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越戰爭中最慘烈的高地爭奪戰,為爭奪一個不到0.1平方公里的小山丘,越軍在10小時內,發射了30萬發炮彈,直接將山頭都削低了數米。而我軍則三次出動精銳部隊,甚至動用敢死隊,也要虎口拔牙拿下這座高地!
那么,這究竟是一個多么重要的風水寶地?讓雙方都如此重視,不惜一切代價地爭奪呢?
1984年,解放軍炮兵打得越軍徹底膽寒,不敢發動師級以上規模入侵后,雙方就正式轉入了小規模攻堅戰。
接著解放軍和越軍紛紛派出團級及以下部隊,展開殘酷血腥的拉鋸戰,爭奪每一處小型高地。
而其中最關鍵的一處高地,正是幺六七高地。
說是高地,幺六七其實只是一處僅有30米高的小土坡,但它的戰略位置卻極為重要,面向盤龍河、背靠大小青山,兩側圍滿了更高的山丘,是老山地區最前沿。
換句話說,越軍只要拿下了這里,進可當作橋頭堡,退可渡河而走;而解放軍只要拿下了這里,就可以據險守衛,讓越軍無法再前進一步。
因此,為了奪取這座不到0.1平方公里的小山丘,中越雙方投入遠超地區承受規模的部隊,先后在此展開了三次激烈戰斗,而這就是著名的“三打幺六七”。
實際上,對于這座被越軍占據的高地,前進指揮部曾頭疼過一陣子,打是肯定要打的,但一時無法決定派哪支部隊去,因為必定是一場苦戰、惡戰。
早在解放軍決定反擊之前,越軍就明白幺六七高地的重要意義,花大力氣經營此地。他們刁鉆地選擇在高地上的洞穴和石縫內修筑工事,組織起了一張易守難攻的立體火力網。
而當時在老山地區輪戰的是南京軍區部隊,為了給越軍好好的上一課,前指直接祭出了南京軍區王牌,有著“天下第一師”美譽的第1軍第1師。
1985年3月8日凌晨,天邊剛剛泛起魚肚白,第1師2團1營4個連的戰士們,靜靜地趴伏在幺五六、幺六六、幺六七、幺六八高地前,身上掛滿了露水,繼續等待著上級的命令。
此次作戰代號“852行動計劃”,其中幺五六、幺六六、幺六八三個高地,之前已經有了爭奪的經驗,而奪取幺六七高地尚屬首次,根本沒有先例參考。
7點05分,盡管上級臨時改變了戰術,預定的炮火援助沒有到來,但2團1營戰士們還是按照預定計劃,同時向4個高地發起了沖鋒。
由于戰前我軍保持了無線電靜默,加上越軍根本沒想到我軍能在夜里摸到高地前一動不動,因此不到三個小時,1營即拿下了三個高地。
只是在攻打幺六七高地時,1營卻遇到了不小的麻煩,只能將潛藏在山體內的越軍團團包圍,等待其余三個山頭戰友打完前來支援。
而越軍自然不是省油的燈,眼見自己即將被圍,連忙呼叫了煙霧彈支援,隨后向江邊倉皇撤離。
最終,我軍一打幺六七高地的“八五二行動計劃”,取得了輝煌大勝,以犧牲30余人的較小代價,不僅殲滅越軍954人,還摧毀了幺六七高地外圍的兩個屯兵洞。
而一打幺六七高地勝利結束后,南京軍區第1軍1師并沒有占領高地,而是迅速撤回。
也許這時有人會問,幺六七高地的戰略意義既然如此重要,是越軍前進的橋頭堡,我們就花代價打下來,應該牢牢占住才對,為什么還會放棄呢?
