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25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3分鐘
做 教師二十 年來 ,曾經有許多 職業 選擇,但都一一放棄,唯有班主任 這一份 工作一直堅持,不是被逼,而是源于骨子里的一份熱愛。
當 歲月在繪聲繪色的講課聲中,在埋頭批改作業的筆尖上,在上課鈴與下課鈴的交替聲中,在與學生朝夕相處中隨風而去,臉上留下一道道深深淺淺的痕跡,我對班主任這 一職業 也有了更深切的感悟。
一個好班主任,是對孩子的一生負責
當家長把他們的至愛交到我們手里,都心存一份期待,期待孩子有健康快樂也有學業收獲,而我們的責任也因這一份份期待變得沉甸甸。教育的目標是成人,教師的事業是育人,而每個孩子都是一塊待打磨的鉆石,在學生面前我們呈現的應該是全部的人格,而不只是專業。這就要求我們要像人一樣活著,才能對別人產生影響。
這些年,人們對教師的認識一直有偏差,不看作是創造者,當作是知識傳遞者。而教育最大的魅力實則來源于激勵生命成長的魔力,我們要堅信所從事的事業要求你去創造。
葉瀾教授說,教師的使命不斷變化,不變的是始終須對人一生負責。我們舉手投足一笑一顰都可能對兒童、青少年,對某一個人的發展帶去深刻影響,讓他在人生某個重要抉擇時刻想起我們,這才是真正意義的為人師者。
人們常常討論“師德師風”建設。我以為班主任在師德上的最好表現,無非是每天與孩子們“混”在一起,直到回復完最后一位家長的微信、QQ和電話,盡管忙得神形俱乏,仍醉心于這些瑣屑而平淡的工作。師德,融入在平平淡淡的工作中,體現在點點滴滴的小事中。師德如水,而真水無香。
確實,一個好的班主任,遠不止于傳授知識,而是囊括了處理學生學習和生活,兼心理醫生、調解員乃至保姆多個角色,從調解家長間的分歧,到化解學生間的小摩擦,在錯綜復雜的學生關系與家長問題中游刃有余。無論教室里的學習,還是操場上的活動,甚至孩子們上廁所的短暫時光都離不開班主任的細心照料,承擔了一份充滿不可預知風險的重要責任。
有人開玩笑說:就像被綁架了的婚姻,班主任一旦上了花轎,不是想離就能離。既來之,則安之,愛之,每一個用心的班主任都希望托舉孩子去做向日葵般的人,永遠向陽,不卑不亢,溫暖他人,自己也有光。
跳出分數迷思,走進學生成長
班主任的幸福之源在哪?有人說:學生考個好分數,我就幸福;也有人說:職稱高人一級,就感到幸福……其實這都不是職業幸福。真正的幸福,不是把孩子作為刷分工具“卷”在成績里,而是活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既育分,也育人。
因為一些現實原因,很多教師不得不扎在班級里每天高呼“多考一分,干死一千人”,給孩子帶去羞辱與恐懼,忘記了教師是一份良心的職業,除了成績,還應該培養孩子頑強、自信、樂觀、越挫越勇、搏風斗浪的精神,成人比成功重要,經歷比名次重要。
這些年來,雖經歷各種風風雨雨,我始終沒有將孩子們“卷”進成績里,因為那違背我的初心,會讓孩子們在未來付出沉重的代價。當我跳出了分數迷思,走進學生成長,在更廣闊的維度找著了育人的真諦,就發現,批改作業時不再只有對錯符號,而是看見思維進化的軌跡;家長會不再是成績匯報,而是成長故事的分享;教師節的賀卡上孩子不再寫“感謝您教我做題”而是“謝謝您看見我的光”。
我將班級日志改成了成長圖譜,把月考排名表換成了“發現美的眼睛”記錄墻,記錄孩子們的“勇氣時刻”“溫暖瞬間”“創意火花”,第一次學會安慰同學,第一次獨立完成社會調查,第一次創作充滿想象力的黑板報......
建立了“五維發展檔案”,從認知能力、情感發展、社會實踐、藝術修養、健康管理的維度上繪制孩子們的成長曲線;定制特色空間,為癡迷機械的學生開設班級維修站,給熱愛自然的孩子建立植物觀察日志,讓有領導力的學生組織小型項目,找到各自的成長坐標系。
還設計了“成長能量值系統”,將社會服務、社團活動、創新實踐等納入學生評價,改變枯燥課堂,豐富課余生活,拓寬視野,策劃家校共育活動.....因為我堅信,行動起來比磨嘴皮子更有效。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保持一份教育初心。
當我用各種各樣的“進步顯微鏡”替代了“分數放大鏡”,教育的現場就涌現出了一波令人驚喜的化學反應:那個調皮的學生是一名能修復全班電子設備的“技術官”;那個寡言的轉學生用一只畫筆構筑了震撼人心的情緒宇宙;那個學困生阿杰在暴雨突至時脫下校服為流浪貓搭窩棚......也正如懷特海所說,教育本該是浪漫、精確、綜合運用的循環上升,而不是在精確化的分數泥潭里反復掙扎。
學會適時放手,也學會翹首以盼
教育是一個慢的過程,我堅持小火慢燉,靜待花開,不和尖子生較真,不和后進生較勁,讓他慢慢消化,慢慢跟進。 不想著短時間改變什么,而是長時間堅持做。 真誠表達對孩子的期待,比批評要好得多。 有些孩子是春天里的蒲公英,不必急著讓它在某處扎根,放它隨風起舞蕩漾萬里,尋找屬于自己的一片土壤。
學會適時放手,也學會翹首以盼。班主任工作不應是爭分奪秒壓榨學生的可塑空間,而是走出教學的“迷霧叢林”向陽取經。學會愛惜自己,調整負面情緒,留一點時間和空間,享受生活的美好,教育是一場愛與信任、溫情與暖意的雙向奔赴。人生如戲,講臺即是戲臺,不妨“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摒棄分數崇拜,回歸育人初心。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培養思維能力,一旦忘記了學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就可能遭遇失敗。在人生漫長的季節里,那些鮮紅的分數終將褪色風干,但某個黃昏的紫霞,某一句暖心鼓勵,早已內化成了孩子們生命的底色。
從教二十年來,我慶幸自己不是雕刻分數的教書匠人,而是守護星火的守夜人,看一顆顆種子如何掙脫泥土,向著光生長成自己應有的模樣。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來源丨智行致遠
編輯丨智庫君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