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4年6月13日晚,第40期企業史讀書會在線上如期舉行,閱讀書目為羅伯特·F.埃貝爾(Robert F.Hébert)與阿爾伯特·N.林克(Albert N.Link)合著的《企業家精神理論史》(A History of Entrepreneurship)。
另第41期讀書會將于2024年7月10日(周三)晚上19:30召開,由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蘭日旭教授主持。據悉,本期讀書會將選讀3篇典型的采用歷史學范式研究企業史的論文,繼續探討歷史學方法論,敬請關注!
本次讀書會由南京大學新中國史研究院李玉教授主持,來自海內外高校的專家學者、碩博士生及企業界人士共80多人參與了本次讀書會。此外,本書的譯者熊越先生也應邀出席了本次會議。
在導讀環節,李玉老師簡要介紹了《企業家精神理論史》的研究視角與思路構建,并指出本書的作者羅伯特·F.埃貝爾與阿爾伯特·N.林克都是研究經濟思想史的專家,他們將企業家精神與理論相結合構成了一個全新的研究視角。李老師認為本書對“企業家概念的形成”“企業家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等問題進行了全面透徹地分析,對我們今天研究經濟史、經濟學、行政管理、企業管理等都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和意義。
《企業家精神理論史》
在主講環節,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廣西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徐家貴緊扣本書的十章內容,以時間為軸串講了西方從亞里士多德至今關于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的重要理論,囊括法國、英國、德國、美國、奧地利等國的思想學派。徐家貴認為本書凝結了以經濟思想史為主的龐大知識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提煉出了企業家精神理論,致力于解釋“企業家是誰?”以及“他們在做什么?”的問題。福建師范大學博士后、青海理工大學(籌)商學院副教授夏青則更多結合了自己的研究與思考,聚焦于“什么是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如何演變”和“如何研究企業家精神”三個問題,著重講述了中西方企業發展不同的歷史脈絡。此外,夏老師還以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茶產業為例,結合最近福建師范大學企業史團隊開啟的2024-2026年度福建茶企口述歷史項目(見本公眾號《2024-2026年度福建茶企口述歷史項目正式啟動》),對中國茶產業企業家精神的蓬勃發展與演變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福建師范大學企業史團隊2024-2026年度福建茶企口述歷史項目鳴謝牌
在自由討論環節,林立強老師認為在閱讀學術史方面的書籍時要抓住重點,比如歷史學背景的學者在閱讀本書時,可以嘗試著重關注書中經濟史的主線,這樣有助于把企業家精神與企業歷史研究結合起來。林老師還以自己在企業工作的經歷向大家講述了企業家的作用,認為企業發展固然會受到內、外部因素的影響,但最大的影響因素是企業家,因此企業史研究者要多做實地調研,要特別注重對企業家的研究。最后,林老師向譯者熊越老師提問:“entrepreneur”在何情境下翻譯為“企業家精神”,又在何情境下翻譯為“創業”?
本書的譯者熊越老師首先回答了林老師的問題。熊老師認為,“entrepreneur”來源于拉丁語詞根,意思是“去掌握、去抓住”。如果是成立一家小公司則將其翻譯為“創業”,除此之外一般會翻譯成“企業家精神”。隨后,熊老師對本書的寫作背景、翻譯背景及封面設計等內容做了細致的介紹,他認為本書的價值在于可以同時服務于大眾讀者和專業學者,不僅有助于大眾讀者理解企業家對企業的重大作用,同時也能為專業學者奠定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
日本弘前大學的林彥櫻老師也就“entrepreneur”的翻譯發表了看法,他指出在日文文獻中“entrepreneur”還有企業家和“起業家”兩種譯法。林老師認為研究企業家精神的作用在于,它把微觀經濟學中抽象成各種變量的“人”帶回到了一個完整的“人”,企業家在做決策時不單單會計算成本和收益,也靠經驗與直覺。同時,林老師還提出了“企業家如何定義”“創新如何定義”兩個問題,并認為這兩個問題是研究企業家的難點。隨后,北京理工大學的朱然老師表示企業家與現代化的發展密不可分,并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像螞蟻一樣埋頭干活的企業家;另一類是像蟈蟈一樣飛躍的企業家。
高超群老師與夏青老師就企業家精神發展階段的劃分依據進行了討論,夏老師對她與大阪大學的博士生導師Prof.Pierre-Yves Donzé合作發表在Business History上有關企業家精神的文章Surviving in a declining industry: a new entrepreneurial history of Nihonsakari since the 1970s(在衰落的行業中生存:1970年以來日本盛清酒的新創業史)(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0076791.2021.1991318)的寫作細節進行了說明。在研究方法上這篇文章采用了新的創業史方法,指出了企業家精神對于企業長存的重要意義,并認為在1970年以后推動日本清酒企業長存的核心特征是利益相關者之間持續的共同創造過程,這使企業的多樣化成為可能。
夏青副教授與其博士生導師合作發表在Business History上的文章
在總結環節,李玉老師認為企業、企業家、企業家精神是相互關聯的三個概念。他還從企業家與競爭、企業家與發展、企業家界定與企業家精神分析的歷史維度、企業家精神與中國近代企業史研究四個方面闡述了中西比較視野下的企業家理論與企業家精神演進。
蘭日旭老師提出本書的兩位作者按照自己的價值判斷梳理了企業家精神,主要介紹了從古至今企業家功能的變化,其高明之處在于并沒有對企業家精神做出定論。同時蘭老師還認為本書是從經濟學的角度去概括企業家的功能,若從管理學、歷史學等角度歸納,企業家精神可能會有其他不同的含義。
最后,李玉老師指出讀書一方面要理解作者的原意,另一方面要讀出心得體會來促進學術研究,并通過研究來豐富和發展相關的理論,最終擴大整個企業史的知識體系。
本次讀書會歷時兩個半小時,于22時圓滿結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