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第一階段(1948年11月6日至11月22日):華東野戰軍殲滅黃百韜第7兵團,勝利的背后,離不開東北局和東北野戰軍對華野的鼎力支持。
1948年11月10日,黃百韜兵團的5個軍12萬人馬除陳章的63軍在窖灣被殲滅外,其余4個軍約8萬殘部被華野5個主力縱隊、1個特種兵縱隊團團圍困在碾莊圩的20幾個村莊里。
華野在碾莊圩圍殲黃百韜兵團的同時,在徐州以東地區對國民黨援軍邱清泉、李彌部展開了頑強阻擊。
奉命馳援黃百韜第7兵團的邱清泉、李彌兵團的4個軍,此時被華野4個縱隊阻截在團山、寺山、魏集、鄧家樓一線,進不得半步。
被困碾莊的黃百韜認命了,既然出不去,那就拼吧!
淮海戰役發起之初的這兩場戰役,史稱“碾莊戰役”、“徐東阻擊戰”。
此時,中原野戰軍王秉璋的11縱、錢鈞的魯中南縱隊,以及豫皖蘇地方部隊奉總前委命令也加入到華東野戰軍的戰斗序列中,由華野蘇北兵團司令員韋國清、副政治委員吉洛指揮,從東南方向對徐州攻擊前進,側擊邱清泉、李彌來援兵團。
如此之多的部隊聚集于徐東一線作戰,我軍的彈藥補給工作受到了嚴苛的考驗。大兵團作戰,如何保障數十萬參戰部隊的彈藥補給,成為了關乎戰役勝敗的頭等大事。
華東野戰軍僅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圍殲黃百韜第7兵團的戰斗中,由陳銳霆、張藩指揮的特種兵縱隊,平均每天就消耗各類口徑炮彈3萬余發。
那么,華野這么多的炮彈到底是從哪里來的呢?
首先,1948年3月,華野在洛陽戰役中繳獲了國民黨青年軍第206師邱行湘部5萬余發各類口徑炮彈,以及國防部聯勤總司令部駐洛陽補給區的3個輜汽團負責運輸的10萬余發105口徑炮彈。
但這15萬發炮彈,華野也就僅僅用了5天便全部耗光。
自11月6日發起淮海戰役至11月10日黃百韜率第7兵團殘部逃入碾莊的短短5天時間里,華野特縱及各縱隊炮兵破天荒的豪橫了一回。
粟裕如此豪橫地使用炮兵,其底氣來自于東北林彪所部的鼎力支持。
早在1946年9月,山東軍區兵工三廠廠長劉振奉陳毅命令,赴大連與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蕭勁光接洽,探討在大連生產軍火的可能。
當“一貫窮怕了”的劉振在大連見到各類日軍工廠時,興奮之情無以言表。
劉振向肖勁光說道,日本人在大連遺留下了完善的軍工生產體系,化工廠可以生產火藥,鋼鐵廠可以供應鋼材,機械廠可以完成總裝??傊?,一切都是現成的,在大連建立軍火生產的基本條件非常好。
東北局書記兼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林彪接到蕭勁光、劉振提交的報告后非常重視并表示支持,以東北局的名義向中央發去電報,提出了在大連建立兵工廠的構想。
1946年11月13日,中央軍委回復林彪并簽發黎玉、陳毅、張鼎丞、薄一波、鄧子恢、聶榮臻、賀龍等人電文——
林彪同志來電如下:
一、大連沒收日軍工廠二百余家。
二、在兵工上有最新式設備,而且有數個能生產炮、機槍、步槍、彈藥廠開工。
三、這里有大量的日本技術人員,如有得力干部來主持,數月即可開始生產。
據以上情況,該地較有保障的制造槍炮彈,你們可派干部攜帶一部分資金前去該地開辦兵工廠及生產醫院設備作為營業生意,除自用外,各解放區可向其訂貨,隨時也可偷運。如何辦理,由你們自定。
接軍委電報后,關內各解放區相繼派員奔赴大連,與東北局、東北民主聯軍進行商榷,確定各自的軍火生產門類和規格,按需求接收并進駐各類工廠。
由此,華北、華東、華中各解放區主力部隊均在東北民主聯軍的大力協助下,在大連建成了自己的兵工廠。這其中,又以華東局領導的山東軍區所建成的兵工廠規模最大。
華北的晉察冀軍區聶榮臻司令員和晉綏軍區賀龍司令員,因所屬部隊缺乏重炮,故選擇了在大連設立的兵工廠里生產步機槍子彈、手榴彈和小口徑前裝式迫擊炮彈。
唯獨華東局在與東北局商榷辦廠事宜時,黎玉、陳毅前瞻性地選擇了制造大口徑后膛裝填式炮彈。
東北局書記林彪認為在市區內生產大口徑炮彈存在安全隱患,故而將位于大連市郊的甘井子海茂村龍頭山和老虎牙的兩所原日軍兵工廠撥歸華東局使用。
這兩個兵工廠不僅是原日軍在大連的炮彈生產和存儲基地,更設有可供爆炸評估的炮彈發射試驗場。
1947年7月1日,華東局與東北局聯合創辦的大連兵工廠正式成立,對外稱為“大連建新公司”。
華東局派往大連的技術骨干基本來自新四軍時期的流動兵工廠,其落后的工藝制造水平只能生產用于游擊戰爭的迫擊炮等小口徑前膛炮彈,而此時的形勢則需要生產適應兵團級大規模戰役的大口徑后膛炮彈。
因此,引進高技術人才成為了當務之急。
在東北民主聯軍和旅大市委的幫助和說服下,一批原日軍兵工廠的日籍技術骨干和日僑技術人員被挽留下來。
在克服種種困難之后,僅用一個多月時間,華東局甘井子海茂村龍頭山兵工廠和老虎牙兵工廠就成功生產出日式“三八”、“九四”山炮野炮炮彈。
晉綏軍區司令員賀龍專程赴大連參觀華東局大連兵工廠生產的炮彈后說道:
“看了你們華東的炮彈,我的腰桿也硬了!”
