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瑄曾作為舍人常伴大將軍藍玉左右,后來繼承父職成為成都右衛(wèi)指揮同知,正式步入仕途。時至建文年間,他已升任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統(tǒng)率水軍,肩負南京江防之重任。
但是,陳瑄并未選擇頑強抵抗,而是決定率領水軍投降,使得朱棣能夠較為輕松地渡江。為了表彰他的這一舉動,朱棣隨后賜予他奉天翊衛(wèi)宣力武臣勛號,加封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并封他為平江伯。
圖片點擊可放大
明朝平江伯爵位世系圖
不過之所以陳瑄能夠留名于歷史,并非因為他曾率領部眾背離建文帝、轉投朱棣,而是源于他在漕運領域的卓越貢獻。憑借豐富的水軍統(tǒng)領經(jīng)驗,朱棣即位后,為確保南方經(jīng)濟能持續(xù)為北方邊防提供支持,特別任命陳瑄為總兵官,全面負責海運事務,通過海路向北平和遼東等地運送糧食。
在永樂十三年(1415年),隨著會通河實現(xiàn)全面通航,陳瑄負責的海上漕運暫停,漕運主要運輸方式由海運向內河航運轉變。
陳瑄作為漕運負責人,為保證內陸漕運的暢通,在淮安城附近實施了重要的水利工程,成功地將黃河、淮河、清河相互貫通,從而使得整個江南的漕運能夠直接連通到北方水系。這一舉措極大地提升了漕運的效率,同時也節(jié)約了大量的運輸成本。
對于陳瑄的貢獻,吏部尚書張瀚曾高度評價到:漕渠之功在江淮以南者,平江伯陳瑄為大。
至于平江伯陳瑄的家族傳承,從可見的記載看,是深耕在淮安城,以及職位上是深度影響著漕運。
以第四代平江伯陳銳為例,他擔任漕運總兵官長達十四年之久,在此期間,他建立了淮河口石閘以及濟寧分水南北兩閘,這些舉措為漕運的穩(wěn)定運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除此之外,平江伯世系在大明軍方擁有相當活躍且重要的地位。以二代平江伯陳佐為例,他不但曾任南京守備官,死后還贈予他黟[yī]國公的稱號。六代平江伯陳圭更是厲害,他曾執(zhí)掌后軍都督府,全面管理京營事務。而七代平江伯陳王謨更在萬歷年間鎮(zhèn)守淮安,總管漕運,并涉足前軍府的管理。
可以說,雖然陳瑄只是伯爵的爵位留給后世,但是陳家一直是大明軍方高層的活躍分子,一家族是享受著大明的頂級生存資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