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中,曾經(jīng)記載過這么一個故事。
傳說三國時期,魏國名將司馬懿在攻占街亭之后,親率15萬大軍向諸葛亮駐地西城進發(fā)。
當時諸葛亮身邊一無大將,二無精兵,城內五千兵馬中,有一半是運糧草的民夫,另一半多為老弱病殘。
當司馬懿15萬兵馬殺到西城后,諸葛亮急中生智,命令士兵將所有旗幟全都藏起,城里人不準隨便出入,將城門全部打開,每個城門口各派20名老兵,扮成百姓模樣打掃街道。
他自己帶上兩名小童,一邊喝酒,一邊彈琴,司馬懿來到城下后見諸葛亮如此淡定,懷疑其中有詐,于是命軍隊后撤40里,這就是著名的空城計的故事。
空城計
不過,《三國演義》的這個故事情節(jié),改編自西晉人郭沖所著的《條亮五事》,在正史中并無記載過諸葛亮行“空城計”之事。
在《三國志·馬謖傳》中只記載:“(馬謖)與魏將張郃戰(zhàn)于街亭 , 為郃所破 , 士卒離散 , 亮進退無據(jù) , 退軍漢中, 謖下獄物故。”
《條亮五事》中的情節(jié),也被證實為晉人虛構之作,因此可以斷定,三國演義中空城計的故事是杜撰的。
解放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妙用“空城計”
毛主席
然而在解放戰(zhàn)爭期間,毛主席卻實實在在地應用了一次“空城計”,通過以虛勝實的方法嚇退了傅作義和蔣介石10萬雄兵(聯(lián)軍)。
1948年5月,中共中央遷移至河北平山縣一座名叫西柏坡的小村莊。
西柏坡位于冀西山區(qū)滹沱河北岸,此地東臨冀中平原,西靠太行山脈,距離當時華北重鎮(zhèn)石家莊只有90公里。
而且此地交通方便,易守難攻,聶榮臻元帥就曾將西柏坡所在的平山縣稱為“晉察冀邊區(qū)的烏克蘭”。
因此,西柏坡被當時的領導人選為解放全中國,籌備新中國的指揮中心,也就在這一年,毛主席通過四封廣播稿,導演了一出現(xiàn)實版的“空城計”。
西柏坡
傅作義的“穿心戰(zhàn)術”
1948年9月初,隨著解放軍部隊逐漸逼近太原,蔣介石專門詢問了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的看法。
傅作義提出:可以派遣3~4個軍攻占石家莊,威脅共軍首腦所在的地區(qū),如此一來,既可“聲援”東北,又可支援太原。
不過當時蔣介石一門心思都在東北,并沒有立即批準他的這個計劃。
蔣介石
遼沈戰(zhàn)役爆發(fā)后,我東北野戰(zhàn)軍經(jīng)過半個多月的奮戰(zhàn),于10月1日順利切斷了北寧路,使錦州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1948年10月15日,東北野戰(zhàn)軍攻克錦州,同日,華北野戰(zhàn)軍發(fā)動太原戰(zhàn)役。
在沈陽的蔣介石終于坐不住,于10月17日緊急飛往北平,和傅作義商議進攻石家莊的“斬首計劃”,經(jīng)過一番商議后,蔣介石和傅作義就共同出兵問題達成了協(xié)議。
10月23日,傅作義召開秘密軍事會議,向與會軍官宣布了他和蔣介石一起商定的“穿心戰(zhàn)術”。
傅作義(左)蔣介石(中)衛(wèi)立煌(右)合照
所謂的“穿心戰(zhàn)術”,就是傅作義派遣兩個騎兵師,加上蔣介石中央軍的第94軍,一起組建由94軍軍長鄭挺鋒領導的“援晉兵團”。
這支“援晉兵團”成立后,將會打著“援助閻錫山”的旗號南下,趁我共軍沒防備之際,向石家莊發(fā)起偷襲。
傅作義認為,此時共軍的東北野戰(zhàn)軍尚未入關,華北野戰(zhàn)軍又在包打太原,共軍在石家莊一帶不會有任何的部隊,石家莊就是一座空城,到時他不但能“光復”河北重鎮(zhèn)石家莊,還能順勢偷襲西柏坡,一舉“擒獲”敵方首腦。
當時我黨在石家莊確實沒有多少兵力,為了打贏解放戰(zhàn)爭,毛主席甚至連中央警衛(wèi)團都派往太原參與圍城作戰(zhàn)。
