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又一年,沉寂已久的大學同學群突然熱鬧起來。
有人提議:今年是畢業15周年,找時間聚個會吧!
每五年一聚會,是我們本科班同學畢業后的慣例。
一眨眼15年,這所985院校畢業的同學們,散布各地,我們也在每五年一聚中,見證著彼此的變化與成長。
985畢業15年(女生篇)
先來一段總結陳詞:
985畢業15年,大部分同學,都過得不錯。
我的大學同學中,沒有出過大富豪、大官,但畢業多年,基本都已躋身所在城市的中產階層。
我班十幾位女生,大部分來自農村,或小城市普通家庭,90%的”小鎮做題家“。
由于是財經類專業,40%以上畢業后進了銀行,其次是國企(基本都在央企),不到20%,公務員、外企、民企各10%左右,再就是高校,及極個別的創業案例。
從上面這個圖可以看出幾點:
第一點,985畢業的女生,就業的“體制”傾向很明顯。
大多選擇銀行、國央企、ZF機關、高校等體制或“泛體制”單位,只有少數同學選擇了外企、民企。
大多數中國女孩的父母,在選擇工作時,第一訴求都是“穩定、體面”,不求大富大貴,只求平安幸福。
體制外,在他們眼里,意味著不穩定、風險,以及,缺乏足夠的體面。這一點,是“錢”也填不平的。
而女性在選擇工作時,潛意識里也會把“好不好找對象”、“將來能不能兼顧家庭”這些因素考慮進去。
種種權衡之下,形成了你看到的體制外不到(泛)體制內1/3的就業傾向。
第二點,985畢業的女生,“42歲以后就沒有工作了”的情況并不普遍。
前段時間有個熱帖,“42歲的女同學聚會,一大半不工作了”,
UP主畢業于某新一線城市最好的中學之一,
她和同學,大學上的不是985就是211,畢業后工作也大多做得不錯。
但42歲那年的同學聚會,發現:
所有年過40的女同學中,有1/3是沒有工作的,有1/3做著低薪沒什么前途的工作。剩余1/3,基本都在體制內。
相比之下,我的大學女同學,目前尚還全都奮斗在工作崗位。雖然距離42歲還有好幾年,但肉眼可見的是,即便到40+,仍然不會放棄工作。
不僅體制內,外企、民企的同學,經過多年打拼,也早已躋身管理層序列,是大多數人眼中風風火火、高收入高能量的女強人。
她們崇尚獨立,堅持自我,不僅是家庭中的好妻子、好媽媽,也是工作中的好下屬、好搭檔、好領導,是職場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第三點,985畢業的女生,大多選擇了“潛力股”。(這一點并未體現在圖片上)
多數女生選擇了同樣出身普通家庭,但學歷、職業不錯的“潛力股”,
兩個人白手起家、多年奮斗,如今另一半大多也是銀行、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或是在體制內已經有了一點小級別(大多在縣處級、科級),
生活雖然稱不上大富大貴,但比上不足、不下有余。
我班女生大多選擇晚婚,除了極個別“結束畢業典禮就是婚禮”,其余多在32+才結婚,直到現在35+還有兩個未婚的。
說幾個典型例子:
同寢A,大學四年一直考全班第一、包攬各類獎學金,是名副其實的學霸。
A是出身大西北農村的“寒門學子”,在母校一直讀到博士、然后出國當博后,現在已經是國內另一所知名985高校的教授、博導。
這位女同學毅力驚人,大學時一直獨來獨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是心性單純、專注研究的典型的學術型人才。
畢業后進高校從事自己熱愛的學術事業,真的很適合她。
B,東北農村家庭出身,畢業后考入銀行。
那時候進銀行還是很不錯的出路,情商高、“拼命三娘”的C在銀行一路順風順水,現在是當地分行的副行長。
B也是我們班第一個結婚、生子的,畢業實習時就認識了現在的丈夫,現在也是銀行中層。有一對可愛的雙胞胎,算得上事業有成、家庭美滿。
C,江浙地區人,父母都在體制內,父親小有官職。
C畢業后順理成章回家進了體制,現在是當地一個經濟富庶區的副區長。
C是獨生女,父母十分寵愛,讀大學時每天捧著電話撒嬌,誰也想不到現在成了雷厲風行的“父母官”。
D,東北工人家庭出身。
D也是獨生女,從小承載了父母的全部希望,被培養得強勢、優秀。
畢業后考入北京一家央企,剛畢業時,常打電話傾訴”北漂“的辛苦、工作的迷茫,以及“長安居大不易”的無奈。
多年過去,在32+時,買了房結了婚,剛工作時認識的男朋友、現在的老公,已經是金融行業高管;自己事業上也有了突破,進階中層;
去年又買了套房將父母接過來住,還生了一個可愛的孩子,小日子過得蒸蒸日上。
E,廣州郊縣人,父母早逝,當年是受資助入學的貧困生。
E畢業后回到廣州,考入體制內,找了同在體制內的廣州本地人結婚,早早地生了孩子。
最具戲劇性的是,因為小兩口是廣州土著,雙方家庭都趕上了拆遷,
又因為結婚,當年早早在珠江新城買了房,
現在應該是班上資產狀況最好的同學之一。
