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創作人:林中的鯨
世界是相通的,軍事原理也是相通的。
這篇文章,主要目的不是分析俄國,而是從中映照我們自己的隱患。
一、主導原因到底是啥?
俄烏沖突已持續兩年半,無論時間跨度還是雙方舉國性投入,都可以列入世界軍事史上的中等規模戰爭,遠遠超出俄羅斯最初預料的局部戰爭。
論其影響力,已不亞于上世紀的歷次中東戰爭,或是本世紀初的伊拉克戰爭。
表面上看,美國和歐盟背后提供支持是主要原因。
誠然,美國給貸款,歐盟給軍火,天上還有星鏈實時盯著俄軍偵察,能精準定位到第一輛裝甲車的行進路徑,俄軍這仗確實不好打。
但顯然這不是主導因素。
試想,如果俄軍和烏軍有當年美軍和薩達姆那么大的實力差距,或者是英軍和阿根廷軍那么大的差距,俄軍很可能會復制克里米亞半島的勝利,一個星期之內控制基輔,美國和歐盟根本來不及反應。
事物發展的主要原因是內因,而非外因。
這條哲學鐵律,目前還死死地統治著當下的戰爭,還沒有出現足以推翻它的致命高技術。
鑒于現在各種主流媒體都沒有報道過權威分析,沒有官媒或某個國家定論,筆者也不打算自作聰明強行給俄軍下個定論,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爭論。
只是帶有傾向性地列舉一些事實,幫助大家透過迷霧看清本質。
早在2001年左右,美國芝加哥大學著名學者、國際關系專家米爾斯海默,曾在其經典著作《大國政治的悲劇》一書出拋出一個令時人很不屑的觀點:地面力量的首要性。
通俗點說就是,現代戰爭,陸軍第一。
空軍的轟炸有重要恐嚇意義,也可以把小國炸的很害怕,但光靠空軍征服不了一個國家。
海軍的作用可能比空軍強一些,可以對敵國進行海上封鎖,但如果要說征服敵國,封鎖一萬年也餓不死一個國家,尤其是規模中等以上的國家。
核武器的戰略作用大一些,但很顯然,誰敢用?
說到底,要取得戰爭徹底勝利,非陸軍不可。
基于這個理論,米爾斯海默得出一個結論:
俄羅斯的威脅已不那么可怕了,盡管它仍有數千枚核彈頭,但因為俄羅斯陸軍很弱小,根本不可能再發動一次很大的地面進攻。
這番預言并沒有特別現實的針對性,米爾海默斯絕對不知道20多年后俄烏會爆發戰爭。
但無疑,他的預言切中了俄軍的要害:陸軍戰斗力比較弱。
我們簡要看看俄軍的現狀。
二、俄羅斯人丟了他們最寶貴的東西
蘇軍自1945年二戰結束之時,就一直是北約各國的夢魘。
北約各國尤其是中西歐國家最怕的,其實還是蘇軍的常規武裝力量,而非核武器。蘇軍百萬鋼鐵洪流,一旦奔突在中歐大平原上,那是當年元首的閃擊坦克集群都無法比擬的戰場狂魔,無人能敵。
但1991年蘇聯解體后,俄羅斯開展了一系列令人目眩的改革。
1991年俄軍約282萬人,到2008年實行新面貌改革前夕,俄軍只剩113萬人。到2017年,俄軍減至100萬人。
100萬是一個有重要象征意義的數字,直接反映了俄國人對當年軍備競賽拖垮經濟的痛悔之情。一直都說蘇聯被軍備競賽搞垮,好了,現在軍隊員額減少到國家法律規定的總人口的1%以內了,經濟終于沒有壓力了。
但戰斗力也降低了。所以有人把葉利欽時代的軍改稱為“雪崩式的裁軍”。
2008年開始的新面貌改革,同樣毀譽參半。
總的原則可以概括為十二個字:減少員額、理順結構、精干高效。
減少員額:進一步瘦身,在113萬基礎上再裁13萬。陸軍從之前的32萬減到27萬。海軍14.8萬,空天軍43萬,戰略導彈兵12萬,空降兵4.5萬。俄軍終于從大陸軍體制中跳了出來,陸軍排名降至諸軍兵種第二。