自此,人民解放軍開啟了兵工史上生產后膛炮彈的歷史。
成功制造出炮彈是一回事,怎樣將生產出來的炮彈安全運回山東,這又是另外一回事!
這樣一個十分棘手而又必須解決的問題,難壞了華東局大連炮彈制造廠。
想要將炮彈運送到山東解放區,走陸路是行不通的,中間隔著由國民黨軍隊控制的“國統區”。
走海路是唯一可行的選擇,但海上也同樣面臨國民黨海軍艦艇的封鎖,走海路同樣冒著極大的風險。
經過反復策劃,華東局大連兵工廠將生產出來的炮彈分批裝在偽裝的商船上,為了規避國民黨海軍艦艇的封鎖,商船首先向東駛往北朝鮮港,將要抵達時卻掉頭直奔山東半島東端的俚島。
華東野戰軍在俚島駐有部隊并設有物資轉運站,商船抵達俚島,炮彈卸下來再由山東支前民工用小推車運至華東戰場。
1947年秋,華東野戰軍在山東戰場上與國民黨軍隊作戰時首次大批量使用這些來自大連兵工廠生產的炮彈后,其火力系數獲得了成倍數的增長。
此舉,令山東國軍將領從此對我軍華東炮兵火力刮目相看。
1948年1月24日,華東局大連兵工廠仿制成功美式105口徑榴彈炮炮彈。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這批炮彈的銅殼上噴涂了“一二四”三個大字,故被我軍各部隊稱為“一二四式”炮彈。
“一二四式”炮彈被就近送往東北野戰軍各部隊使用后,其安全性能、爆炸半徑、破片損毀等等技術指標受到了前線官兵一致好評,稱贊其質量高、威力大、殺傷廣。
淮海戰役中,30余萬發“一二四式”炮彈從大連海運至俚島后,被山東人民的小推車一發一發地推到了解放軍的炮兵陣地上。
時任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的張震將軍,建國后在其回憶錄中寫道:
“淮海戰役中,我們的后勤部就是老百姓。
一位老人家參加支前大軍,推著小車,車上裝著兩發105口徑的炮彈,從山東推到淮海戰場,推了三四百里,半路上下起雨,怕炮彈受潮打不響,老人家把衣服脫下來蓋在炮彈上。
小車推到戰場后,老人家并不急著回去,一直跟著那兩發炮彈走,他是想看著炮彈打出去了才放心……”
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圍殲黃百韜第7兵團的碾莊戰役中,華東野戰軍將黃百韜的8萬殘兵緊緊圍困在碾莊圩20幾個狹小的村落里。
1948年11月19日20時,粟裕下達命令:以8縱從東南、9縱從南、6縱從西、4縱從北,同時對黃百韜兵團部所在的碾莊圩發起總攻。
隨著華野集中特縱以及4個縱隊的炮兵部隊兩輪齊射后,各縱隊對碾莊圩展開了致命的最后一擊。
由于碾莊圩內的黃百韜部兵力集中,隨著我軍不斷壓縮敵軍防線,包圍圈內的敵人越發稠密。華野炮兵隨便一發105榴彈炮炮彈落下,便有成片成片的敵人倒下……
而在“徐東阻擊戰”中,華野7縱、10縱、11縱在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惡劣態勢下,同樣是依靠猛烈的炮兵火力,對增援碾莊圩的邱清泉、李彌兵團總計4個軍的援兵進行阻斷射擊。
我炮兵部隊集中火力一段一段地攔阻射擊,形同一道密不透風的鋼鐵火墻,使得徐州東援之敵邱清泉、李彌兵團始終攻不進去。
特別是11月15日從早到晚打了整整一天,華野3個縱隊把敵人的4個軍死死擋住,邱清泉兵團和李彌兵團未能前進一步。
徐東阻擊戰進行到第3天,邱清泉、李彌兵團的增援部隊僅僅向前推進不到十公里,這樣的結果令國軍從上到下大感意外。
最后時刻,國防部參謀總長顧祝同帶著作戰廳長郭汝瑰趕到徐州,乘飛機在碾莊戰場上空觀察戰局時不由得感嘆道:
“共軍從哪里弄來了這么多的大口徑炮彈呀?”
