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的前身是中原野戰軍第9縱隊。該縱隊是由抗日戰爭時期太行軍區的部分地方武裝發展起來的。
1946年底至1947年初,太行軍區獨立第1、第2旅先后在河南林縣組成。獨立第1旅由太行第1軍分區第34團和第2軍分區第38、第39團組成;獨立第2旅由太行軍區第4軍分區第43、第45團和第5軍分區第48團組成;兩旅組建后,即在太行軍區前方指揮所指揮下,參加豫北反攻作戰、清道戰役等。
1947年8月15日,以太行軍區前方指揮所及兩獨立旅為基礎,在河南博愛縣組成晉冀魯豫野戰軍第9縱隊;司令員秦基偉、政委黃鎮、副司令員黃新友、參謀長何正文、政治部主任谷景生。
獨立第1旅編為第25旅;旅長蔡愛卿,政委冷裕光,參謀長廖開芬,政治部主任聶濟峰。
獨立第2旅編為第26旅;旅長向守志,政委余洪遠,參謀長陳皓,政治部主任竇立新。
此外,以太行第1軍分區第36團,第4軍分區第46、第47團,第5軍分區第50、第53團合編為第27旅;旅長兼政委崔建功,參謀長張蘊鈺,政治部主任王銀山。
縱隊成立后,主力部隊隨即參加戰略進攻,南渡黃河,轉戰伏牛山,第25旅留在豫西,開辟豫西根據地。
1948年5月,晉冀魯豫野戰軍第9縱隊改稱中原野戰軍第9縱隊。
10月,參加鄭州戰役,在兄弟部隊協同下,全殲北逃之敵1.1萬余人。
11月,參加淮海戰役,在參與攻克宿縣,任橋阻擊作戰和圍殲黃維兵團中,殲敵8500余人。
1949年2月,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于統一部隊編制和部隊番號的決定,第9縱隊于河南周口地區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屬第2野戰軍第4兵團建制;軍長秦基偉(首任軍長秦基偉出身于紅四方面軍,曾是警衛總指揮徐向前的手槍營連長)、政委谷景生、政治部主任余洪遠。
由原第25旅歸建改稱的第43師,張顯揚任師長,薛濤任師政委;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聶濟峰,參謀長廖開芬。
第26旅改稱第44師。向守志任師長兼師政委;副師長陳皓,副政委竇立新兼政治部主任,參謀長尤繼賢。
第27旅改稱第45師,崔建功任師長(師政治委員暫缺,1950年12月聶濟峰任師政委),副師長唐萬成,副政委王銀山,參謀長陳春堂,政治部主任衛景濂。
第15軍組建后,作為渡江戰役兵團先遣軍,于3月初從河南周口地區出發,在向長江北岸挺進中,連克湖北英山、羅田及安徽太湖、望江諸城,控制了以華陽鎮為中心的江北灘頭陣地,勝利地完成了掩護兵團主力于黃梅、宿松一線地區展開的任務。
4月21日,第15軍為第4兵團左縱隊,于主要突擊方向一舉突破敵長江防線,占領香山、黃山主峰。隨即疾進浙贛線,直指武夷山北麓。
晝夜追擊南逃之敵750公里,解放橫峰、上饒、葛源、廣豐、建陽、水吉、建甌、豐樂、南平等地。爾后,揮師南下,進軍中南。
9至10月,參加廣東戰役;11月,參加廣西戰役,俘敵第48軍軍長張文鴻、第126軍副軍長王偉倉以下近萬人。
1950年初,15軍長途行軍1300余公里,勝利完成進軍云南的任務。同年4月,云南軍區成立,由第4乒團部兼,第15軍隸屬云南軍區建制,第43師與桂滇黔邊區縱隊第6支隊合編組成昭通警備區,留駐當地展開剿匪斗爭。第44、第45師開赴川、滇、黔、康邊境地區參加剿匪作戰。與友軍密切協同,基本肅清了縱橫各約500公里,包括4個省,7個軍分區廣大地區內的股匪。共幫助建立600多個區、鄉政府。其間,第44師又奉命于3月參加西昌戰役,5月歸建。
在全國解放戰爭中,第15軍轉戰豫、皖、鄂,閩、贛、粵、桂、云、貴、川、康等11個省,涌現出劉子林等著名戰斗英雄??v隊由成立時的1萬余人發展壯大到5萬余人。
1950年12月,第43師奉命留駐云南建設昭通軍分區,第10軍第29師編入第15軍序列。
