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后這波中國資產的上漲,非常驚人!
先看數據,“五一”期間,港股恒指大漲逾4%領漲全球,恒生科技指數更是飆升超7%。
往前看,恒生指數已連續9個交易日收漲,創2018年2月以來最長連漲紀錄。
從1月低點至今,恒生指數漲幅已達到25%,妥妥的進入了“技術性牛市”。
A股相關指數漲幅雖然不及港股,但也保持了穩步向上的節奏,4月下旬以來均保持了“二次沖高突破”的走勢。
對于這輪突如其來的行情,我相信很多A股投資者都是有點“懵逼”的。
根本預料不到啊。
我們就說兩個基本面數據,一是PMI,二是一季報。
PMI方面,4月制造業PMI為50.4%,雖然仍然位于擴張區間,但比3月份回落了0.4個百分點。
細分數據來看,PMI擴張主要由生產指數帶動,而訂單指數(需求)和房地產是主要的拖累項。
這顯然不是個好兆頭。
二是一季報。
截至4月底,一季報已經全部出爐,整體來看,不容樂觀。
2024年Q1全部A股凈利潤同比-4.7%、連續4個季度負增長,較2023年Q4回落2個百分點,顯示業績增速仍在探底。
這個慘淡的業績數據,同樣展示了冰冷的現實——
內需回暖,還需要時間。
如果以上兩個趨勢在5月份、二季度不能改善,那么下半年的走勢是不容樂觀的。
既然中國經濟的現實仍是冰冷的,為什么A股+港股最近卻大漲了呢?
關鍵是預期的變化。
今天我們從中美博弈的視角來分析一下。
眾所周知,這輪美股大牛市來自美聯儲加息帶來的強美元效應,由于美元持續升值,帶動大量資金流入美國,推升了美股的估值。
同時,投資繁榮,內需消費力強勁,失業率保持在低位,美國經濟一派欣欣向榮的態勢。
在國際競爭上,美國不僅吸走了中國的資金,也讓中國GDP再一次下降到美國65%以下,拉開了兩國經濟規模的差距,讓美國保持了競爭優勢。
從表面數據上來看,拜登這四年可謂“贏麻”了。
只要這個局面持續到今年11月份,老拜登的連任之路基本毫無懸念。
為了實現這個“強美元效應”,拜登任內不惜用一切手段加杠桿。
2021-2022主要是貨幣超發,2023年主要是財政擴張,加杠桿的規模和幅度在美國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但強美元效應也是有副作用的,吸多了,吸上癮了,就會變成毒藥。
一方面,這會導致美國債務率的飆升,邊際紅利的下滑,導致加杠桿的不可持續性。
另一方面,也會導致美國經濟結構的畸形化。
這幾年,隨著強美元效應的持續,美國的經濟增長主要由三個方面驅動——
第一是服務業增長。
比如AI+云計算等軟件產業,醫療福利擴大,留學生教育產業等。
第二是能源漲價。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以及六大出口國之一。
這輪能源價格上漲,美國賺的不要太爽。
看2023年美國GDP增長最快的州,集中在德州為代表的中部地區和阿拉斯加,它們的主要產業就是石油。
而左上角的華盛頓州得益于AI繁榮(微軟和亞馬遜在此),右下角的佛羅里達州則主要得益于地產繁榮。
第三是投資收益增長。
無論是美股上漲,還是地產價格上漲,都帶來了有產階層的財富增長。
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典型的“脫實向虛”的過程。
繁榮的另一方面,則是持續的“去工業化”。
以今年一季度的數據為例,2024年1-3月,美國貨物出口總值5070.76億美元,同比下降0.3%。
強美元效應下,一定會削弱美國本土商品的出口競爭力,出口下滑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美國公司為了保持競爭力,也會想盡一切辦法進行產業轉移,即使不在中國,也會轉移到東南亞和墨西哥。
