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作為精神能量場,越發流行去繁就簡的設計,在感性與理性之間達到一種平衡,通過色彩與線條的調和,讓生活其中的人,感受一份生活的自在與寧靜。
今天分享的這套老房改造中,讓我們一起看看,這個獨居女性將如何實現自己的“精神家園”。
這是所位于上海110㎡的老房子,設計師以理性內斂的包豪斯主義風格為基礎,重構開放靈活的洄游式空間布局,讓硬朗鋒利的直線與純粹的平面形成正面“交鋒”,從而在不同區域內構建起豐富的幾何面體以及嚴謹的秩序,賦予空間體量明晰的美學效果。
改造前、后
同時,借由工業感的金屬材質與木質、小眾石材等自然材質的混搭,以及局部克制的色彩添加,“解放”極簡秩序主導下的“緊張感”,平衡中古懷舊與現代摩登,讓住宅展現出一種不受時間、風格限制,歷久彌新的豐富性。
重塑空間秩序,將功能布局合理化,是老房改造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這個110㎡的上海老宅原始戶型是傳統的三房結構,存在空間閉塞,采光不足,面積有效利用率低等老戶型通病。
針對這些布局缺陷,再考慮到屋主是獨居女性,設計師從她對空間功能的實際需求出發,對原始布局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改造。把所有空間全部打通,形成一個簡單的開放式洄游結構。打通臨近廚房的臥室,與廚房合而為一,擴充餐廚區的面積,大大提升了公共區域的采光和通風性。
隨著結構的打開,原本由客廳通往臥室的狹長走廊也隨之消失,進而消除了空間內無功能、無采光的“死角區”,讓所有區域都能擁有優渥的自然采光,改善空間利用率。
原始結構中存在兩個衛浴間,設計師將不常使用的主衛從臥室移出,僅保留盥洗臺功能。與相鄰的衛浴間各司其職,形成完全干濕分離的衛浴空間。
空間打通后,一面正對入戶的承重墻恰好處于整個洄游動線的中軸。這面墻看似多余的“不速之客”,反而巧妙地串聯起流暢的空間動線,并隨著功能區的轉換,塑造出不斷變化的空間場景畫面,實現一步一景。
不只是對于視覺和空間結構層次的劃分,它還取代了玄關,承擔起對于內部私人空間私密性的庇護。
此外,設計師還賦予這面墻體強大的雙面功能。
正對入戶的一側,通過在墻體中間嵌入金屬隔板,設計成一個展示型書架。纖薄的金屬板材,平衡了整面實墻厚重的體量感,讓空間畫面顯得更為輕盈利落,且弱化自身的存在感,以謙遜低調的姿態讓書架上陳列的書籍、藝術擺件成為主角。墻體背后是一組儲物衣柜,完善空間收納功能。
明快的直線是貫穿整個住宅空間的視覺符號,它在不同空間維度自由地對平面進行切割,構成立體且規整的幾何面體。
在開放式餐廚功能區內,設計師讓直線成為主導,在干凈素雅的純白基底之上,用線條和幾何體塊定義空間規則,塑造強大的視覺表現力。
與臥室合并后的廚房擁有寬敞的空間和充沛的自然采光。設計師沿著墻體設計了一個L型的廚房操作臺面,盥洗區和烹飪區分列兩端,兩種功能互不干擾。
櫥柜設計別具巧思,米白色柜板搭配少見的黑色包邊骨骼線,在黑與白的色彩碰撞中,線條與平面、體塊與體塊間的界限涇渭分明,描摹出立體鮮明的幾何結構。對比常見的木、棕色包邊,黑色線條更前衛摩登,用現代感的視覺元素適當中和廚房空間的中古氛圍。
直線型吊柜與L型櫥柜分別存在于高低不同平面,并且擁有不同的體量結構,體塊間的對比與呼應,制造富有層次和節律感的視覺沖擊力。
廚房雜物和電器嚴絲合縫地收納于櫥柜之中,妥善地隱藏了蕪雜的煙火氣。白色百葉窗允許自然光影對空間氛圍的隨意調節,有光的加入,也讓整體以白色為主的空間顯得更加明亮通透。
廚房區域一些精巧的設計細節同樣值得玩味。櫥柜采用中古設計感的金屬把手,質感精致考究,小巧的身形又不會破壞櫥柜板面的平整度。
墻面鋪貼手工長條磚,純白色基底自然地成為體塊間的過渡地帶,細細端詳,又會驚喜發現,幾何元素實則是被暗藏于細膩的墻面肌理之中。
用餐區聚集了一些有趣的“異類”,打破原本的空間規則。Fritz Hansen的超橢圓桌搭配擁有完美曲線的螞蟻椅,圓潤有機的線條與大面積分布于餐廚區域的方正幾何體塊形成對比,中和了直線條的冷冽硬朗氣質。
PH5吊燈呼應了餐椅的顏色,奔放明媚的紅色,小面積的出現,恰到好處地改變了單一的空間色彩結構,為空間增加幾許熱烈和暖意。
中島位于正對入戶的位置,且與客廳連通。所以設計師希望它可以具有美觀性,功能上又能兼顧客廳空間的需求。于是別出心裁地用白色USM柜代替傳統的定制島臺,模糊它的廚房屬性,增加儲物、辦公等功能,作為客廳的延伸。