1951年3月,第15軍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軍長秦基偉、政委谷景生、副軍長周發田、參謀長張蘊鈺、政治部主任車敏瞧。
所屬第29師,第44師,第45師,先后參加了第五次戰役和平(康)、金(化)、淮(陽)地區防御作戰,以及著名的上甘嶺戰役,涌現出一批英雄模范單位,其中記特等功4個、一等功34個、二等功63個。有1.3萬多名指戰員榮立戰功。其中有特等功臣、特級英雄黃繼光,特等功臣、一級英雄孫占元、邱少云等。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時,秦基偉本來即將被任命為西南軍區公安軍司令員,第15軍也沒有參戰任務。但他主動請戰,走了老政委謝富治的門路,終于率領第15軍在第二批入朝部隊序列中參戰。
當時中朝方面正發動了規??涨暗牡谖宕螒鹨?,企圖沉重打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一舉扭轉被動局面。在突破和進攻階段的作戰中,秦基偉指揮第15軍在第3兵團指揮下從中路突破,進展迅速,沖過漢灘川,首先重創了菲律賓營,然后又殲滅了美3師2個連。在大水洞和沙五郎峙,第15軍又和美2師38團大戰了一場,殲敵1800余人,俘獲美軍營長以下300余人。
由于聯合國軍機動迅速,中朝軍雖經兩個階段進攻仍未達成殲敵主力的意圖,而己方已糧彈俱缺,遂決定見好就收,后撤休整。
然而由于勝利之下缺乏準備,在轉移階段中朝軍遭到美軍機械化兵力的兇猛追擊和穿插分割,倉促應戰,一時陷于混亂之中。第15軍此時已全軍斷糧,但在秦基偉的果斷指揮下機動轉身,迅速撤出了險境。
為了穩定整個戰線,奉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的命令,秦基偉率第15軍半路返回,在角圪峰、樸達峰一線正面17公里組織防御,迎頭堵住瘋狂北進的美25師、美3師和加拿大旅、韓9師等優勢之敵,整整苦戰了10晝夜,終于完成了戰略阻擊任務。
此役第15軍傷亡1200余人,統計殲敵5700余人,打掉4架敵機,還打出了個一級戰斗英雄柴云振。
第五次戰役后,第15軍后撤休整了9個多月,爾后重返朝鮮中部戰線的五圣山、西方山一線擔任守備任務。
1952年10月14日,美第8集團軍司令官范佛里特指揮聯合國軍向五圣山前沿的上甘嶺地區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發起了突然進攻,這就是著名的上甘嶺戰役。
五圣山地處朝鮮中部金化、鐵原、平康三角地帶的頂點,是中部戰線的戰略要地。
五圣山本身的地形險峻,易守難攻,在其西側是西方山,西方山以西卻是地形平坦的平康谷地,易攻難守。
因此,秦基偉將第15軍的防御重點放在西方山和平康谷地,布置了第15軍的主力44師和29師1個團,共4個步兵團、7個炮兵營加1個坦克團,與友鄰第38軍共同拱衛平康谷地的防御。
而在五圣山地區只布置了第15軍的二流部隊45師和2個炮兵營,顯然未將這里當作重點。
偏偏范佛里特就描準五圣山前沿上甘嶺的兩個高地為目標,正是避實擊虛,打中國軍隊一個冷不防,以達到改善聯合國軍的前沿防御的目的。
這樣,上甘嶺戰役就在第15軍的措手不及中拉開了戰幕。
僅第一天里,美軍就以每秒鐘6發的速度向上甘嶺發射了30余萬發炮彈、500余枚航空彈,上甘嶺主峰被硬生生削低了2米。這種炮火的猛烈程度,已遠遠超過了二戰中的任何一場戰斗。
范弗里特原計劃用5天,以200人死傷的代價結束戰斗,最終卻發展為雙方投入兵力超過10萬人的大型戰役,戰斗足足打了43天,志愿軍依靠坑道,打退了敵人670多次進攻,陣地56次易手,最終以傷亡1.1萬余人的代價,殲敵2.5萬余人。
在這次戰役中,15軍45師從10月14日戰役開始一直打到了11月5日,終因傷亡太大,難以再支持下去。
