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影星李連杰拍過不少精武英雄,霍元甲是其中之一。劇中的霍元甲大敗西洋大力士,開辦精武會館,力挫日本武士,但最后卻慘遭日本人毒殺。
那么,真實的霍元甲果真如此嗎?其實,現實中的霍元甲并沒有大戰俄國大力士,但因此聲名大振卻是事實。
霍元甲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歷史真實,在他死后,他的后代怎樣了?由他創立的精武體操會又去向何方?本文就此以作說明。
01 偷師自家,自成一派
霍元甲出生于一個鏢師家族,也是習武世家。父親霍恩第有兄弟三人,霍氏一族有十個兒子,時人稱“霍家十兄弟”。
按年齡排列,霍元甲排行第四,但由于幼年體質不具備習武潛質,父親為他安排的出路并不是武師,而是希望他從文,好好讀書,將來考個官做,再不行,家里還經營藥材生意,將來學些經營之道,繼承家業也是可以的。
但生在習武世家的霍元甲,從小感受著傳統武術的魅力,天天看著兄弟們在練武,心癢手更癢,于是平日便偷看父親如何教學,過后私下偷偷練習。
霍家主打迷蹤拳,又稱秘宗拳,據說此拳法始創于梁山好漢燕青,因此又名燕青拳。傳統武術講究師傳,特別是其中的一些“特殊技藝”,沒有師承很難學到家。
但霍元甲是個例外,他通過在家里“偷師”,自己練習,不僅功夫進步很大,而且在迷蹤拳的基礎上,融合了其他門派的精髓,逐漸形成自有風格。
然而對于霍元甲的武術實力,父親后來雖知道他偷學,也沒強阻,平日仍舊叮囑他好好讀書,因此并不知道他的武術水平。
直到1890年,24歲的霍元甲遇到了他的第一個挑戰者。當時有一位武師前來交流切磋,霍恩第派出了功夫較好的霍元卿,結果竟不是對方的對手。
霍恩第見狀,正準備自己上場,孰料霍元甲已搶先一步站了出來,僅三招就擊敗了對手。
霍恩第不禁由怒轉喜,看到兒子步步為營、拳拳生風,已是完全掌握了霍家迷蹤拳的精髓。他又不禁為兒子驚人的毅力和超凡的悟性所感動。
從此之后,霍恩第終于全力支持霍元甲習武,并潛心傳授,由此開創一代武林新風。
盡管霍元甲有著上乘的功夫,但在30歲之前,他一直是默默無聞的,日復一日地砍柴、賣柴,沒有名氣,更沒有遠大的志向。
直到后來他去了天津,遇到了一位改變他命運的人。
02 天津衛牛刀小試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此時的他已娶妻生子,日子過得并不富裕。臨近春節時分,霍元甲準備挑柴到天津衛賣,換幾個錢過年。
一般人只能挑一百五六十斤的柴,而霍元甲則可以挑三四百斤,可見他的力氣之大。到了天津衛西門外的西頭彎子,還沒開張,便遇到了以收取“地皮錢”、“過肩錢”為生的小混混。
霍元甲怎可忍受這種窩囊氣,不得已將小混混摔了個四腳朝天。結果不久之后,一下來了幾十個小混混,手拿刀槍找他復仇。
霍元甲身高不足一米七,單打獨斗像泰森一般的人物,可能所占優勢有限。但迷蹤拳最大的特點在于快和狠,快正好與他的身形相匹配,再加上他對迷蹤拳的改進,特別是以搏斗方向的特點,使得這一拳法更加適合一對多的打斗。
所以,那些地痞小混混自然被霍元甲打得四散逃竄,這一幕也被腳行老板馮掌柜看在眼里。
他買下了霍元甲的全部柴火,并請霍元甲來天津,接手腳行,維持這塊地盤。轉年霍元甲便來到了天津衛,從事起了腳行生意。
馮掌柜對霍元甲也極為信任,把所有事務都交與他打理。霍元甲在接手腳行后,陸續取消了許多勒索老百姓的款項,因此深得老百姓的歡迎。
