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在云南昆明舉辦的第三屆全民閱讀大會·科普閱讀論壇上,中華優秀科普圖書榜2023年度榜單正式向社會公眾發布。共有20種優秀科普圖書獲得上榜推薦,有10種優秀科普圖書獲得提名推薦,有5種優秀科普圖書獲得出版融合推薦。
本次推薦活動由中國出版協會、中國期刊協會、韜奮基金會主辦,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協辦,《百科知識》雜志社承辦。
由聯合讀創出品的《時間》入圍了2023年“中華優秀科普圖書榜”年度榜單。
這本低調出版的《時間》可是大有來頭的,它是2022年度宇宙獎獲獎作品。
作者是著名粒子物理學家,為上帝粒子的發現做出巨大貢獻。獲得費米獎、基礎物理學特別突破獎等多個獎項。
這是一本前沿、優美的時間簡史。本書不僅講述了有關時間的科學理論和發現,還囊括了古老神話、藝術、詩歌、文學、歷史,以及人類的恐懼。
作者以理論科學為基礎,以藝術熱情為支撐,不僅闡明“時間”這一物理量的方方面面,還為這一切賦予了罕見的想象力,讀者從中可以獲得智慧和勇氣,更有準備地去面對未來。
2024年4月14日,華人物理學家葉軍獲得2024科學突破獎。他和搭檔設計的原子鐘的精度極高,每150億年才會誤差一秒!
這意味著人類對時間的探索又前進一大步!
而在《時間》一書中也有關于“原子鐘”的相關內容。
書中還有很多結合實際或引用文學作品、藝術作品、歷史事件的類比案例,便于更好更快地理解時間的概念以及物理學、量子力學的原理等。
這些知識點用非常直白又接地氣的語言告訴我們:科普隨時隨地,就在我們身邊。
比如:在P19-20——我們是如何感受時間的?為什么總覺得假期稍縱即逝?快樂的時間總是短暫的,而痛苦的記憶總讓人銘記于心。
在人類構建時間感時,情感和記憶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主觀的時間可能和鐘表度量的客觀時間有很大的不同。諸多因素都可導致時間發生明顯扭曲,安心、放松時感覺到的時間長度會比實際短;遇到壞事,比如被壞人威脅時,時間則會慢得多,焦慮會拉長每一秒。而當創傷經歷固定在記憶中時,回憶起來就像看慢放一樣。
當有重要約會時,大腦中的等待機制就會啟動,并且會對等待時長進行預測。隨著時間慢慢過去,由于還沒有人出現,不安感就會漸增,大腦機制就會自動對實際等待時長與預期等待時長進行比較,并評估其差異;于是,我們就會強迫性地一直看表、看手機,充滿焦慮。這時,幾分鐘仿佛無限漫長。
時間感讓意識能夠厘清外部秩序,并將其和諧地組織起來,但具體方式因人而異。個人的主觀時間會不同于鐘表顯示的時間,因為我們的情緒可能會把時間拉長或縮短。
是否會有那么一個時間,科學不再需要時間?
文津獎獲得者、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李淼對《時間》進行了全文審校,確保專業性和準確性,同時傾情作序推薦。
他在推薦文中寫道:“米蘭·昆德拉說nostalgia是不能回歸而引起的痛苦,既指空間也指時間,所以這個詞既是鄉愁也是念舊。人總想回到過去大抵是因為人生太多遺憾。哥德爾曾經生造了一個宇宙,讓回到過去在數學上成為可能,他可能還曾用邏輯證明了上帝的存在。但這個宇宙中的我們似乎找不到上帝也回不到過去,那就跟著“上帝粒子”的發現者之一看看如何消滅過去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