志愿軍第3兵團命令命令由兵團預備隊第12軍31師91團接替第15軍在上甘嶺地區的防務,戰場統一指揮仍由第15軍軍長秦基偉負責。這樣,頂住了聯合國軍第一階段瘋狂進攻的英雄第15軍45師才撤下來,將兩個鮮血浸透的高地守備交給了新上來的第12軍。
在這23天的血戰中,第15軍共傷亡7646人,其中陣亡3566人,負傷4080人,付出了重大代價。
第15軍建軍以來共犧牲了1.5萬余人,這一仗就占到了近四分之一。
在戰斗緊張的時候,軍長秦基偉把自己的警衛連補充到一號坑道,120多號人,穿過兩道固定炮火封鎖線,就只剩下一個副排長,還有25名戰士。
第12軍是第二野戰軍的王牌部隊,戰斗力更較第15軍高出一籌,將接下來的戰斗打得有聲有色。一直打到了11月25日,聯合國軍進攻43天,未能撼動597.9高地,只奪下了537.7高地北山的兩個小陣地,而傷亡達9000余人,信心喪失,不得不停止了攻勢。
志愿軍統計上甘嶺戰役共殲敵2.5萬余人,牢牢守住了陣地,挫敗了敵人的企圖,打出了國威軍威。
15軍一戰成名,就連外國人都知道中國有一個15軍打敗了不可一世的美軍。
1953年1月,第15軍奉命于元山地區擔任海岸防御任務。
1954年4月,15軍奉命回國,駐防湖北孝感,隸屬中南軍區建制。
因為上甘嶺打出了第15軍的國際知名度,1961年3月14日,中央軍委綜合各種考慮后,決定將第15軍改建為空降兵軍,同時將空降兵師劃歸該軍建制,成為中國唯一的空中快速戰略反應部隊。
而軍長秦基偉也脫穎而出,名聲大噪,于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1984年國慶35周年大閱兵,時為北京軍區司令員的秦基偉擔任閱兵總指揮,以一口濃重的湖北口音向軍委主席鄧小平報告,一時萬眾矚目。
1988年,解放軍實行新軍銜制后秦基偉又被授予上將軍銜,并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防部長。
經過多年建設,空降兵第15軍已轄3個空降師,裝備精良,素質優秀,快速反應,成為了中央軍委掌握的“殺手锏”。
1950年4月17日,中央軍委正式發布命令,組建空降兵部隊。命令要求各軍區、野戰軍抽調一批戰斗英雄和模范的班、排干部作為空降兵的兵員。
5月27日又電告各部:如確難按條件抽調,其不足者,可以一、二等功臣補充,如仍不足時,則按政治可靠、身體健康、戰斗勇敢、表現好等條件,從戰士中補選。
空降兵部隊領導機構的組建,要從有指揮作戰經驗的步兵師團營領導干部中選調。
7月17日,中央軍委確定部隊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陸戰第1旅。
1950年7月26日,中國空降兵部隊的前身——空軍陸戰第1旅旅部領導機構以第三野戰軍第9兵團30軍89師師部為基礎在上海組建;8月1日,旅部由上海移駐河南開封。
陸軍第26軍77師師長王建青任旅長,后因其身體原因調任其他工作,改由陸軍第28軍參謀長朱云謙擔任旅長;陸軍第20軍58師參謀長方銘任副旅長,陸軍第31軍91師副政委丁釗為旅副政委,陸軍21軍63師政治部主任林震為旅政治部主任。
空軍陸戰第1旅全旅5000余人,其中黨員占73%,戰斗英雄、模范、功臣占33%,直接參加過戰斗的占83%。
9月17日,空軍陸戰第1旅在開封營區召開成立大會。
會上,宣讀了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陳毅、空軍司令員劉亞樓等發來的賀電、賀信。
第三野戰軍副參謀長周駿鳴代表中央軍委給空軍陸戰第1旅授軍旗,旅長王建青代表全旅指戰員進行了莊嚴宣誓。
從此,新中國有了第一支空降兵部隊。
后來,9月17日被定為空降兵誕生紀念日。
9月27日,中央軍委決定,把原國民黨傘兵第3團起義后改編而成的華東軍政大學傘兵總隊全部人員調給陸戰第1旅,作為技術骨干,其中有劉農峻等30余名干部、350名戰士。
