鈍學累功 鴻業遠圖:農業生態學與生態農業探索
生態學(ecology),傳統上是研究有機體與環境相互關系及其作用機制的一門科學,側重研究生物個體適應環境變化的機制、種群增長規律、群落演替規律、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及其調控等,屬于生物學的一個分支學科。隨著學科發展和社會推動,生態學逐步拓展成為一門交叉學科,綜合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學及人文社會科學的成果,不但重視生物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還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在我國,自2011年起,生態學成為服務于社會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一級學科。農業生態學(agroecology)是生態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研究農業生態系統中人類種養的生物與其他生物之間以及種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協同演變、調節控制和可持續發展的一門學科。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中國的農業生態學大約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除了與當時國際上生態學的昌興與環境保護理念的發展及可持續發展思想在國內的傳播有關,中國傳統農業在現代化轉型中所開展的討論、精耕細作傳統農業的生態學角度解析以及各種生態農業模式的實踐探索,也為中國農業生態學科的建立提供了“土壤”“營養”與機會。
自然生態系統是非中心式的自然調控體系,它通過正、負反饋機制使生態系統具備了穩定性和韌性特征。農業生態系統則是從自然生態系統中經人工馴化而來,因此離不開人為調控。然而,人類對農業生態系統的直接行為又受到社會經濟環境的深刻影響,故農業生態系統也就受到了社會經濟大環境的間接調控。農業生態系統除了能流、物流、信息流,還疊加了人類社會經濟體系才有的價值流及資金流。與其他生態系統存在較大不同的是,農業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組分多為人為組配,生物生長發育過程及其影響因素受到經營者的主觀調控,農業生態系統以產出各色農產品為主要目的,兼顧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在人類對自然資源長期利用與馴化過程中不斷演化的結果。農業生態系統管理常常受到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國家管理政策等社會發展因素的制約和影響。生態農業需要兼顧資源匹配、環境友好、食品安全的目標,其管理技術和經營方式不但吸納了不斷進步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科學,其發展趨勢常常也是社會科技進步水平、社會政治經濟與國家政策法規發展階段以及百姓生活水平提升程度的風向標和指示器。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中國農業生態學的學科體系得到了構建和不斷完善,科學技術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如農田生物多樣性構建原理與技術(通過不同水稻品種間作控制病害、水稻與水生動物互作產生多重互惠效應、禾本科作物和豆科植物間套作改進土壤養分利用效率、農田植物化感效應的分子機制與雜草生物防控、農田邊界系統景觀重建與穩定性等),農田系統養分平衡與碳排放控制(農業生態系統碳氮平衡、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等),干旱區節水保墑技術與原理,都市農業與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全國生態農業縣建設、國家生態農場建設),等等。
然而,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數字化與智能化的智慧農業快速推進、新技術和新設備及新材料在農業生產體系中得到日益廣泛的運用、農業生產的環保要求不斷提升、農業勞動力資源短缺形勢不斷加劇的今天,農業生態學研究和生態農業技術的探索也面臨著新的挑戰。進入新世紀,農業生態學研究迎來了嶄新的時代,研究手段、技術、設備及體系不斷創新與集成,研究方向從傳統的田間試驗為主逐步在宏觀層面上拓展到農業流域、區域農業和全球農業,在微觀層面上拓展到分子生物學及生理生化水平的響應,農業生態學的研究手段也從田間與實驗室研究數據向空間遙感數據、區域統計數據拓展,數據處理方法從傳統數理統計發展到數理模型、系統模擬,甚至人工智能等。在此背景下,我國的農業生態學研究與生態農業實踐探索也取得了顯著進展。本專輯在嚴格甄選的基礎上,收錄了綜述性論文和研究性論文共14篇,涉及農業生態學多個研究方向,作者單位有浙江大學等高校及中國科學院等科研院所,主要作者多畢業于浙江大學農業生態學科。所輯論文內容既有對農業生態學與生態農業相關領域的歷史回顧,也有對農業生態學與生態農業未來的展望,既有“人工混播草地土壤叢枝菌根真菌對輪牧的響應”等試驗研究,也有“基于熵權TOPSIS模型的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評價”的模型模擬研究,既有“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桑基魚塘時空格局演變和驅動因素”這種時空尺度的研究,更有以“城市衛星遙感作為基本工具的植被遙感分類研究進展與展望”為主題的戰略性研究,可謂百花齊放、精彩紛呈,反映了農業生態學研究的部分前沿和進展,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
