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經典詩詞,講歷史故事,玲子歡迎您的光臨。
前言:
閉戶時尋夢,無人可說愁。
還來送別處,雙淚寄南州——宋 蘇軾《次韻子由初到陳州》
熙寧三年(1070年),在恩師張方平的推薦下,蘇轍離京前往陳州出任學官,蘇軾思念弟弟,經常到送別蘇轍的地方遙望陳州。
“始我來宛丘,牽衣舞兒童”,第二年秋天,因為與王安石變法理念有分歧,蘇軾自求外放杭州通判,途徑陳州時與弟弟團聚。
蘇軾沒有料到,此次分別后,有近七年時間,兄弟難得相見,咫尺天涯,為了和弟弟離近些,蘇軾主動要求調到密州任職知州。
人在宦途,身不由己,彼時蘇軾在密州,蘇轍在齊州,只能書信往來,難得相聚,蘇軾到密州的次年秋,蘇轍任滿將回京述職。
山長水遠,世事難料,羈旅漂泊,再見無期,蘇軾眺望齊州的方向,惆悵不已,作《畫堂春 寄子由》給蘇轍,表達思念之情。
柳花飛處麥搖波,晚湖凈鑒新磨。小舟飛棹去如梭,齊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樓風日晴和。濟南何在暮云多,歸去奈愁何。 ——宋 蘇軾《畫堂春·寄子由》
簡譯:
天高云淡,柳花飄飛,金黃色的麥田如同波浪般隨風起伏,傍晚,風平浪靜,水面如新磨的銅鏡似的。
小舟像織衣服的梭子那般在湖面上飛快地來去,船上的采菱女們一起唱采菱歌,歌聲是那么悅耳動聽。
平原之上,遠天遼闊,水云相接之處,波光漾漾,天氣晴好,風和日麗,佇立在小樓之上,憑欄遠眺。
天色漸晚,暮靄沉沉,暮云遮住了遠眺的視線,看不清濟南的方向,我們一同歸隱的愿望,是如此難。
賞析:
柳花飛處麥搖波,晚湖凈鑒新磨。小舟飛棹去如梭,齊唱采菱歌。
上片憶昔,寫六年前陳州相聚的美好時光,清新明朗的景色描寫,襯托出彼時的愉悅心情,輕盈,又悠閑。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七月,蘇軾赴任杭州通判,途經陳州時與弟弟相聚,并在此地逗留了兩月有余。
柳湖位于陳州城西,因湖邊遍植柳樹而得名,蘇轍喜歡這里,閑暇時常常流連于此,還在湖中心筑讀書亭。
一般情況下,柳樹春天開花,春末飛絮,可因地域差異,陳州柳樹秋日飛花,蘇軾趕上了這非同尋常的景觀。
天高云淡,金風送爽,沃野千里翻金浪,傍晚時分,夕陽西下,那澄凈的湖水就像一面新磨出來的銅鏡似的。
兄弟久別重逢,有說不完的心里話,同住同游,柳湖泛舟,讀書亭詩酒唱和,欣賞采菱女悅耳動聽的采菱歌。
親人都在身邊,一家人其樂融融,那是一段多么溫馨美好的時光,在同年九月,他們還一同去拜訪了歐陽修。
平野水云溶漾,小樓風日晴和。濟南何在暮云多,歸去奈愁何。
下片撫今,寫彼時的思念之情,高樓遠眺,山水迢迢,暮靄茫茫,看不到弟弟任職的地方,唯有臨風悵惘。
熙寧四年(1071年)九月,蘇軾與蘇轍和恩師歐陽修相聚十余日后,兄弟二人就不得不在潁州就此別過了。
“泛舟清淮上,蕩贛洗心胸。所遇日轉勝,恨我不得同”,執手相看,淚眼朦朧,蘇轍恨不能與哥哥同行。
“便知有此恨,留我過秋風。秋風亦已過,別恨終無窮”,而身不由己的蘇軾,又何嘗舍得與弟弟分別呢。
“惟有柳湖萬株柳,清陰與子供朝昏”,潁州分別后,兄弟常牽掛,書信往來,蘇軾更是常寫信安慰弟弟。
熙寧八年(1073年),蘇轍由河陽學官改授為齊州掌shuji,第二年,蘇軾杭州通判任滿后,要求調任密州。
齊州和密州相鄰,蘇軾只為離弟弟近些,可咫尺天涯,仍是難以相見,熙寧九年九月,蘇轍任滿即將回京。
得知消息的蘇軾惆悵不已,兄弟已經有五年未見了,而昔日相約早退的“夜雨對床”之愿,更是遙遙無期了。
后記:
蘇軾與蘇轍兄弟情深,“手足之愛,平生一人”、“撫我則兄,誨我則師”,在蘇轍心里,蘇軾既是兄長,也是志趣相投的師友。
昔日兄弟在京城備考,準備進入仕途,曾相約早退,過韋應物“寧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的隱居生活,可終其一生也未能實現。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熙寧九年(1076年)年中秋,蘇軾在超然臺賞月,思念弟弟,酒醒后寫下千古流傳的《水調歌頭》。
這首《畫堂春 寄子由》,作于同年九月,中秋節未能團圓,節后蘇轍又要離開濟南回京述職,蘇軾又怎不感慨萬千,愁情滿懷?
上片寫昔日同游之景,歡樂明快,動靜結合,如一幅色彩艷麗的圖畫,下片寫一個人小樓遠眺的當下之景,心事重重,惆悵滿懷。
無邊的思念,就這樣彌漫開來,昔日有多美好,今日就有多凄涼,全詞八句話,四十九個字,沒有一字說思念,思念卻無處不在。
參考資料:
《宋史 蘇軾傳》
《宋史 蘇轍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