1950年9月29日,1營營長崔漢卿帶領62名官兵完成了新中國空降兵的第一次跳傘,崔漢卿也被空軍司令員劉亞樓贊譽為“中國傘兵第一腿”。
1950年12月,空軍陸戰第1旅改稱為空軍陸戰第1師,后又改稱傘兵師、空降兵師。
1951年3月14日,擔任俄語翻譯的沈元珍、李朝旭、凌仲圭、毛鎮夷4名女同志完成跳傘,成為了新中國第一批女傘兵。
1952年的全軍運動會上,沈元珍還代表中國空降兵第一個跳出機門,接受毛主席的檢閱。
1961年3月14日,中央軍委決定第15軍軍部和第44師、第45師改建為空降兵,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降兵第15軍,軍部設在湖北孝感,首任軍長為開國少將趙蘭田。
原空降兵師也加入空降第15軍,改番號為空降兵第43師。
第15軍劃歸軍委空軍和武漢軍區空軍領導,改稱空降兵第15軍,駐防湖北孝感。彼時,調整情況如下:
第15軍軍部和第44、45師轉隸空軍;調出第29師,劃歸武漢軍區直屬;調入空降兵師,并改稱空降第43師。
空降43師師長趙登程、政委丁釗;
空降44師師長鄧天福、政委張洪;
空降45師師長張治根、政委李尚文。
1985年6月,武漢軍區撤編,河南、湖北分別劃歸濟南、廣州軍區。
空15軍劃歸廣州軍區后,所屬的3個空降兵師分別壓縮為旅,并將其按照空降兵部隊任務要求、訓練要求以及作戰特點劃分為教導旅、機動旅、快反旅。成為了諸兵種合成的“空中集團軍”。
1993年1月,空降兵第15軍由廣州軍區空軍劃歸軍委空軍直接建制領導,原軍屬第43、44、45共3個空降兵旅恢復空降兵師編制。
軍部所在地為湖北孝感,被稱為“千歲軍”。
1998年特大洪水災害,空降部隊出動官兵1.5萬人,轉戰11個縣市,奮戰79個晝夜,確保了人民群眾的安全。
2008年5月12日,一場大地震襲擊四川,災區與外界聯系中斷,15名空降兵在無氣象資料、無標識和無指揮引導的情況下,頂著惡劣的天氣從5000米高空“盲跳”茂縣,打通生命通道,被人們贊譽為“15勇士”。
進入新時代以來,空降兵第15軍逐漸向合成集團軍的方向邁進,2017年組織調整后,該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降兵軍。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空降兵軍下轄9個旅,分別為第127、128、130、131、133、134旅,特種作戰旅,支援旅和運輸航空兵旅。
空降兵已由初建時的單一兵種,發展成為擁有炮兵、航空兵、裝甲兵、偵察兵、防化兵、電子對抗兵等20多個專業兵種組成的“飛行合成軍”,具備“隨時能飛、到處可降、降之能打、戰之必勝”的全方位作戰能力。
【15軍首任軍長秦基偉】 1914年11月16日出生于湖北紅安縣七里坪鎮秦羅莊。
秦基偉8歲喪父,10歲又失去了與他相依為命的哥哥。
1927年11月,秦基偉參加了黃麻起義,這年,他剛剛13歲,被鄉親們譽為“紅色少年”。
1929年8月,秦基偉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秦基偉歷任紅四方面軍經理處監護連排長,總部手槍營連長,少共國際團連長,警衛團團長,紅31軍第274團團長,紅四方面軍總參謀部補充師師長,參加了長征。
秦基偉參加紅軍主要在紅四方面軍戰斗,跟隨紅四方面軍參加了鄂豫皖根據地的反“圍剿”以及川陜根據地的開辟與長征,歷經千難萬險后取得了長征的勝利。
長征勝利后,秦基偉馬不停蹄地參加了西路軍,可惜的是,因為對敵情預估不足,西路軍失利。在這之后,秦基偉經歷九死一生后回到延安。
抗日戰爭爆發后,秦基偉受命以“游擊戰教官”身份只身前往山西太谷組織抗日武裝。不到一月的時間就拉起了300余人的武裝,并攻下太谷縣城,繳獲步槍17支,打出了“太谷抗日游擊隊”的旗號,任總指揮,率隊上了太行山,開始了創建太行山敵后抗日根據地的艱苦斗爭。
1937年11月,八路軍129師組建獨立支隊,秦基偉任司令員,賴際發任政委,因此也被稱為秦賴支隊。