因此,西柏坡只有一個警衛(wèi)連及少數(shù)地方武裝防守,加起來不到1000人。
而此時我華北野戰(zhàn)軍的主力部隊遠在平綏,就算日夜兼程往回趕,也需要4天時間才能到達。
相反,從北平到石家莊只有280公里路程,保定到石家莊也只有130公里路程,國民黨軍隊如果派遣一支機動部隊,最快幾小時就可以趕到石家莊,就算國民黨部隊不分兵,徐徐前進,最多也只需要三天就能到達石家莊。
也就是說,我軍需要用這不到1000人,抵擋國民黨十萬大軍三天以上,才能等到主力部隊的到來。
太原戰(zhàn)役
然而傅作義不會想到的是,他這個自以為得意的計劃,在當眾公布的當天,就被我黨地下工作者獲悉并向黨中央作了匯報。
地下黨在行動
10月23日,《益世報》采訪部主任劉時平發(fā)現(xiàn),華北“剿總”總部不知為何突然開始戒嚴,上午10點過后,戒嚴解除,從里面走出了很多國民黨華北地區(qū)的高官。
這些人中,有人喜形于色,有人愁眉苦臉,這些參與會議的將領當中,整編騎兵12旅旅長鄂友三、憲兵第三營營長劉建龍、以及保密局華東特別站站長杜長城三人,是劉時平的老鄉(xiāng)和酒肉朋友,關系十分親密。
劉時平聯(lián)想到,10月17日蔣介石一到北平,就拉著傅作義進行了閉門會議,今天國民黨軍官的異常表現(xiàn),很可能與那次會談有關。
劉時平
劉時平的真實身份是華北局地下黨成員,歸城工部學委會職業(yè)青年支部管轄,直屬領導叫做李炳泉。
劉時平的主要任務,就是利用《益世報》采訪部主任的職業(yè)之便,結交國民黨上層,為我黨輸送重要情報,因此劉時平察覺到情況有異后,于當晚約見鄂友三杜長城以及劉建龍三人一起小聚。
幾杯酒下肚之后,鄂友三完全忘記了保密原則,高興地宣布:“自從錦州丟失以后,委員長很不高興,因此讓老傅明天去端了共產(chǎn)黨的老窩,這次兄弟們要大顯身手了! 干杯!”
鄂友三的話讓劉時平內心一驚,知道這是重要情報,于是不斷對鄂友三等人勸酒,套出了他們出發(fā)的大致時間和地點。
第2天早晨,劉時平憑借著采訪部主任的身份,混入了西直門車站,暗中記下了石家莊的軍隊番號等重要情報后,緊急趕往《平明日報》采訪部,找到部主任李炳泉,將這一消息向他做了緊急匯報,李炳泉又將這個消息通報給了北平地下黨負責人:崔月犁。
24日上午10點,崔月犁將這份事關黨中央生死存亡的情報,通過地下電臺傳到了位于河北泊東的華北局城工部。城工部的同志又緊急將此事報告給了華北軍區(qū)和黨中央。
因事關重大,我黨通過秘密途徑對這份情報進行反復確認后,最終認定了這份情報的真實性。
鄂友三
四份廣播稿退敵軍
10月25日晚,中央軍委收到了城工部送來的緊急電報:蔣介石預動用北平、太原10數(shù)萬兵力,突襲冀西。
危急關頭,毛主席展現(xiàn)了他作為一個革命領袖臨危不亂的智慧,在發(fā)電命令華野抽調部分部隊緊急回防的同時,毛主席要求胡喬木根據(jù)敵情寫了一份廣播稿。
毛主席對之潤色后,正式通過新華社,對外進行了廣播:
我解放軍在全國各戰(zhàn)場取得巨大勝利之際,蔣介石和傅作義,卻妄想在此時突襲石家莊,破壞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
據(jù)我方掌握的消息,蔣介石和傅作義決定,出動第九十四軍的三個師,以及新二軍的兩個師,經(jīng)保定方向,向石家莊進襲。
蔣介石位于涿縣、定興附近的第94軍已經(jīng)出動,該部配有汽車、帶有炸藥,準備進行破壞活動,但是敵軍的這種無聊的舉動是注定失敗的。
我華北的黨、政、軍各首長已經(jīng)開始對人民進行動員,將會堅決、徹底的、殲滅任何敢于侵犯我解放區(qū)的匪軍。
這封廣播稿經(jīng)過新華社播報后,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轟動,全國人民都知道了蔣介石和傅作義打算偷襲石家莊,而且還被共產(chǎn)黨知道的事情。
胡喬木起草,毛主席修改的廣播稿
10月26日,毛主席又撰寫了一份名為《華北各首長號召保石沿線人民準備迎擊匪軍進擾》的廣播稿,通過新華社進行廣播。