產業轉移和去工業化,雖然不影響美股上漲,畢竟美股里的制造業公司已經所剩無幾了,而且產業轉移也能帶來成本下降、利潤上升;
但最終肯定會產生一個結果——失業率的上升。
看2024年一季度的美國經濟數據,實際年化GDP環比錄得1.6%,明顯低于彭博一致預期的2.5%,是2022Q2以來的最低增速。
其中拖累最大的細分項,就是出口端的下滑。
而4月份的最新就業數據,新增非農就業大幅回落至過去6個月最低,失業率升至3.9%,時薪增速環比放緩。
并且3月職位空缺大幅下降,指向美國勞動力市場降溫的趨勢明顯。
你看,出口下滑+失業率上升苗頭出現,再加上債務率飆升,加杠桿難以為繼……
一切的指標都顯示,這輪美國經濟繁榮已逼近拐點。
當美國經濟不再值得看好,國際資本自然要流出,去尋找更值得投資的資產。
再看中國。
在這輪中美博弈中,中國的策略一直很清晰,核心就是兩句話:
第一,比拼戰略定力。
第二,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在外交戰中,美國要搞亞洲版北約,將日本、韓國、菲律賓、澳大利亞連成一線,試圖通過在南海挑釁,提升風險系數,逼迫外資加速流出中國。
中國不跟它在南海糾纏;
反而選擇在萬里之遙的中東出招,通過伊沙和解、巴勒斯坦兩國方案、紅海事件等方式,削弱美國在“石油美元”中的地位。
在貿易戰和科技戰中,美國不斷搞制裁,提高關稅,打壓在美國市場上正常經營的中國企業,比如最近的titok事件。
中國也不跟它在這些事件上糾纏,搞關稅報復戰;
反而是加大開放力度,比如搞了個全球最大的RCEP自貿區,推動東南亞的雙向免簽和歐洲的單向免簽,拉攏歐美商人入華投資等。
最近特斯拉獲得FSD全自動駕駛方案入華批準,馬斯克也有意增加對華投資,在中國布局設計研發中心,正是其中一個標志性事件。
在經濟戰中,美國搞強美元效應,意欲通過吸走中國資本,加劇中國的經濟危機,引發中國社會動蕩。
中國也不跟它在貨幣上糾纏,玩杠桿游戲;
反而是一門心思加強實業投資,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和大規模設備更新。
2-3月份新質生產力的政策已經推了一輪,接下來二季度的設備更新、以舊換新政策正密集出招。
我們看最近的國內政策,無論是下面的地方省市,還是上面的政治局會議。
核心就一個關鍵詞:“以舊換新”。
地方層面,各省市的工業設備以舊換新、消費品以舊換新、汽車以舊換新在頻繁落地。
以汽車為例,各地購買新能源車以舊換新,按政策可獲得1萬元的補貼,預計可為國內市場帶來100萬-200萬輛左右的增量規模,即4-8%左右的增長。
4月底的政治局會議則帶來了新看點。
重點是針對低迷的房地產市場,同樣以“以舊換新”策略應對,提出了政府收儲、中國版“兩房”、國家住房銀行等新思路。
4月初,鄭州已打響了住房“以舊換新”政策落實的“第一槍”,多城地產商貸、限購寬松進入政策密集期。
目前看,鄭州試點一旦獲得成功,后續很快就將在更多一二線城市推廣開來,推動內需經濟的回暖。
這輪中美經濟博弈,你玩你的貨幣加杠桿,我玩我的實業供給側改革。
玩貨幣加杠桿的,后續遲早要面臨類似美國1970年代的滯漲局面,通脹始終高高在上,經濟卻不得不深陷泥潭。
出來混的,遲早要還。
玩實業供給側改革的,短期見效慢,長遠來看卻是提升經濟活力的終極藥方。
相信只要中國能保持戰略定力,后續必定能迎來經濟戰的逆轉。
你看,最近國際資本通過北向資金加速入華,做多中國資產,本質上就是對這輪中美經濟博弈的重新押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