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東平、林侃異)
“百藝看館”在召喚社區的能量,
也讓人們重新意識到他們周圍的環境。
在紐約、巴黎、倫敦、羅馬、巴塞羅納等城市,戶外演出已成為當代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年一度的澳門藝術節,戶外演出品牌“百藝看館”持續擔任激活城市活動生態的角色,打造戶外演出標桿。這個每年都會一連三日在祐漢公園呈獻的綜合文藝演出, 匯聚國際與本地藝團精英,以多種類型的節目,帶給觀眾時空多變的表演,重新定義觀演模式,為社區重構一個沒有圍墻的舞臺生態,發揮了澳門多元文化共存的作用及“文化+”的聯動效應。
“后城市時代”的跨時空觀演
迭代超速的時代下,“百藝看館”取消了藝術與城市、演出與生活的邊界,藝術浸入澳門的角落,嵌入城市生活,營造出別樣的藝術氛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觀賞、傾聽與參與,重構后城市的跨時空觀演關系,展現了一系列前沿演出劇目,呈現出一套新生態的演出。這樣的方式給舞臺與空間的“共時”提供了新的啟示。
“百藝看館”在召喚社區的能量,也讓人們重新意識到他們的周圍的環境,城市由此抓住市民藝術活動的新方向。演出為人服務,理應進入平等主義的領域。讓觀眾成為演出的一部分,與劇中的角色和情節進行互動。演出不僅僅只在劇場進行,舞臺只是小天地,天地才是大舞臺。“百藝看館”把夜空當幕布,將城市作為舞臺,藝術由此融入街區肌理,進行動態的城市更新。它是一種社會藝術形式,市民身心投入,節目品牌得到強化。
第三十四屆澳門藝術節繼續在祐漢街市公園一連三晚為公眾帶來綜合文藝演出“百藝看館”,來自臺灣屏東、香港、內蒙古、印尼及本澳的多個藝團輪番上陣,包括玩轉傳統技藝,糅合雜技、舞獅及節奏口技(Beatbox)的香港鐵仕制作《冇龍冇獅》;以嘹亮歌聲唱響古老史詩《江格爾》的內蒙古江格爾少兒藝術團;展現歷史悠久的爪哇文化,帶來傳統舞蹈和音樂的印尼楫達布達雅藝術社;以及天籟美聲詠唱排灣族的古調歌謠的臺灣人聲樂團排灣貝拉,聯同澳門意舞空間、澳門葡人之家協會以及第三十一屆校際戲劇比賽的得獎者等帶來歌、舞、戲的作品演出,輸出各地方具有差異性和民族性的表演藝術,消解觀演距離,大人和小孩共賞同樂。“百藝看館”的系列節目,通過別具一格的沉浸式演藝,跳脫了舞臺束縛,豐富居民游客觀演體驗,在營造藝術氛圍的同時,不斷煥發城市公共空間新活力。
在演出過程中,演員走下舞臺,臺灣屏東的演員與的小朋友觀眾一起在臺下演出;高蹺的出現讓小朋友雀躍跳起來觸摸高點;演員在觀眾席穿越......臺灣原住?部落排灣族、蒙古族、澳門小朋友一起載歌,起舞,走向夜晚。來自香港、印尼、葡人等演出團體似乎構成了一部互動劇,在虛構每一個人,并等待下一刻的戲碼。通過時空嵌套的方式,演員們將觀眾從現實世界帶入戲劇的虛擬世界,并在虛擬世界中反射現實世界。物理空間的拉近讓演員與觀眾一起出演,演出不限于劇場、不囿于圍墻,拉近藝術與每個人的距離,是“百藝看館”的初衷。“百藝看館”是城市動態的互動、傳遞、塑造、重構的過程,劇目的情感維度和公園城市主義拉伸了澳門城市的延長線,觀眾在觀看表演的過程中實現了“即時”的共情。
市民透過參與節目的過程,不僅建構了社區的公共性,也營造新的公共空間;這不僅僅是參與式藝術與藝術生活的共建現場,也是“人人都是藝術家”理念的集中表現,可以讓更多的市民零距離接觸沉浸式藝術互動。每個社區都不同,祐漢公園在藝術社區的建設中沒有可復制性。社區的市民是“百藝看館”演出的核心主體組成部分,藝術社區的構建不僅提升了社區居民的精神生活品位,同時也喚起其與藝術最原始的親昵性。社區強調市民的藝術參與,不同于由演員們獨立完成劇目,這種跳出鏡框式舞臺,以多種參與互動構成了整體的演出。
第三十四屆澳門藝術節劇目《百藝看館》
激活城市時態,重構社區舞臺生態
澳門城市生活空間的異質性變得越來越重要。在公共語境下生產出來的藝術必定更新了藝術的功能,顯著地踐行藝術為市民服務的理念,“百藝看館”開啟了演出的社會轉向,節目實踐已經跳出對參與式藝術的預設,藝術介入社區以對話、現場、事件為主要藝術參與,注重更新藝術行動的規模和持續性,,以演出藝術為觸媒,深度融入日常生活重建與密集城市空間重構,使生活空間延續生命力和吸引力。