1938年春,秦賴支隊不到半年就迅速發展到五千余人,建立了擁有百余萬人口的游擊根據地,威震晉中;4月,參加粉碎日寇晉東南九路大“掃蕩”戰斗。
此戰之后,八路軍成立晉冀豫軍區,秦基偉任第一(晉中)軍分區司令員。
1940年6月,秦基偉調任129師新編第11旅副旅長,率部參加了著名的百團大戰。
1941年3月,任太行軍區第一分區司令員兼中共地委書記。
解放戰爭時期,秦基偉歷任太行軍區司令員,晉冀魯豫軍區第9縱隊司令員,第二野戰軍第15軍軍長。
1955年,全國的軍區進行了重新劃分,其中,以云南軍區為基礎,成立了大軍區昆明軍區,下轄云南省軍區與貴州省軍區,主要負責西南邊陲的防務。
昆明軍區成立后,謝富治擔任了軍區第一任司令員。1957年,秦基偉接替了謝富治的職務,成為昆明軍區的第二任司令員。
1966年,“十年特殊時期”開始,秦基偉也受到了沖擊與迫害,1967年年初,他頻繁受到造反派的批斗,昆明軍區的工作幾乎無法開展。在這種背景下,總理出面保護了秦基偉,此后秦基偉返回北京,一段時間后,秦基偉又被下放到湖南常德西湖農場勞動,直到1973年才恢復工作。
恢復工作后,秦基偉擔任了成都軍區司令員,北京軍區第二政委、第一政委,北京軍區司令員等職務。
1951年3月,經三次請纓,秦基偉率領被改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的第三兵團15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秦基偉任軍長。
1952年10月14日,秦基偉率部指揮了著名的上甘嶺戰役。
秦基偉憑借上甘嶺戰役,令15軍獲得了巨大的聲望,一仗打出了"千歲軍"的威名。
1953年6月16日,毛澤東主席接見了秦基偉。
16日那天正是端午節,毛主席在中南海豐澤園宴請秦基偉,這也是他第一次單獨被主席接見。毛主席握著他的手說:秦基偉同志,歡迎你。上甘嶺打得很好,這證明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的骨頭比美國的鋼鐵還要硬。
1955年,秦基偉授予中將軍銜。
1957年,秦基偉畢業于南京軍事學院,后任昆明軍區司令員兼中共云南省委書記處書記。
文化大革命時期,被冠以“?;逝伞?、“走資派”等罪名,遭到殘酷的批斗。
1973年,恢復工作,任成都軍區司令員。
1975年10月,調入北京軍區,先后任第二政委、第一政委、司令員。
1981年,受中央軍委委托,秦基偉成功地組織了著名的華北實兵實彈戰役大演習。
1984年,國慶35周年,秦基偉擔任了建國35周年國慶大閱兵總指揮。
1988年,任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授予上將軍銜。
1997年2月2日,秦基偉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
【空降15軍首任軍長趙蘭田】 四川平昌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先后任紅4軍11師32團排長、宣傳干事,第31團政治處組織股股長,第28團宣傳干事,紅4軍偵察連政治指導員、軍教導團司令部參謀、第28團干部教員。
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八路軍129師385旅769團連政治指導員、營政治教導員、團政治處副主任;385旅第14團政治處主任、團政治委員;385旅769團團長兼政委,太行軍區第4支隊政治委員等職。
1938年,隨陳錫聯參與創建了晉東南抗日革命根據地,并于1939年從北方局黨校畢業。
抗戰時期有4個團被合稱為“抗戰四大名團”,它們分別是八路軍陳錫聯團(即129師769團);國民黨29軍吉星文團(即29軍219團);國民黨軍89師羅芳珪團(即89師529團);國民黨軍88師謝晉元團(即88師524團)。