毛主席在這篇廣播稿中,不但詳細地“介紹”了來犯之敵的番號、作戰(zhàn)目的、由誰指揮、現(xiàn)在到達了什么位置,還已經(jīng)明明白白地告訴對方,解放區(qū)的居民已經(jīng)做好了戰(zhàn)斗準備,如果敵人敢來,保證讓其有來無回。
10月26日當天,94軍軍長鄭挺峰剛剛到達保定,他原本打算第二天命令部隊向解放區(qū)發(fā)起進攻,聽到廣播里毛主席的這篇廣播稿后,立即命令部隊暫時停止了進攻,并向傅作義打報告稱:“對方對本軍的這次行動似有警惕,彼方既有所感,必然已有準備,此次襲擊恐難收效。”
有文字留存的三篇廣播稿
毛主席的這篇廣播稿,成功地讓鄭挺鋒和新編騎四師師長劉春芳,騎十二旅旅長鄂友三之間出現(xiàn)了嫌隙。
他們原本按照計劃向石家莊進發(fā),結果因為這篇電文停在路上,并開始互相埋怨。
鄭挺鋒指責鄂友三以及劉春芳等人不聽自己指揮、故意拖延、導致騎兵行動過慢,錯失殲敵良機。
鄂友三和劉春芳則稱鄭挺鋒指揮無能,正在雙方互相爭吵不休時,鄭挺鋒得到一份絕密情報:華北野戰(zhàn)軍第七縱隊,已經(jīng)連夜從滿城的大王店,越過保定到達滹沱河附近設防。
鄭挺鋒知道此事后更加不愿意向前進發(fā),于是緊急向傅作義發(fā)電稱:共軍已有所準備,而且野戰(zhàn)軍戰(zhàn)力不俗,如果我軍繼續(xù)前進恐難以為敵,請鈞座派遣援軍支援。
劉春芳知道此事后,也向傅作義發(fā)電報稱:共軍已有防備,請鈞座慎重考慮我軍的進襲計劃。
傅作義已被毛主席的廣播稿攪得“心神不寧”,正處于坐立不安之際,接到鄭挺鋒和劉春芳的電報之后更是對這番進襲計劃產(chǎn)生了懷疑,于是召集自己的幕僚王如俊等人開會商討,到底是“撤軍還是派遣援軍”。
傅作義
如果要前進,傅作義必須調遣大量部隊緊急增援前線,如果要撤軍,則等于宣布傅作義的“穿心戰(zhàn)術”徹底破產(chǎn)。
王如俊見傅作義猶豫不決,于是發(fā)言道:
雖然我軍的行動已經(jīng)被敵軍發(fā)覺,且敵軍已經(jīng)有所防備,但是現(xiàn)在石家莊仍然是一座空城,沒有任何的野戰(zhàn)軍部隊,新華社的這篇評論,可能只是毛澤東嚇唬我們的空城計而已。
就算滹沱河有華野七縱主力部隊死守,也不足為慮,因為七縱是共軍新組建的一支部隊,戰(zhàn)斗力不可能太強,而我軍有飛機,重炮等重型武器裝備。
7縱臨時構建出來的工事,擋不住我炮兵部隊的一輪轟擊,何況此時我軍已經(jīng)渡過唐河,前鋒部隊甚至已經(jīng)到達安國,很快就要到達石家莊附近了,如果我軍在此時撤退,必將淪為笑話,所以我軍應該立即增援前線部隊。
其實此時傅作義也不愿意停止進攻,如果這時候提出停戰(zhàn),他無論如何也無法對正在北平“壓陣”的蔣介石作交代。
王如俊的這一番“高論”使他堅定了增援的決心,于是緊急派遣自己的王牌部隊第35軍,南下支援鄭挺鋒部,同時,蔣介石也派遣了中央軍第16軍和第92軍的142師,配合第39軍行動。
鄭挺峰接到傅作義的回電,知道將有支援部隊趕來后信心大增。
于是在10月28日,命令部隊從保定出發(fā),在10架飛機的掩護下,分4路向石家莊進襲。
結果部隊在行進過程中,不斷遭到解放區(qū)軍民的阻擊,在付出上百人傷亡的慘重代價后,終于向前“挺進”了二三十里。
國民黨部隊行軍中(非鄭挺峰部)
10月29日,毛主席在得到敵軍又開始南下的同時,也得到了傅作義已經(jīng)把駐扎在北平附近的主力部隊調離保定,極有可能向我解放區(qū)進發(fā)的消息。
雖然華野三縱,四縱已經(jīng)接近保石線,且七縱已經(jīng)和敵人交火,但是部隊兵力仍顯不足。
因此,毛主席決定運用圍魏救趙之計,分別致電剛剛消滅廖耀湘兵團的林彪、羅榮桓、劉亞樓,要求他們派遣部隊出兵冀東,做出攻打北平的架勢。
同日,毛主席撰寫了第3篇廣播稿,在這封廣播稿里面,毛主席指出:
傅作義派遣的2萬部隊,已經(jīng)在昨日(10月28日)抵達保定南部的方順橋附近,在這兩萬人中,只有94軍的兩個師,剩下一個師被他部署在了涿縣、定興一線。
