽光和寒風進行自然晾曬。經過一段時間的晾曬,粉條逐漸變得干燥、有韌性,又滑溜又筋道的純天然紅薯粉條就做好了。
河南靈寶農村每年冬天制作紅薯粉條是一項充滿傳統韻味和文化底蘊的農產品加工活動,它不僅豐富了當地農民的生活和經濟收入,也為手工藝的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做出了貢獻。(攝影/花雪紅 編輯/蘇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