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水平和習慣都發生了劇變…
很多傳統習俗,職業都在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消失在歷史的洪流里,好在我們有照片這種可以凝固時間的魔法,讓我們可以穿越時空,一睹百年前的人們究竟過著怎樣一種生活…比如說下面這些讓人思緒穿越的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加油站,照片拍攝于1945年的云南和滇緬交界處,運輸車隊正在加油站加油。
由于當時還是戰時,這個加油站是露天的,非常簡陋,加完油之后就要繼續開往云南境內。
1910年代,天津長蘆鹽場“八帆立式風車”,這種用于抽水的風車,通過調整風帆的角度, 控制風帆的“受風面”,以保證需要的轉速。
八帆的設計增加了風車捕獲風力的面積,理論上可以提高效率,尤其是在海邊這種風向多變的環境中,可以用抽水、排澇、碾磨谷物等等。
草繩吊帶褲,這不是和現在的吊帶裙一個款嗎。潮流這東西,真是捉摸不透,但是在以前可不是為了“性感”,而是為了不讓褲子掉下來…
以前的生活艱苦,褲子不夠穿,橡皮筋也沒有,只能把褲子掛在脖子上了
花船,其實就是水上妓院。花船在南方的興起,也是當時南方水域遼闊、水運經濟發達,富商奇多,人們經濟水平提升了,自然就會有閑錢縱情聲馬了。
清末廣州的一艘花船,這雕花和樣式,可謂是相當精致了,《紅樓夢》里的史湘云,最后大概就是待在這種地方了…
1902年,英國愛德華七世加冕國王,山東威海當地的官員來到英國駐威海的殖民地機構跪拜祝賀,并且獻上“萬國咸喜”的祝賀橫幅。
英國殖民威海的事情可以追溯到1898年,當時英國強行租占威海并且駐扎軍隊,修筑軍事設施,殖民區面積超過738平方公里。
1900年,保定,三個戴著腳鐐的囚犯,腳上有堅硬的木枷鎖,還有鐵鏈鎖了一道,看起來非常沉重。
他們的手上沒有帶鐐銬,之所這么操作,是為了讓他們仍然可以自由地用雙手干活。
晚晴葬禮上的紙人,每個紙人的面容都不一樣,上面還寫著名字,奴仆身穿長袍外套馬褂,丫鬟們則身穿襟衣,而且纏著小腳,看來死者非富即貴啊…
當時北京扎紙匠人的手藝非常高超。過去人很注重兩件大事,一件是家人出嫁的喜事,第二件就是家中的喪事。對此,不惜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這是用紙扎出來的馬車,不僅有駕車的,而且還得有個牽馬的…乍一看,真的可以以假亂真啊!
八抬大轎,侍女丫鬟,馬隊兵丁…燒掉即可跟隨死者去另外一個世界,坐擁榮華富貴——一種中國鄉土式魔幻。
下面這個就更離譜了,居然還有“福特汽車”…后輩們想得真周到,不但給配了車,而且連司機也配上了,有錢人誰自己開車啊…
當時的工匠還真是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潮流,不斷進行產業升級啊…其實現在也一樣,葬禮清明上,也會見到各種別墅、豪車,甚至還有蘋果手機…
1917年,四川成都,編草鞋的老人,漢昭烈帝劉備,在桃園三結義之前,也是干這活的…
別看它是制成的,其實很透氣又輕便,非常適合在炎熱的夏季或是行走于山間田野時穿著,而且未必有你想象中那么扎腳。
老北京采冰人正在工作,在那個年代沒有冰箱,人們夏季消暑用的冰塊都是在隆冬時節采集。
采冰看似簡單,其實也有挺多道工序,首先要在結冰之前“涮河”,去掉水草雜物,建臨時壩蓄水,待冬至后冰凍瓷實才能采冰,租河要花錢,買水要花錢,閘官閘兵也要額外得些小費。
以前生活條件不好,很多東西損壞了不舍得扔,修修補補也能用,甚至陶缸也能補看看這照片右側的陶缸,但是居然還能像衣服一樣補起來!
這就是我們的傳統手藝。其實陶瓷破損了是可以補起來的,甚至碎了都可以修復!