其實這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第一原因,是幺六七高地不好占領。這里名為高地,實際上只是一處不到40米的小土坡,我軍撤到一旁更高的156高地,更可以居高臨下威懾此地。
其次第二個原因,是為了練兵和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在一打幺六七中,南京軍區部隊上到指戰員、下到基層戰士,以較小代價消滅了幾十倍的敵軍,獲得了拔點攻堅戰的經驗,之后就該輪到其他軍區部隊參戰了。
最后第三個原因,是為了支援友邦。不僅僅是85年3月發起的一打幺六七高地,包括之后的兩次幺六七高地戰,都是為了牽制越軍,支援柬埔寨和泰國抵抗越軍的“旱季攻勢”。
因此到了1986年,在老山地區輪戰的濟南軍區部隊,也于1月發起了“二打幺六七”作戰行動,代號“盾牌一號”。
與一打幺六七時,南京軍區投入了精銳“天下第一師”第1軍1師一樣,這次濟南軍區投入的部隊,也是有著“開國大典紅1師”美譽的精銳第67軍幺九九師。
1986年1月28日凌晨7點,隨著后方開始炮火準備和無線電壓制,早已埋伏多時的幺九九師五九五團4連,立馬向著幺六七高地內的敵軍猛撲而去。
由于后方支援到位,加上此前有了順利占領高地的經驗,4連戰士們勢如破竹,不到20分鐘就完全壓制住了越軍,并站穩了陣腳。
在進攻越軍修筑的山洞、石縫工事中,4連吸取了上次進攻的教訓,不往內部突擊,而是從外部炸毀工事,將敵軍悶死在碎石堆里。
最終,4連以犧牲7人的微小代價,殲滅敵軍213人,摧毀大量工事和軍事物資,使其短時間內無法占據高地,而4連也榮獲了軍區授予的“攻堅英雄連”稱號。
實際上,相比起一打幺六七,二打幺六七有了明顯的進步。
首先第一個進步,是用時更短。一打幺六七時,由于我軍溝通和協調不到位,加上準備不充分,沒能及時圍殲高地敵軍,導致最后打了3晝夜才打完。
而二打幺六七時,我軍的火炮和電子設備準備充足,部隊協調一致,因此僅用了不到4個小時,即全殲越軍,拿下了高地。
而第二個進步,則是我軍戰術明顯改善。在高地上的山洞和石縫中,有越軍修筑的鋼筋水泥工事,我軍第一次強攻吃了不小的虧,第二次我軍改為實施定點爆破,極大減少了傷亡。
從中兩次幺六七高地戰中,我們也不難看出,解放軍確實是一支靈活的軍隊,不過更能展示解放軍靈活性的,還是三打幺六七。
這是中越老山戰役中最慘烈的高地爭奪戰,為了奪回幺六七高地,惱羞成怒的越軍向這塊不到0.1平方公里的小山頭,連續轟炸了近10個小時,發射了30多萬發炮彈,整個山頭都被削平了幾米。
其實在前兩次攻打幺六七高地戰中,我軍的夜間摸進戰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較小的犧牲,殲滅了幾十倍毫無心理準備得越軍。
第三次幺六七高地戰,我軍依然采用了夜間摸進戰術,只是這一次越軍已經有所防范,我軍也沒有呆板地一味猛攻,而是憑借戰術靈活性,再次創造了奇跡。
1987年1月7日凌晨,47軍139師417團4連突擊隊戰士,默默地向著幺六七高地上方匍匐前進。
負責此次輪戰的139師417團,隸屬蘭州軍區,有著“夜老虎團”的美譽,十分擅長夜戰和突擊戰,對他們來說,夜間靜默行軍如喝水一樣簡單。
事實也確實如此,6時58分,4連突擊隊準時摸到了越軍修筑的山洞工事前。如果到早了,可能被越軍提前發現,如果到晚了,又會延誤此次“黑豹行動”作戰計劃。
稍作休整后,7點整時,隨著后方開 始實施無線電壓制,突擊隊如同幽靈一般,迅速站了起來,向著山洞內的越軍猛烈掃射。
盡管越軍有了心理準備,但任他們想破腦袋也沒法想到,解放軍竟然已經摸到了門口,因此只能向后節節敗退。
最終,4連突擊隊以甕中捉鱉之勢,不到兩個小時就全殲了幺六七高地越軍383人,并摧毀了高地上越軍修筑的所有工事,以及囤積的所有軍事物資。
直到這時候,“三打幺六七”的作戰經過和前兩次都差不多,不過接下來突如其來的意外,在打破了作戰常規之時,也展示了我軍的靈活性。
原來,越軍對于解放軍的第三次突襲早已有了心理準備,于是在4連突擊隊進洞剿滅和下山途中,發起了連綿不絕的報復性炮擊。
要知道,為了阻止我軍摸上高地,越軍還在非必經之路埋下了大量地雷,4連突擊隊戰士想要安全回營,需要同時躲避地下和頭上攻擊,可謂是九死一生。
如果是一支普通的部隊,面對這種情況,一般會選擇兩種應對方式:第一種,躲在越軍修筑的隱蔽工事內,等待炮擊結束;第二種,無腦地向下猛沖,結果出現大量傷亡。
但是解放軍可不是一支普通部隊,4連突擊隊在兩種選擇之外,開創了第三種戰法:以三三制戰術,向山下迂回穿插,同時呼叫后方炮火支援。
首先,三三制戰術比較分散,這樣不僅極大地減小了地雷對4連突擊隊的爆炸威脅,而且三人小組又能互相照應,不至于落下戰友。
其次,在長達十年的對越作戰中,我軍火炮始終壓著越軍火炮打,而呼叫炮火支援后,越軍必然被壓制得抬不起頭,4連突擊隊的頭頂壓力也會驟減。
最后,4連突擊隊也不是盲目地向下沖。一方面,經過多年輪戰,我軍早已熟悉了越軍的雷區部署習慣;另一方面,突擊隊在進攻幺六七高地途中,部分戰士受了傷,急需治療,因此帶著受傷的戰友,頂著地雷和炮火下山。
而4連憑借三打幺六七高地戰中的優秀表現,獲得了軍委授予的“英雄四連”榮譽稱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