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教育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教育供給水平則是衡量一個地區綜合實力和發展潛力的核心指標。黨的二十大報告特別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
作為各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點發力方向,高質量教育體系如何構建?作為超大城市,成都如何在教育方面精準提質增效、實現全域優質均衡?即日起,川網傳媒集團四川手機報和麻辣社區聯合推出“高質量教育成都表達”系列報道,通過圖文、視頻等方式,展示成都推進高質量教育的實踐經驗和發展內涵。
第九期走進成都市郫都區西川匯錦都學校,聽該校副校長賴兵講述什么是高質量教育、學校如何實踐高質量教育。
Q:什么是高質量教育?
賴兵:我理解的高質量教育,是把孩子作為鮮活的個體,從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角度,培養其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Q:成都西川匯錦都學校如何實踐高質量教育?
賴兵:對孩子的成長,我首先認為環境非常重要。我們學校薈萃了書院文化和川西民居,非常漂亮,有功能齊全的硬件條件且自成特色,可充分發揮環境育人功能。比如中學部統一設置“1.5”個教室,就是在兩個教室之間有個小空間供兩班共用,在溝通、引導孩子方面發揮作用。
2024年3月,全國中學生地球科學科普教育四川基地落戶西川匯錦都學校,這是四川唯一、全國第二家地球科學科普教育基地,是對學校辦學成績和辦學能力的肯定,必將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
同時,有科學的管理體系,規范、簡約、高效,提高工作效率。有強大的師資隊伍,教師站在教學第一線,永遠是學校眾多發展要素中最重要的一環,首先強調師德,所謂“身正為范”;其次要重視師能建設,教育教學技能要非常突出,包括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的了解以及尋求家長支持等諸多方面。
有完備的課程體系,既開足作為“標準動作”的國家課程,還要有作為“自選動作”的校本課程——學校要高質量發展,必須致力于打造完整的校本課程體系,圍繞自己的培養目標、育人方式和路徑來進行設計。在我校,盡管中學學業壓力較大、教學時間較緊張,但沒有放松對校本課程的建設,每學期都為學生開設100多門綜合素養培養課,也就是第二課堂、選修課程。這些課程,有些與學科發展緊密聯系,也有大量與考試、與分數沒有直接關聯,但對學生綜合素養培養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完善的育人的路徑,不僅僅局限于學業成績,而是按照學校“潤澤生命、多元生長”辦學理念,根據學生個性特點提供多元化成長路徑……在我心目中,高質量學校培養出的優秀學生,將來無論在什么行業、什么地方,都對母校心懷感恩。所謂高質量學校培養優秀學生,優秀學生成就高質量學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