但腳行的實質就是代理官府管理市場或碼頭的霸主,霍元甲不愿欺行霸市,因此得罪了官府,之后也就退出了腳行。
但在天津衛期間,他結識了一位對他人生產生深遠影響的人,此人就是農勁蓀。
農勁蓀,名竹,字勁蓀,滿族人,原籍河北,也是一名武術愛好者。他家境較好,父親在湖北做官,他也在湖北長大,還曾留學日本,歸國后追隨孫中山先生,在天津衛開有藥棧,以做藥材生意為掩護結交革命志士,在津京一帶長期活動。
霍元甲在退出腳行后,便受農勁蓀的邀請到了懷慶藥棧,更為重要的是,從此,他在思想上也深受農勁蓀的影響,將愛國革命的種子注入了心中。
1900年初春,押解皇糧的保鏢李剛欺壓小商販,被霍元甲撞到,兩人因此發生沖突,之后霍元甲被抓,后經大學士徐桐搭救才脫險。
此事被大刀王五聽說了,他敬佩這樣的義士,因此與霍元甲交好,兩人遂結為好友。但不久之后,大刀王五便被清軍殺害,這件事對霍元甲觸動很大。
大刀王五,原名王正誼,字子斌,河北滄州人,是北京源順鏢局的掌柜,因擅長耍一口大刀,因此有“大刀王五”之稱。
他與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是好友,本人也十分支持康有為組織的戊戌變法,在變法失敗后,他曾設法劫獄營救譚嗣同,未成。
在譚嗣同被殺后,他又冒險為他收尸,將譚的尸骨送回湖南瀏陽安葬。此后為了給譚嗣同報仇,更是數次組織刺殺慈禧的寵臣榮祿,雖然失敗,但其心日月可鑒。
同年,大刀王五因抗擊八國聯軍,不幸被清軍捕殺,人頭被掛在城墻上示眾。
霍元甲為了給大刀王五收尸,聯同《老殘游記》的作者劉鶚,設法偷尸,將其正式安葬。
從此,霍元甲十分痛恨八國聯軍,痛恨清政府的懦弱,愛國熱情徹底被點燃了,他要以武報國,于是,在農勁蓀的支持下,于天津開辦了武堂,廣收弟子,并招攬有志之士加盟,共舉報國大事,不久便有一個對手出現了。
天當戲院來了一個俄國大力士,此人徒手能卷起鐵板,還能扯斷粗壯的鐵鏈,而且他還口出狂言:打遍中國無敵手,要讓“東亞病夫”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功夫。
霍元甲見此人如此囂張,心中怒火中燒,當即邀請懷慶會館主任農勁蓀和徒弟劉振聲前往戲院要求與俄國大力士比武。
俄國大力士一聽是霍元甲,馬上就慫了,他說自己只是虛張聲勢,根本沒有什么真本領,他的所謂功夫也只是用于表演的把戲。
對此,霍元甲提出條件,要求他登報道歉,公開承認侮辱中國的錯誤言行,當眾賠罪。大力士雖然表面答應,結果轉頭就逃離了天津。
霍元甲雖然沒與俄國大力士比武,但經此一事,霍元甲聲名大振,為國爭光的威名遠播,而此后他更大的影響力則是源于上海。
03 名振上海灘
1842年《南京條約》的簽訂,廣州、福州、廈門、寧波和上海都列為通商口岸,上海逐漸成為西方列強進入中國的重要基地。
1909年,上海羅影戲院又來了一位英國大力士,名叫奧皮音。他在上海的最后一場表演中提出,愿與華人來一場比拼,同樣他的言語中帶著輕蔑的口吻。
之后一批愛國人士農勁蓀、陳鐵生等人,“欲聘請技擊名家,登臺與賽,以顯黃魂”,霍元甲自然也在邀請之列。
1903年3月,霍元甲和他的徒弟劉振聲一起趕到上海,與洋人商談比武事宜,結果英國大力士卻處處加以限制。
他說他初來中國,不懂國人比賽的方法,所以要以西洋拳術規則為準,手戴皮套,只準攻擊腰圍上部,不許用腳。
而霍元甲則堅持以中國擂臺打斗方式為準,手足并用,無所限制,如有死傷,各安天命。