浙江大學生態學學科是國家“雙一流”建設A+重點學科。浙江大學生態學學科發展歷程和我國生態學學科發展基本同步,也是國內最早創立的生態學科研與人才培養基地之一。浙江大學生態學科自1983年獲得生態學碩士學位授予權至今,經歷40余年的發展歷程,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及政策咨詢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尤其是在農業生態學理論及生態農業工程技術探索方面,一直處于國內外先進行列,具有較高的學科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作為中國農業高校中最早獲得生態學博士點授予權的單位,浙江大學農業生態學學科一直躋身于中國農業生態學研究與生態農業實踐探索隊伍的第一方陣。在此,特別感謝老一輩科學家王兆騫先生(1931—)在學科發展早期(1978—2008年)所扮演的學科奠基人角色。他在引領農業生態學學科發展、培養后備力量、擴大浙江大學及中國農業生態學研究在國際上的影響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是中國農業生態學領域老一輩代表性人物之一。“農業生態學與生態農業專輯”的出版,可望弘揚和傳播王先生在農業生態學和生態農業領域的學術思想、傳承其求是創新的科學精神、激勵后輩服務國家建設和產業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本專輯在編輯出版過程中,承得幾位專輯主持人與期刊編輯的通力合作,并得到全國農業生態學同行及浙江大學生態學學科農業生態系統生態學方向多位已經畢業并已成為行業佼佼者的校友的供稿與支持。在此一并感謝!愿此激勵我們一代又一代人不畏艱辛,勇往直前,擔當國家大任。
農業生態學研究任重道遠,生態農業產業前景遠大。
專輯主持人:
浙江大學陳欣、唐建軍教授
南京林業大學李萍萍教授
山西農業大學楊武德教授
華南農業大學駱世明教授
專輯主持人簡介:陳欣
陳欣,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態學系系主任,生態研究所副所長。曾任中國生態學學會農業生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現擔任國際期刊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副主編,Agroecology and Sustainable Food Systems 和國內期刊《中國生態農業學報》《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編委。
陳欣教授長期從事生態學教學和科研,主要研究生物之間相互關系的生態學效應及其在農業上的應用。近年來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重點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浙江省科技計劃“領雁”項目等。陳欣教授團隊研究揭示了物種間的相互促進和互補利用資源是復合種養農業系統可持續的重要機制,相關成果先后發表在Science(co-author)、 PNAS (2011, 2018)、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eLife、Journal of Ecology、Global Change Biology、Soil Science and Biochemistry、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Biology Letters、 Plant and Soil 等國際學術期刊上。
專輯主持人簡介:唐建軍
唐建軍,博士,浙江大學卓越教學A崗教師、生態學教授。曾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生態學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科技志愿者先進典型等榮譽。目前擔任全國生態文明教育首席專家、“科創中國”稻漁生態種養產業服務團首席專家、中國生態學學會理事、浙江省稻漁綜合種養專家組副組長、“綠色浙江”首席專家等。主持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在PNAS、FEE、eLife、Plant and Soil等國際權威SCI期刊及《生態學報》等中文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80余篇;主編以及參與編撰專著、教材、文集等9部;參與國家行業標準和省級地方標準制定8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及軟件著作權9項,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第2)、神農中華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第2)、國家級教學改革成果二等獎(第2)、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1項(第2)、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第4)、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第6)和二等獎(第3)、浙江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第1)等。
專輯主持人簡介:李萍萍
李萍萍,農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大學和南京林業大學原副校長。曾任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業機械學會副理事長、江蘇省生態學會副理事長等職。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江蘇省優秀研究生導師、中國生態學學會先進工作者、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突出貢獻獎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長期從事設施農業、農業生態和濕地生態等領域的教學和研究,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科技部成果轉化項目等各級各類科技項目30多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各1項,省部級科技獎勵近20項;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出版《溫室生態經濟系統分析》《園藝植物有機栽培基質的開發與應用》《洪澤湖河湖交匯區濕地生態和農業環境研究》等專著教材10部,發表論文300多篇,其中SCI和EI收錄130多篇,獲得授權國內外發明專利103項。
專輯主持人簡介:楊武德
