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山的心中沒有太強的權威兩個字。
所有人的話都可以聽,也可以不聽。
大部分時候,他都是迫于環(huán)境和生存壓力,才要做出違背自己的nature做出決策。
比如說,可以不去洗臉刷牙,但是明天就不能玩游戲了。
可以不吃這個不喜歡吃的青菜,但是下次好吃的雞翅就不分給你了。
他也有許多法寶,應對生活中的這些非如此不可。比如說,那我吃完今天的飯,我要看10集卡通片,可以嗎?
我想跟你一起去采桑葉,那好的,我先去把桌子上的玩具收拾好
明天我想和你一起去擺攤,所以要早上7點起床(平時賴床一小時干什么都不行,如今早起小時自己什么都干完)。
周末的時候,安山跟我去一個活動做志愿者,為了能夠準時去擺攤,他淺睡了一下就起床和我一起出發(fā)。
至此,你可能看到,一個生活中一直要不斷argue,分分鐘都要做決策,且有許多自己的鬼主意的孩子的形象。
試想一下,如果把安山換成你自己,如果把那些生活中非如此不可的條件組合(if-then)換成:
準時上班->準時發(fā)工資
周末去旅行|攀巖|玩桌游->7點起床
刷2小時抖音|打10局游戲|追8集偶像劇->做完今天的家務|遛娃|遛狗or陪爸媽吃飯
是不是也,很合理?
似乎,并沒有人天生就真的能靠“只做自己”就能好好過完一生。生活中總是有許多莫名其妙的,非如此不可的事情,一天天在發(fā)生。
18歲之前,我和安山一樣,總是對這些事情感覺到憤怒,不解以及希望有一天生活在“沒有老師,有吃不完的小香腸和玩不完的玩具的世界里”。
直到18歲零9個月,我開始進入大學就讀。
我發(fā)現(xiàn)我“自由”了。
學校也有安排課程,
但是自由的時間很多,
太多了,甚至你知道哪怕不按時去上課,
老師也不會對你嚴加責罰。
也就是說,那些if-then的條件消失了。
最開始的一個學期,我還是仿佛在高三的時候一樣,把我的精力都放到學習上,做課代表,提早預習,周末和放學留出學習時間。
去實驗室?guī)蛶熜謳熃阕鲂≈怼?/p>
并且開始尋找勤工儉學的機會。
日子過得高效,無聊且跟“有老師和權威”的時代一模一樣。
但第二學期,我疑惑了,突然意識到:
真的只能這樣嗎?
這就是我想要的大學生活嗎?
除了讀書,我還有沒有其他人生選擇呢?
產生了這堆疑問之后,
我就不安分了。
接連做了幾件事:
1我決定放棄兩點一線,嘗試加入了攀巖協(xié)會
2我決定加入一個新銳前沿的雜志社,做兼職的記者
3我決定跟當時異地戀的初戀分手,不再以考上跟他一起讀研為目標
4我決定加入學院的學生會的文娛部競選,并在大二開始推動一個心理學宣傳月的活動。
因為決定分手,后來認識了現(xiàn)在的老公,于是有了這個跟我一樣喜歡偷懶和有許多古靈精怪idea的寶寶?
因為創(chuàng)辦了中山大學第一屆心理宣傳月,讓我對心理學科普充滿信心和動力,致力于做全社會的心理學科普,于是逐漸成為科普作者,活動策劃人,發(fā)起科普公益活動,開辦心理學科普?企業(yè),一直從事這個行業(yè)20年。圖為上周和安山一起去的一個重慶朋友的活動,我(黃色背心駝背中年大媽)在給參加者科普神經多樣性。
因為當年選擇加入攀巖協(xié)會,開啟了攀巖的生活,除了認識了很多好朋友,還讓我收獲了全國大學生賽事冠軍,去到國內和國外很多不同的野外攀巖,有許多獨特的人生體驗。圖為K(在巖壁上掛著的黑色衣服攀巖菜雞)去年4月在美國拉斯維加斯附近的國家公園野外抱石。
現(xiàn)在這樣輕描淡寫,似乎從對生活質疑,活得不明不白,到要決定“自己主動做出改變”“打破既定的陳規(guī)濫俗”似乎只是一瞬間的事情。
實際上卻完全不是。
就跟做一條應用題一樣,從問題到新的答案序列,中間是有一系列邏輯推理和試錯的實驗步驟。
這跟那半年的心理學專業(yè)知識學習,脫不了關系。
同樣地,安山并不迷信權威,他常常也會提出質疑:為什么我們要做這件事?為什么都要聽你們大人的?或者揪出一些別人說話上邏輯的漏洞。
這是因為我們從小就有訓練他:
1爸爸媽媽的話,也不一定要聽,如果你能講出更合理的道理,我們也會聽你的;
2有很多事情,你也可以不做,但是它可能會產生相應的后果,你得自己學會承擔;
3世界是有運行的一套科學規(guī)律的,你可以提出問題,自己去試著找答案(比如元寶山是否有真的元寶,奧特曼是真的存在的嗎或者我們要去埃及看金字塔有多少種方法)
簡而言之,這是一套邏輯和批判性思維的訓練,也是一套質疑權威的訓練。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的方方面面的科學。
經過近代超過150年的發(fā)展,它逐漸從一門在實驗室研究人類的行為,智力,認知,情緒,人格,決策,道德乃至社會結構等等的學問。逐漸發(fā)展為在各個學科都有一席之地,以及各行各業(yè)的不同層面的應用的一門重要的學科。
質疑權威,提出問題,
是任何一個科學研究的基本價值觀。
心理學,當然也不例外。
回顧個人成長和自身育兒的原則,遵循一套更為科學的思維方式以及反權威的提問方式,再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行動圖式,是我的日常和工作方法。
今天的結論:當我們被要求按照某套邏輯決策時,如果你感受到不舒服或者疑惑,首先破除提出這個條件的人是權威的想法,而要反問:
雖然約定俗成的方式和路徑是這樣,
但,真的只能這樣嗎?
不一定吧。
也許我們還可以……
吉竹伸介的這本繪本書,用簡單語言教孩子(也可以是大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批判性思維,思考問題,是安山爸爸給買的,我覺得是很不錯的書,推薦。
今日練習:回憶一件你最近或者過去讓你感覺不舒服的一件事情,然后采用if then的句式去表述它。嘗試代入如果自己是這個規(guī)則的設計者,可能這個設計的意圖是什么。
最后問一句
真的只能這樣嗎?不一定吧。可能可以……
下一次的課程,會介紹如果想出更多的what if(可能可以)。
如果你想獲得更多有趣實用的心理學應用方案,摁一下,關注:友心人公眾號。
想了解我和攀巖的故事:
如果你有一個卡住的人生問題,
這里有一個奇怪的產品:
了解我創(chuàng)辦的這個心理學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