徐東阻擊戰的完勝,為華野主力碾莊圍殲黃百韜第7兵團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奠定了淮海戰役開局的勝利。
對于淮海戰役來說,第一階段殲滅黃百韜第7兵團是整個淮海戰役的開篇佳作,且對其后雙堆集圍殲黃維,陳官莊殲滅杜聿明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大作用。
碾莊戰役的勝利,不僅有來自東北大連兵工廠炮彈的支援,還有東北野戰軍大連公安總局被服廠生產的棉軍裝隨運送炮彈的船只送至華野部隊,這些棉軍裝同樣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據被俘的黃百韜第7兵團官兵供稱:
“總攻開始后,頭一批沖上來的解放軍官兵戴著狗皮帽子,更有一些軍官身上穿著皮大衣。大家都以為是林彪大軍打過來了,軍心隨之動搖,官兵開始放棄抵抗四處逃竄,全軍立呈崩潰之勢。”
而真實的情況卻是,攻上來的部隊并非東北野戰軍,剛剛結束遼沈戰役的東北野戰軍此時正在休整,尚未入關。
這是華東野戰軍的8縱和9縱,這兩個縱隊首批穿上了東北野戰軍支援過來的,來自東北軍區大連公安總局被服廠生產的棉冬裝。
華野8縱、9縱官兵的頭上統一戴著狗皮帽子,團以上干部還每人配發了一件制式皮大衣。一眼望去,這身行頭確實和東北野戰軍官兵的裝扮別無二致。
戰至清晨5時30分,華野部隊攻占了整個碾莊圩。
黃百韜率兵團直屬隊撤到位于碾莊東面的第64軍軍部,繼續負隅頑抗。不久,這里也被我軍攻破。
11月22日,黃百韜撤至碾莊東北面的吳莊。下午16時,華野各縱隊對吳莊合圍,敦促黃百韜投降,被黃百韜拒絕,繼續率部拼死頑抗。
戰至傍晚時分,64軍殘部向西北突圍,一出村子就被華野將其擊潰,其部悉數被殲,中將軍長劉鎮湘被俘。
64軍突圍之時,黃百韜帶著幾個人趁亂僥幸逃出吳莊,自己卻在途中被流彈擊傷。
絕望中的黃百韜舉槍自斃,第7兵團就此覆滅?;春鹨鄣谝浑A段的華野“打黃計劃”,圓滿達成!
粟裕作為淮海戰役負軍事指揮總責的一線指揮員,在總結淮海戰役勝利時說道:
“華東的解放,特別是淮海戰役的勝利,離不開山東民工的小推車和大連生產的大炮彈!”
粟裕將軍的這句評價十分中肯,整個淮海戰役,華野、中野的炮彈消耗量是遼沈戰役+平津戰役炮彈消耗量總和的2倍。
而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碾莊戰役和徐東阻擊戰中,華東野戰軍炮兵部隊的日均耗彈量就超過了3萬發,遠超第二階段的雙堆集戰役和第三階段的陳官莊戰役。
如果沒有1946年東北局和東北民主聯軍在大連對華東局和華東局大連兵工廠的巨大支持,淮海戰役第一階段華野圍殲黃百韜時日均3萬發炮彈的消耗量,就根本無從談起。
碾莊戰役,我華東野戰軍與黃百韜第7兵團在碾莊圩連續血戰12天,最終全殲黃百韜兵團8萬余人。
試想——
碾莊戰役和徐東阻擊戰中,如果華東野戰軍沒有這每天3萬發炮彈的對敵殺傷,光靠步兵手中的炸藥包和手榴彈,華野即便在12天時間里既能擋住邱清泉、李彌兵團4個軍10余萬人的東進援軍,又能全殲困于碾莊圩仍在做困獸猶斗的8萬余黃百韜殘部,但華野自身的損失勢必也將會是十分的巨大。
回顧戰史,淮海戰役中我軍以60萬對敵80萬,華野、中野在兵力處于弱勢的情況下仍然完勝國民黨軍隊,勝局的背后離不開東北局和東北民主聯軍1946年在大連對華東局和華東局兵工廠的絕對支持!
本文資料引自:
解放軍出版社《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戰史》
黨史博覽《大連建新公司——我軍第一座現代化兵工廠》
吳運鐸著《把一切獻給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