USM柜本身在設計上就很強調體塊的組合疊加,而金屬柜體框架又與櫥柜黑色骨骼線制造微妙的差異。
整墻的多功能儲物柜,完美消化了屋主對于鞋履、日常雜物和廚房用具等多樣化的收納需求,功能強大。
餐廚空間嚴格遵循了包豪斯主義風格的嚴謹、簡約、以幾何造型為主的美學邏輯。同時,用意想不到的細節處理,追求規則之下的變化與創新。
不同于餐廚區邏輯嚴謹的“理性思維”,客廳更偏向于跳躍式的“感性思維”。
在硬裝上做減法,關注家具軟裝之間體塊與材質的大膽碰撞,以及由此帶來的具有差異感的多元化空間造型。
B&B的Camaleonda模塊式沙發憑借扎實的體量成為客廳的視覺焦點。
沙發正方形的座椅模塊與流線的圓形襯墊之間形成了一種奇妙的平衡。Camaleonda沙發的最大魅力源自它所提供的無限可能性,既可以呈現充滿解構美學的不規則雕塑感形態,也可以是簡約的直線造型。白色布藝款呼應空間主色調的同時,氣質更加柔軟溫和。
客廳其他家具軟裝則圍繞著沙發主體,在多元之中尋得相互平衡的切入點。
Artek 的 Screen 100 屏風波浪式的有機曲線搭配木質的肌理,自然靈動溫潤舒展。屏風前方來自 Louis Poulsen 的 Panthella 落地燈,圓潤的燈罩線條搭配輕盈的材質,柔和靈動。夜晚來臨,它所投射出的光影,將與后側的屏風形成親密互動。
Classicon 的 Adjustable Table 和 Hay 的 Slit Table 兩款邊幾,同樣是以圓形為原點的幾何感造型,在材質和色彩上形成強烈的反差。
兩個邊幾都用到了棱角分明的矩形體塊,立體鮮明的框架更襯托出石材硬朗的氣質。其中屬于稀有品種的七彩瑪瑙大理石,表面彩色紋理層次分明,跳躍的色塊如波浪般綿延起伏,紋理間夾雜著的裂痕是來自自然的饋贈,散發出割裂的殘缺美,好像是金繕技藝中那道被修復的疤痕,身負榮光。
跳脫風格的波斯西部中古地毯,用古老的圖騰紋樣為空間增添異域情調。大面積的紅色代替木地板,成為沙發區地面的色彩主導,在黑白色調為主的空間,制造充滿沖突感的視覺張力。
黑色USM柜與餐區島臺相呼應,選擇黑色款既是同餐區相區別,同時與沙發區的紅色達成經典的配色組合,紅色熱情張揚,黑色內斂深沉,形成絕妙的平衡。
客廳空間融合了不同形態的幾何體塊,以及豐富多元的材質組合,它們既相互對立,又相互包容,從而達到一種嶄新的平衡關系,賦予空間耐人尋味的深刻美感。
家具大多是經典的傳世之作,經得起時間考量,不受潮流左右,歷久彌新。
私密空間在設計上摒棄多余的裝飾性,關注于功能區最原始的使用需求。
主臥剝離了其他功能,回歸睡眠這一純粹的空間目的。延續公共區域奶白色墻面和木地板的輕盈基調,在此基礎上圍繞睡眠功能去陳列家具布局,將無功能性的裝飾品壓縮到最小限度。
窗簾和床品全部選擇白色,與空間主色相融合,減少色彩對視覺的干擾。黑色的床板將床墊置空,去掉床頭板等裝飾,真正做到了僅關注功能。
床頭的 Tolomeo 金屬壁燈小巧的燈頭搭配線型金屬燈臂,造型簡潔又不失設計感,金屬元素也是與公共區域相呼應。床頭茶幾采用了客廳同款的七彩瑪瑙大理石,切割成纖薄的板面,組合成小體量的幾何結構,既為空間注入自然肌理,又不會喧賓奪主。
寧靜至簡的空間氛圍,讓人可以專注于只屬于自己的療愈時光。
另一間多功能房結合了衣帽間、書房和辦公室等功能。深受功能主義喜愛的 Vitsoe 606 壁掛系統將多樣的收納功能融為一體,且搭載了桌板,從而完善了整體功能性。
多功能房承擔了住宅中的主要收納功能。開放式衣柜隱匿于白色簾幕之后,用簾子代替傳統門扉,減少了門板開合對于空間的占用,且柔軟輕盈的質感很好地平衡了對側壁掛系統生硬的工業感。
獨立的盥洗區在墻面大面積運用七彩瑪瑙大理石,自然悠遠的紋理在更加開闊的平面得以展開,洋洋灑灑盡顯靈動。
矩形的洗面臺將石材圖案進行切割,制造視覺層次和延展感。龍頭和鏡面框體均采用不銹鋼材質,細膩光滑的質感與石材天然肌理形成對比。
公共區域開放式書架的設計形式縮小體量后,被搬進衛浴間用于置物。嵌入式設計,保證了平面維度上的完整性。
墻面用手工長條磚搭配七彩瑪瑙大理石,低調內斂的肌理與壯闊絢爛的紋理共處于同一平面,賦予空間猶如藝術畫作般優雅高級之美。衛浴間在設計手法上相當克制,而所有的元素實則都是在與公共區域低調呼應。
項目信息:
設計工作室:NOTHING DESIGN
項目位置:中國 上海
項目類型:住宅空間
完成時間:2024年
面積:110㎡
材料:不銹鋼、七彩瑪瑙大理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