見霍元甲不讓步,洋人又提出要以萬金作押金,以此讓霍元甲知難而退。但在上海友人的支持下,霍元甲很快就籌到了這筆錢。
一時間兩人之間的“你來我往”的談判不時見諸報端,國人對此議論紛紛。霍元甲也在報上刊登了廣告:世譏我國為病夫國,我即病夫國中一病夫,愿與天下健者一試。他還聲言專收外國大力士。
雖然最后兩人議定,用摔跤方式,以身跌于地分勝負,但最終與俄國大力士一樣,這位英國大力士也沒敢出場,也選擇了逃跑的方式。
張園比武場的擂臺已搭好,為了不掃大家的興,霍元甲與徒弟劉振聲便與臺下觀眾切磋技藝,所有自愿上臺切磋者均敗于霍、劉師徒手下,就這樣,霍元甲的名氣一夜之間震徹上海灘。
霍元甲有生之年,唯一一次公開比武是與日本人的比試。日本素以柔道著稱,在聽說霍元甲嚇跑俄、英兩國大力士后,對此很不服氣,一心要與霍元甲比試一番。
1910年9月,日本柔道會組織了一場“以不損傷為原則”的比拼。比賽初時,日本接連派出五位柔道高手,均被霍元甲的徒弟劉振聲擊敗。
日領隊不服氣,于是親自上場與霍元甲比試,比拼過程中他還想耍手段,不料被霍元甲識破,最后被霍元甲打得骨斷筋折,只好認輸。
此后,上海的習武熱潮高漲,“滬人多知元甲之武技功能,若不為之流傳,殊為可惜”。在好友農勁蓀的幫助下,霍元甲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精武體操會”。
他不僅對外傳授迷蹤拳,還廣發英雄帖,邀請全國武術行家到體操會執教,這一對于習慣于自成一派的江湖派系來說,無疑是一次突破性的壯舉。
孫中山先生在得知此事后,不僅稱贊他,而且還為體操會親筆寫下“尚武精神”的牌匾。
然而就在他的愛國事業初有成效時,霍元甲卻突然病逝了。
1910年9月14日,霍元甲病逝,享年42歲。次年,劉振聲扶柩歸里,遷葬于他的故鄉小南河(今天津市西青區精武鎮)。
04 迷離的死亡之說
對于霍元甲的死,一直存有爭議。
有人說他身體本就不好,再加上為了體操會日夜操勞,新傷舊患 ,最后油盡燈枯,也是有的。
然而另外一種說法則將他的死歸于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
自打日本柔道隊輸給霍元甲之后,一向以武士精神自居的日本人并不服氣,為了擊敗霍元甲,奇招百出,甚至不惜私下用毒。
他們經過考查發現,霍元甲身體不好,而且需要長期服藥,于是就將一種慢性毒藥加入他的日常藥方中。
一個月后,霍元甲便病情惡化,終不治而亡。
至于日本人是如何投毒的,又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說買通了霍元甲的某個弟子,由該弟子將毒藥偷偷摻入日常藥中;
另一種說法則是,說日本人向霍元甲推薦了一位日本醫生,這名醫生在開藥時就將毒藥加入了到藥方中。
但是當時鑒于各種條件限制,雖然懷疑霍元甲死得不尋常,但終因沒有證據,此事只能不了了之。
事情一直到了20世紀80年代,霍氏后人為他他整修陵園,在遷墳時發現他的骸骨有黑色斑紋,之后經檢驗,發現他生前的確中毒,由此霍元甲被毒殺的事實才被坐實。
在傳說中,說霍元甲有個弟子叫陳真,此人還被李小龍搬上了大熒幕,但現實中,霍元甲并沒有一個叫陳真的徒弟,他的大徒弟就是我們上述提到了劉振聲。
霍元甲死后,劉振聲與霍氏后人更是將精武體操會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05 霍氏后代的力量