1937年8月,紅四方面軍第4軍第10師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第385旅第769團,由陳錫聯擔任團長。769團的對日首戰便是著名的“夜襲陽明堡”。
自1937年8月由紅10師改編至1945年10月改編為晉冀魯豫軍區第3縱隊第7旅第19團,769團先后有7任團長,分別是陳錫聯、孔慶德、王近山、鄭國仲、馬忠全、趙蘭田、李德生。
馬忠全晉升為太行軍區第五分區副司令員后,由趙蘭田擔任769團團長。
1945年8月,趙蘭田晉升太行縱隊第4支隊政委,769團團長由太行軍區第2分區第30團團長李德生調任,在李德生擔任769團團長不久,769團便改編為晉冀魯豫軍區第3縱隊第7旅第19團。
解放戰爭時期,趙蘭田歷任晉魯豫野戰軍第3縱隊7旅旅長,中原野戰軍第3縱隊7旅旅長;1949年1月,7旅改稱第2野戰軍11軍31師,他任師長。先后率部參加了上黨、邯鄲、平漢、隴海、定陶、羊山、宿縣、淮海、渡江、進軍大西南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赴朝作戰,歷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1師師長,第60軍副政委,第15軍副軍長兼參謀長、代理軍長??姑涝陂g,他率部參加了五次戰役、金城防御戰和秋季反擊戰役。
1951年5月的第五次戰役中,志愿軍第12軍31師在師長趙蘭田、副政委劉碹的率領下向南猛打猛沖,攻到了三七線附近。
隨后,該師被美軍機械化部隊隔在洪楊公路以東。
此前不久,第27軍曾經派人來通報:他們已經接到命令向北撤退。
但是,第31師與軍部、兵團的電臺聯絡已經中斷,沒有接到后撤的命令。于是,師長趙蘭田決定收攏部隊,準備也后撤。
這時第91團向南攻擊前進至三巨里,孤軍深入至三七線下珍富里的敵人的后方了,而束沙里一段公路已被敵人火力控制,與師主力會合的退路被切斷了。現在91團等于鉆到敵人的肚子里去了。
趙蘭田說,我們應等91團脫險后,師指揮所和93團再北撤。
趙蘭田果斷令93團牢牢控制束沙里以西的陣地,堅決阻止向下珍富里增援的美軍繼續前進,使其兩軍不能會合,為91團撤出險境爭取時間。
隨即,趙蘭田當即讓參謀長林有聲給91團寫信,告知敵情和師部的決定。并派作戰科副科長楓亭帶信立即出發,前往91團傳達命令。
楓亭帶領兩個警衛員,夜闖敵炮火封鎖區,尋找91團。路上,兩個警衛員相繼犧牲。楓亭歷盡艱險,終于把信送到91團。
91團團長李長林對于眼前的危險毫不知情,正準備布置殲滅下珍富里以南的南朝鮮第3軍團部,楓亭趕到了。
李長林看過信后,立即召集政委張士誠與楓亭研究撤退方案。經過深思熟慮,李長林說:現在我們只有先向東南挺進,出其不意。之后轉到南漢江以東的大山里,那是敵人的后方,防守薄弱,再從東面插出去,只要過了廣川問題就不大了。那邊即使有敵阻攔,硬打也能殺出一條血路來。
24日上午10時,91團全團徒涉南漢江。
之后,李長林率領全團,艱苦跋涉,忍饑挨餓,頑強行軍,長途奔波,終于在29日到達文登里,與31師師部和兄弟團會合了。全團未丟失一人一槍。
在李長林突圍的同時,趙蘭田率領師部和92、93團掩護了一天后,也撤離了戰場,然后歷經艱苦跋涉,克服重重困難,搶先到達了文登里。
就這樣,31師全部勝利脫險了。
1954年,趙蘭田入南京軍事學院學習,1957年畢業。
1961年,他任空降兵15軍首任軍長。
后歷任武漢軍區空軍副司令員,北京軍區空軍政委,沈陽軍區空軍政委,空軍顧問等職。
2004年4月17日,趙蘭田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
(作者:孔猛 選自公共號:息陬孔猛,如侵權請私信本人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