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臺州市椒江區的繁華地段,有一條約三百米的老街——海門老街,它濃縮了椒江區一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這里曾是明清時期浙東地區大的集市,整條街道不僅有傳統的中式建筑,更有一些罕見的歐式建筑,北端甚至有著巴洛克風格的建筑,展現了獨特的建筑風貌。這些建筑大多建于清末民初年間,真實地展示了過去一百多年的歷史。
“海門老街”建筑承載著椒江區人們的歷史記憶。在清末民初,因為老海門人在上海謀生,回到海門后按照舊上海的模式建造了歐式風格建筑,賦予了這條老街獨特的歷史背景。曾經,“海門老街”是熱鬧非凡的“小上海”。
時光流轉,風云變換,曾經的喧囂繁華經過歲月的沉淀,成為了今世人們的追憶往昔的路徑。
海門老街舊稱北大街、中正街,抗日戰爭勝利后改名北新椒街。現存房屋多為清末至民國所建。民國時,有商店80余家。街南北走向,南接椒江區中山東路,北至振市街,原長470米,今保留225米,街寬6—8米不等,石板路面。南端為吊橋頭,北端有楊府廟,廟北牌樓上書“海門關”3字。
2005年修正后重新開街,定名“海門老街”。主街和輔街各類商店林立,置身其間,頗有歷史的滄桑質感。
海門老街承載著豐富歷史和文化內涵,這條小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間,隨著康熙二十二年開海禁、遷界恢復,海門老街開始逐漸繁榮。清光緒二十四年,海門港正式立埠通商,海門老街成為當時海門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里彼時商賈云集、貨物交易繁忙。
隨意走走,你會發現,海門老街的建筑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街道兩旁的民居多為木質結構,檐下雕刻精美,窗欞、門楣等細部處理也極為講究。這些建筑不僅是當地人民智慧的結晶,也體現了臺州地區獨特的建筑風格和審美觀念。
據說,海門老街還保留著許多傳統的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每逢佳節,這里都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如舞龍、舞獅、劃龍舟等。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當地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賞和體驗。只是,我的時候并非節假日,沒有目睹到這般熱鬧景況。
作為一個沿海城市,臺州椒江區的海洋文化在海門老街上得到了充分體現。街道兩旁的商鋪中,有許多與海洋相關的商品和工藝品,如貝殼制品、漁網等。此外,還有一些與海洋相關的歷史遺跡和傳說故事,如楊府廟等。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海門老街獨特的海洋文化氛圍。
街區并不大,如果你抵達了這里,很有必要到這里隨意逛逛,深入了解臺州地區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也能更好的感受這座城市獨特的歷史人文和海洋文化的魅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