“百藝看館”的演出走到公園絕非為“戶外”而戶外,其舞臺背后凝聚主創團隊多方面的通力合作,戶外環境的不確定性、演出現場的未知性、公共秩序維護等問題都給演藝項目的完成帶來更大的創作空間,形成流動性的物理空間。作為密集城市的澳門,當公共的自然場域被上升到舞美共同體的層面,集聚擴散的輻射范圍就會翻倍。觀眾在城市空間可以不感受演唱會式的演出,但一定要用身體介入“百藝看館”演出本身的聲、光、電、音、舞等多重元素,使它在街區實景的呈現比劇場更具彌漫性,演出鏈接街區環境的各個層面,觀看的視角也得到了升維。
祐漢街市于1994年建成并啟用,位于北區密集民生區,周邊集街市、停車場、社區活動中心等于一體。“百藝看館”在街市尺度上形成具體的氛圍表演空間,澳門城市特有的尺度上形成了張力十足的演出氛圍。氛圍是多尺度的,舞臺小到一個演出舞臺,大到整個城市。澳門可看作一個大舞臺,即全城舞臺,舞臺處處,氛圍既是可真實感知的實體,又是充滿想象的城市對象。對澳門“百藝看館”演出城市特質的議題,澳門作為國際大都市和亞太區文化之都,富有煙火氣、城市自由和包容度。一個觀眾要感知澳門的城市氛圍,必須要和演員一起沉浸式融入體驗。
第三十四屆澳門藝術節劇目《百藝看館》
“百藝看館”,作為一個澳門樣本
當今的澳門,新式藝術最顯著的發展趨勢之一是當代社會參與式藝術的興盛,助力城市的氛圍營造,持續激發居民的藝術好奇心以及創作欲,產生意想不到的效能。通過將人際交往及其社會文化語境融入“百藝看館”的框架,節目的澳門樣本得到了強化。這個凸顯現場感的節目形式正在喚醒公眾意識,培育新主體,通過激活想象力與集體行動來憧憬更為理想的社會。
在未來的發展中,“百藝看館”預示著“藝術社區”探索創新的方式和模式。“藝術社區”的建設是一個綜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持續關注。通過“藝術進社區”到“藝術社區”的實踐,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藝術社區”的內涵和作用,為“藝術社區”的發展提供指導和借鑒。在未來,在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的支持下,城市能有更多的“藝術社區”出現,這將成為推動社會文化進步和實現社會正義的重要力量。正是這些未設預期目標的文化沖撞,才讓藝術家堅持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去創造一種獨特的社區合作氛圍。
在城市公共空間管理上,未來的城市公園設計更加滿足不同地區人們的需求,培育更多元的文化社會。在基于生態系統服務的方法框架內,統一城市生態系統藝文服務分類,提高城市人與自然相關性的評估,是未來的重要方向。“百藝看館”貢獻城市更新的策略和表演、情境、空間等內容,塑造了城市公共空間的多功能屬性和氣氛品質。從這個項目中,我們可以看到澳門戶外演出遠大的發展方向。為持續打造澳門作為“演藝之都”,促進社會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配合澳門“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特區政府選址路凼一片面積達94000平方米的國有土地臨時用作澳門戶外表演區域,這進一步呼應了澳門作為一個大舞臺的理念。
與其他室內演出一樣,在“百藝看館”表演氛圍中,現場設置了觀眾參與式觀察和有獎問卷調查。主要調查話題包括對節目的滿意度、需提升的空間、對節目的理解、目的和場所、具體表演過程等,這也是市民的節目之一。節目形式多樣的演出和事件“激活”了街區空間,澳門藝術節參與了城市的共治、共享、共建,為街區生活打通了與外界溝通的渠道。以活動更新城市,“百藝看館”是一個鮮活案例,不斷地為參與式藝術及其全球共同體的文化策略貢獻了“澳門樣本”。
澳門藝術節激活城市時態,“百藝看館”重構社區舞臺生態,這個藝術節品牌節目正從“藝術進社區”指向“藝術社區”。(林江泉對本文有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