清末的郵政“快遞小哥”,1896年3月20日,清朝光緒皇帝批準開辦大清郵政官局,不過那個時候應該叫郵差,沒有現代化交通工具的條件下,大多數只能靠“11號”,也就是步行…
當時郵遞員非常辛苦,負責在城市和鄉村之間運送信件、包裹等物,常年在外奔波,全靠扁擔和雙腳。雖然很辛苦,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還是國企員工…
云南,兩個納西族男子身穿革囊,背后放著一個皮筏,準備渡過長江。革囊又被稱為“浮囊”,由單個牛羊皮制成,頭部、四肢及尾部的孔洞扎緊,囊中吹氣,膨脹如氣墊,捆縛腰間,身體多赤裸,環抱或騎跨牛羊皮囊渡水。
史書記載,1253年忽必烈率十萬大軍進攻大理,今寧蒗縣境內用革囊橫渡天塹金沙江,也被稱為“元跨革囊”。
四川阿壩州,一個中國老百姓用圓形皮船渡河,這種皮船內以木棒或粗柳條作骨架,用整張的牛皮或馬皮蒙在上面,包裹船體,縫制而成。
皮船下水后,在激流中上下起伏,不懼礁石碰撞,輕巧靈活,河道深淺皆可劃行,是橫渡江河的絕佳工具。
為啥老照片里的山都是光禿禿的?因為都被砍來燒了,據文獻顯示,中國古代老百姓,平均每人一年需要燒掉四五百斤的柴火,除了柴火,還有牛糞,可經燒了…
以前的農村主要的能源來源就是柴火,無論是取暖、煮飯、燒水,甚至是照明都離不開它,照片中的農民用牛車拉了滿滿的柴火,但是這些柴火用不了多久。
柴米油鹽,柴排在第一位!所以砍柴就是成為以前農村的一個重要的生活日常,以前農村爭柴山經常械斗,城里人理解不了柴的重要性!
1900年代的老照片里面不論華北還是江浙地區野外大多光禿禿的,不僅是樹木,連落葉枯枝枯草都會搜刮一空,1917年,浙江農村,兩個年紀約莫六七歲的孩童,合力抬著捆撿來的枯枝當柴火。
自古以來,我們利用風力干了很多事情,風力提水、灌溉、磨面、舂米,后來用風力驅動大型的船只在海上航行。
照片中這種用風力幫助驅動獨輪車的不多見,挺巧妙的辦法,可謂是最早的“混動”了…這種獨輪車,又被稱為“加帆車”,適合在開闊地區使用,照片拍攝于1905年的華北。
1926年,一名年長的苦行者腰間有一個特別大的木魚,一邊在廟堂上邊敲邊念誦佛號,一手拿著行善功德簿,募化街巷上來往的行人。
最吸引人眼球的那根穿透面頰的金屬物體:鎖口劍,為了表示虔誠,會進行一種極端的自殘形式——使用長約六寸的青銅短劍橫穿自己的面頰,以此“鎖”住嘴巴,象征著信徒在朝圣過程中的禁語、禁食與苦行。
1900年,北京城里的一位苦行僧,乍一看以為是丐幫幫主,畫風神似武狀元“蘇乞兒”…
他脖子和腳踝上有粗重的枷鎖,連接著一根沉重的鐵棍。雖然衣衫襤褸,但目光堅定,腋下夾著的缽提示了他頭陀苦修者的身份。生為人都有枷鎖,為自己的信仰茹苦者,實值得尊敬。
最硬核的下酒菜:一個口含鐵釘的人,看神態像是喝醉了…老輩人說過。一根鐵釘,舔一下,喝一口,這就是一道標準的下酒菜,可能是四氧化三鐵和酒精里的乙醇起了化學反應…
也有人稱,“老鐵”這個詞,可能就是這道“下酒菜”而來的…
1917年四川灌縣(今都江堰)的背二哥,又被稱為背老二,對從事體力勞動,特別是背貨行業工作者的一種俗稱,多見于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區。
照片中的這位背夫頭頂著一根加工過的方木,看起來應該是造房子的木梁,背后撐著一個三角形撐子,起到穩定作用,能夠穩穩地在山路行進,實在讓人驚嘆又不禁捏一把汗…
3000多年前,古蜀道上就有專職的挑夫了,因為蜀道難,挑夫專門肩挑肩背貨物長途販運來謀生。在大山里,野獸多、土匪多,懸崖峭壁多,挑夫往往要成群結隊互相照應。
1917年,這位背著整套家具的挑夫,滿負荷的馱運,全程都是靠兩條腿走,沒有點“實力”干不了這活!
農民種地必須要先犁地,疏松的土地有利于作物生長,莊稼才能豐收。犁地是繁重的勞動,一般都是用牛才能拉得動,有些比較硬的土地需要兩頭牛協力才能完成。
家里有牲口的可以用牲口替代沉重的勞苦,連牲口這樣的財產都沒有的只能人去拉。照片中這樣用三個人代替牲口犁田的,一家老小一天下來得累成狗。
然而,你敢相信嗎?其實在二三十年前,不少中國農民還過著人力耕地的生活,現在的年輕人總說自己過著牛馬一般的生活,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在那個年代,一般人家都沒牛,有牛的人家都是小康之家,要用人家的牛是要給錢租用的,那個年代買牛的代價和現在買車差不多吧!
其實,中國人吃飽飯,不過30多年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