劉春芳、鄂友三的部隊則尾隨在鄭挺鋒后面前行,我保石線兩側各縣的人民群眾,已經(jīng)做好戰(zhàn)斗準備,準備配合我正規(guī)軍隊,一舉殲滅來犯之敵。
毛主席手寫口播稿
不過毛主席的這第3篇廣播稿因為只是“口播”(當時新華社的廣播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文字廣播,一種是口語廣播,一種是英文廣播,其中文字廣播電臺播出之后,會在報紙上進行刊登,而口語廣播在播出之后不會在報紙刊登),因此不太為人所知。
10月31日,毛主席見傅作義仍然沒有放棄派遣部隊,進犯石家莊的想法,于是寫出了第4篇廣播稿。
在這篇廣播稿中,毛主席稱:
當國民黨將軍們被我軍打得走投無路時,白崇禧、傅作義被美帝國主義選中,成了國民黨的寶貝,而蔣介石已經(jīng)成了一具沒有靈魂的僵尸,不得不在美帝國主義的指示下,重用白崇禧和傅作義。
在蔣介石住在北平的這兩個星期里面,親手送掉了范漢杰、鄭洞國,還有廖耀湘三路大軍,他不像項羽,沒有無顏見江東父老的羞恥心,在昨天(10月30日)溜回南京去了,同時,蔣介石為了活下去,想弄點新花樣來刺激一下軍心和民心,于是想出來偷襲石家莊這樣一條“妙計”。
蔣介石最初想讓傅作義偷襲濟南,結果傅作義不同意,于是就讓他偷襲石家莊,傅作義這才答應,不過要求兩家共同出兵。
他們派的部隊也是異常“勇敢”,一個星期就從保定走到了望都,這支部隊的指揮官鄭霆鋒還覺得不夠,又讓北平派了援軍,派援軍這件事又是蔣、傅兩家合伙,傅作義出35軍,蔣介石出第16軍,一齊南下。
這里有一個問題: 究竟他們要不要北平? 現(xiàn)在北平是這樣的空虛,只有一個青年軍二O八師在那里。通州也空了,平綏東段也只是稀稀拉拉的幾個兵了。總之, 整個蔣介石的北方戰(zhàn)線,整個傅作義系統(tǒng),大概只有幾個月就要完蛋了,他們卻還在那里做石家莊的夢!
《評蔣傅夢想偷襲石家莊》手稿
毛主席的這篇《評蔣傅夢想偷襲石家莊》,相比起前三篇廣播稿,威懾性更強,對于戰(zhàn)局的分析讓人拍案叫絕,尤其是在最后,點出了蔣介石和傅作義的要害所在:北平!
此時遼沈戰(zhàn)役已將近結束,北平也已經(jīng)陷入了我軍的包圍中,只是還沒有進行收網(wǎng)。
因此稍有一些戰(zhàn)略眼光的軍事家,都不會把主力放在攻打石家莊這種蠢事上。
毛主席
毛主席的第4篇廣播稿讓鄭挺鋒徹底絕了南下的心思,尤其是11月1日晚,聽到新華社播報的“廖耀湘軍團全滅,他視若胞弟的鄭庭笈被俘”的新聞后,更是嚇得魂不守舍,
于是趕緊向傅作義發(fā)報稱:“家母病重,望鈞座準予辭職。”
他甚至做好了,如果傅作義不同意他立馬開溜的打算。
同時,劉春芳聽到新華社的廣播后,也向傅作義發(fā)電稱,因為共軍地雷頗多,防守嚴密,“請鈞座重新考慮進襲之事”。
兩人的電報讓傅作義感到十分苦惱,因為如果就此倉皇撤兵的話,會讓他顯得很沒面子。
正巧在此時,他的秘書送來一份急電,稱共軍第3、6縱隊已經(jīng)返回河北,前鋒已過紫荊關,東北共軍也已出關,抵達玉田附近。
雖然這封電報并不是喜訊,但還是讓傅作義松了一口氣,于是緊急向鄭挺鋒和劉春芳發(fā)電,讓他們撤至方順橋“協(xié)助防御”。
就這樣,傅作義和蔣介石的十數(shù)萬大軍,還沒到石家莊,就被毛主席通過4篇電報的“空城計”給嚇跑了。
孫子曰:“故善戰(zhàn)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zhàn)勝不忒。”
毛主席
真正會打仗的人沒有智慧過人的名聲,沒有威震天下的戰(zhàn)功,但他打仗時通過各種謀劃,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毛主席一生幾乎沒有摸過槍,也很少親自上戰(zhàn)場,但他卻是公認的天才指揮家。
古今中外,又有何人能與之相提并論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