楊武德,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山西農業大學智慧農業學院院長,山西農業大學原副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六屆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植物生產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省科技創新標兵,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山西省教學名師。兼任中國作物學會理事、中國作物學會智慧農業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農學會農業信息分會常務委員、山西省作物學會副理事長。
長期從事旱作栽培與作物信息技術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山西省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38項。在Soil & Tillage Research、Catena、《中國農業科學》等國際和國家級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50多篇。獲山西省科學技術二等獎3項。主編國家規劃教材《精確農業概論》1部,副主編國家規劃教材《地理信息系統》《農業信息技術》《普通生態學》和《農學概論》4部。
專輯主持人簡介:駱世明
駱世明,華南農業大學原副校長(1992—1995年)和原校長(1995—2006年),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農業農村部生態農場評審專家。曾任中國農學會副會長、中國生態學會副會長、世界化感協會執行副主席、亞洲化感協會第一屆主席等;曾獲教育部“第三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稱號和中國生態學學會“第一屆中國生態學學會突出貢獻獎”等。長期從事農業生態學與生態農業的科研、教學、推廣工作,作為我國農業生態學學科早期奠基人之一,主編的《農業生態學》教材在2005和2020年被評為全國農業高等院校優秀教材,相關研究成果分別于2002、2017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現任歐盟農林與復合農業(AGROMIX)項目國際顧問、農業農村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專輯目錄
01
我國設施生態農業主要模式及配套技術的研究與實踐
作者:李萍萍*,韓建剛,陳欣,高麗紅
02
基于數據同化系統的作物產量預測研究進展
作者:趙鈺,楊武德*,段丹丹,馮美臣,王超
03
作物根際激發效應:調控農田土壤碳動態及助力碳中和的關鍵因素
作者:鄭維維,何超,楊京平*
04
城市植被遙感分類研究進展與展望
作者:孟慶巖,杜弘宇,王莉萍,張琳琳*,吳嘉豪,康佳琦
05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桑基魚塘時空格局演變和驅動因素
作者:周然,游詩雪,黃璐,王珂*
06
基于高分三號衛星合成孔徑雷達數據的農田土壤水分反演
作者:張琳琳,雷志斌,王莉萍,孟慶巖*,曾江源
07
基于熵權TOPSIS模型的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評價——以河南省為例
作者:郭書娟,許亞東,黃進勇*
08
人工混播草地土壤叢枝菌根真菌對輪牧的響應
作者:王媛,米揚,郭蓉,張雨,田霞,王占軍,蔣齊,俞鴻千,季波,馬琨*
09
普通油茶良種資源表型性狀多樣性分析與綜合評價
作者:邢凱峰,張劍*,陳尚,張立冬,謝昊星,趙耀,戎俊
10
中國水生蔬菜作物野生近緣種多樣性熱點區域模擬
作者:張立冬,邢凱峰,朱仔偉,張劍,戎俊,趙耀*
11
水稻品種間作對甲烷排放的影響
作者:那好為,劉瑛涵,趙璐峰,唐建軍,胡亮亮*,陳欣
12
基因組修飾提高油菜非生物脅迫耐受性及應對氣候變化(英文)
作者:黃倩, Muhammad Ahsan FAROOQ*, 張康妮, Ahsan AYYAZ,萬光龍,斯燕瓊, Fakhir HANNAN, 周偉軍*
13
煙草BTB/POZ蛋白家族的鑒定及其在抗馬鈴薯Y病毒中的作用
作者:張劭文,趙天倫,肖欽之,祝水金,陳進紅*
14
阿維菌素與井岡霉素混配對水稻主要病蟲害的防治效果
作者:邵美紅,程楚,柯漢云,黃世文*,李春壽*
期刊簡介
《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創刊于1956年,是浙江大學主辦,由國家教育部主管的農業與生命科學類學術性雙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現已被國內外許多重要的檢索系統作為收錄對象,例如美國《化學文摘》(CA)、英國《動物學記錄》(ZR)、英國《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文摘》(CABI)、俄羅斯《文摘雜志》(AJ)、聯合國糧農組織農業索引(AGRIS)、英國《食品科技文摘》(FSTA)、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web)、瑞典開放獲取期刊目錄(DOAJ)等。在國內,《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分析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文摘》等收錄,并被《萬方數據資源系統數字化期刊》和《中國學術期刊》等全文收錄。并且還被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列為《全國綜合性農業科學類核心期刊》。主要刊登生物科學、作物科學、園藝科學、植物保護、食品科學與工程、農業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動物科學與動物醫學、農業工程及其相關交叉學科的學術論文、文獻綜述和研究快報等。讀者對象是廣大的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的教師與研究生等。
點擊進入期刊主頁
點擊投稿
歡迎訂閱!
郵發代號:國內32-48 國外 BM4108
郵箱:zdxbnsb@zju.edu.cn
電話:0571-88272801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天目山路148號
更多信息,歡迎關注“浙大學術期刊”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