在影視劇中,霍元甲身邊總有一位紅顏知己相伴,但在現實中,他早就娶妻生子了。妻子王氏是鄰村人,身材高挑、小腳,眉清目秀,算得上是小家碧玉。
他們之間沒有什么一見鐘情,也不是青梅竹馬,王氏與封建傳統中的女性一樣,對丈夫言聽計從,一人包攬了家里所有事情,與霍元甲過著樸素的生活。
在霍元甲去世后,盡管有精武體操會創辦人的名頭,但在經濟上并沒有得到改善,妻子王氏一人要撫養四個孩子,但即便如此艱難,她也沒有選擇再嫁。
他們共育有四個子女,長子霍東章成年后成了母親的幫手,幫助母親料理家里的大小事務。
兩個女兒霍冰茹和霍東琴,成年后嫁人,沿著母親的足跡走下去。然可惜的是,霍冰茹的婚姻并不幸福,19歲嫁了人,兩年后丈夫去國外當華工,一去不返。只留下霍冰茹一人帶著一個兒子,后來兒子也死了,她也因此哭瞎了雙眼。
妻子王氏于1960年壽終正寢,享年91歲。她這一生,和霍元甲在一起的日子不過二十余年,卻用了五十年的時間去守護家庭。
他們之間的感情平淡,但卻展現了真正不離不棄的偉大,王氏是一位了不起的傳統女性,值得敬重。
我們重點說一下霍元甲的次子:霍東閣,他繼承了父親的遺志,接手精武體操會,繼續完成霍元甲沒有完成的心愿。
精武體操會,在霍元甲去世后,更名為精武體育會,這一改革也是順應時勢而為。
1910年,南洋公學(上海交大的前身),其校長唐文治主抓體育,曾邀請中國精武體操學校的劉振聲、張富有、趙連和三人來教授北方拳種。
1912年9月,精武體操學校的會長已是商界名人袁恒,在他的主持下,精武體操學校成功舉辦了首屆精武運動會,一時震動上海,也借此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之后精武體操會,于1916年4月6日正式更名為上海精武體育會。主要原因在于,體育在晚清上海的歷史風云中,承擔起了維持地方治安,參與上海自治,甚至直接參與革命的重任。
從這一意義上來看,體育實則等同于軍事,而所謂的體育組織則相當于地方武裝力量。
后來隨著人們對體育認識的進一步深化,體操與體育的關系逐漸清晰,擯棄了之前將體育視為軍事領域的力量,之后將體操易名為體育紛紛而出。
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精武體操會也進行了改革更名為精武體育會,主要意義在于運用武術以為國民體育,具體有兩層含義:
其一,寓拳術于體育
其二,稱搏擊術于養生,武術前途方能偉大。
更名為精武體育會后,相應規范制度也建立了起來,有了自身的文化,用體育詮釋武術,從此武術也找到了新的安身立命之地。
在精武體育會發展的道路上,霍元甲的子孫及弟子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除了大徒弟劉振聲的操勞,霍元甲的弟弟霍元卿出任上海精武體育會的教練,霍東閣也曾與叔叔一起執教于體育會,期間還曾受海軍司令溫樹德的邀請任海軍技擊教練。
1923年,霍東閣受中央精武會的派遣,又到了印尼發展精武體育會,之后在東南亞各地設立分會,推動了精武體育在世界的影響力。
同時,國內的精武體育會也在南方城市取得了蓬勃發展,但在天津設立分會的夙愿卻一再耽擱。
直到1990年6月30日,精武體育會終于在霍元甲的故鄉成立,由此,霍家人的夢,天津人的夢,終于圓了。
霍元甲雖然英年早逝,但他的尚武精神一直活在精武體育會, 被人們傳頌著,將武術文化帶向世界各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