F,上海土著,個性單純,身上頗有上海女孩的慵懶、嬌媚氣質。
在那個還沒有高鐵、大多數人乘坐綠皮火車上學的年代,F是班上唯一一個(和外系上海同學一起)包機來上大學的。
畢業后回到上海進了外企,相親了一個本地土著買房、結婚、生子,
婚后另一半發展不錯,雙方父母家條件也比較好,房價沒起來的時候就在上海有幾套房,前兩年置換了別墅,生活算得上富足優渥。
G,廣東潮汕人,父親離異,
母親一個人帶大她和弟弟,畢業后在深圳民企工作。
畢業七八年的時候,曾見過一面。當時在她租住的兩室一廳里,住著她、她母親,以及過來投靠她找工作的弟弟。
G歷經多次跳槽,目前在中小型民企做管理層,另一半在大廠,去年生娃后也買了房,終于在深圳扎下根來。
從我班女生的境遇中,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
1、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大,但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鴻溝。
首先,原生家庭不錯的話,只要不作,站在父輩的肩膀上,生活肯定優于沒有任何基礎的同學。
但這并不代表原生家庭的影響,就是不可逾越的鴻溝。
以我班女生為例,原生家庭富裕的上海土著D,固然生活富足,江浙體制內獨生女C,也是衣食無憂。
但出身農村的A、B,和普通工人家庭的D,現在一個是985大學教授,一個和丈夫雙雙成為銀行中層,還有一個也是國企中層、另一半是金融業高管,
他們的發展,已算得上”階層跨越“,可以說是以一己之力,拉高了整個家族的上限。
也許在初入社會時,他們過得比原生家庭優越的同學辛苦很多,譬如北漂的同學,就經歷了多年的老破小合租生涯,
但多年過去,這種差距已經被大大拉平。如果把時間線拉到更長的維度看,追平、趕超也并不是不可能。
十五年,看起來很遙遠,對于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更是遠得像是看不到希望。
但這段艱苦的日子過去以后,你會發現,年少時在意的、仿佛遙不可及的差距,在日復一日不知疲倦的追趕中,不知不覺已被抹平。
到那時,你會驕傲于自己赤手空拳打下的一切,也會對自己的成長,感到無比的欣喜和自豪。
2、選擇什么樣的城市,決定了下一代的起點。
當年的廣州“貧困生”同學E,因為買房早、又趕上拆遷,人生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原生家庭條件好的上海、北京土著,更是不用多說。
我們畢業時,全國各地房價差距還不大,北上深房價1萬+,武漢、成都、杭州房價不過六七千,
但如今,在一線城市安家的同學,與新一線城市的同學,資產已不在一個量級,和三四線城市的老家同學相比,更是一騎絕塵。
現在房價已不可能像那些年那樣瘋漲,但可以預見的是,不管在什么時候,一線核心城市的房子,永遠是最稀缺的優質資產,只不過,不再是普通人能玩得起的游戲。
一線城市同學下一代的起點,或許是回到家鄉二三線城市的同學,再也追趕不上的終點。
3、對于女孩子來說,婚姻很重要,自己獨立更重要。
我的同學由于受過一定程度的教育,大多稱得上一聲“獨立女性”。
自己工作好、事業好,結婚時,大多沒有一味地奔著外在的物質條件,而是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潛力股“。
兩口子相互扶持,共同進步,多年過去,雙方各自在自己的領域發光發熱,愛情有了,面包也有了,小日子過得欣欣向榮。
同時,自己經濟能力不錯、在社會上有價值,也更能得到另一半及家人的尊重,在家中普遍很有地位和話語權。
在我的環境中,沒有見過“灰姑娘嫁豪門”的故事,
事實上,男人擇偶也是很現實的,你想要從他那里獲得物質和社會地位的提升,你也一定會被他放在秤上稱斤兩,
顏值、學歷、身高、工作、家境、經濟能力、性格、生育能力...都是這架天平上的砝碼。
“天上掉餡餅”,是極小概率事件。
以上就是畢業15年,一所985高校女生的現狀。
一個人的發展是由什么決定的?
有人說:原生家庭的起點,決定你一生的終點。
我們班的女生,大多出身普通家庭,甚至不少出自“寒門”,
但都通過自己的自強自立、堅韌不拔,超越了原生家庭所在的階層,邁向了更廣闊的人生。
所以,雖然古人說,”一命二運三風水“,但命是認不得的。
年少的時候好好讀書,畢業后好好工作,一步一個腳印地攀登,一天一天地成長、進化,
不認命不信命,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樣有機會逆天改命。
相比之下,我班男生出身“寒門”的更多,現在的境遇也更加參差。下回會再寫一篇,說一說我班男生的現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