理順結構:著眼于擴大官、兵比例(也是瞄準所謂西方標準),強令一大批軍官復員,取消很多架子團(只有軍官而無士兵,有些類似我國的預備役師),用復員軍官的員額招募更多士兵。有什么利弊呢?軍官是軍隊的靈魂,架子團就像軍隊的胚胎,一有急事,可以迅速發育成基干部隊。這樣改革,等于主動放棄戰時迅速擴編的能力。后果呢?大家現在都看到了。
精干高效:取消原來的大軍區、集團軍、師、團四級指揮體制,改為軍區(戰略指揮司令部)、集團軍、旅三級體制。這是比較好的,扁平化指揮嘛。
整體看呢,擴大海軍、空軍和新型兵種這是對標美軍模式適應全球作戰之需要,不再片面依賴地面作戰,乍一看是合理的,敵動我也動,敵怎么動我也怎么動。而且,俄軍在改革后的兩次局部戰役行動,一次是2014年的克里米亞事件,一次是2017年對敘利亞的空襲作戰。打的都很漂亮,完美達成俄方目的。俄軍精干高效聯合作戰模式發揮了很好作用。
世人在俄烏沖突之初預測俄軍會很快打垮烏軍,就是基于這兩次軍事行動。
那為何到了烏東戰場,俄軍突然不靈了呢?其中最關鍵的就是俄陸軍的重要變化。
俄軍四級指揮體制改為三級指揮體制是積極的正確的,中美俄都在這么做。但師改旅帶來一個消極影響:兵員壓縮了。
以往的體制,機步師(即機械化步兵師)作為半戰役半戰術級單位,下轄機步團、炮兵團、陸航團等基本戰斗單位,編制比較大,可能達上萬人。改為合成旅之后,火力要素沒有質的縮減,該有的還有,裝甲、坦克、榴炮、陸航、運輸等都在,兵員則壓縮到五六千人左右。俄軍陸軍壓縮主要靠的就是這個。
以這點有限的兵力,在烏克蘭平原上作戰,不足立時就顯現出來了。烏克蘭是歐洲第二大國(僅指面積),60.37萬平方公里。東端至西端長約1300公里。
我們做一個簡單的計算,坦克裝甲集群一般開進速度若以30公里每小時計,橫穿烏克蘭約43小時,近兩天。摩托化步兵行軍如果以60公里每小時計要22小時,約一天。
乍一看絕對時間并不長,但在現代化高技術條件下,以天為單位計的時間,足夠敵方轟炸機群和導彈集群進行五六個波次的火力覆蓋,炸的你渣都不剩。
當然不會出現這么極端的情況。筆者要表達的意思是在大平原作戰非常困難,兵力了絕對不行。
有人也許會說,美國和北約支持烏軍,有情報優勢和抽空優勢,陸軍重裝部隊大量出去就是找死。這也不完全是。
陸軍最怕的是中近程戰術導彈和空中打擊力量,在這兩個位面,無論技術水平還是武器裝備數質量,俄軍都沒有代差,俄制蘇57和美制F35是一個級別的,俄軍高超聲速導彈可以輕松打擊烏縱深腹地的重要軍事目標。說到底,還是陸軍主干力量不足,陸地沖擊太弱。
三、師和旅到底誰更好
說來說去好像都是師改旅的鍋。
俄軍效法美軍進行師改旅式改革,有一定積極意義,但削減地面作戰力量不合適。尤其是俄羅斯這樣的超級陸地大國,地面作戰至少在可預見的數十年內是絕對主流。區區27萬兵力,要擔負東歐方向對北約的防御非常吃力,何談與一個中等國家開戰呢。
同樣是打中等規模的國家,我們對比一下2003年伊拉克戰爭。
美英聯軍非常重視地面作戰力量的投入。在進行非常充分的空襲、取得絕對制空權的前提下,仍然沒有輕敵,一次性投入10萬大軍分路攻擊伊拉克幾處重要目標,兵力占美英聯軍陸軍力量的83.3%。
美軍中路主攻集團達6萬人,以極其快速的行軍和干凈利落的作戰,20天時間就攻下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進而瓦解了伊拉克全國性的抵抗。
這場戰爭表面上空襲最引人注目,美軍指哪炸哪,足夠酷炫,但饒是如此,單靠空襲并不能消滅伊軍主力,最終還要靠陸上重裝作戰集團解決問題。
兩相對比,就能發現米爾斯海默預言的厲害之處,俄陸軍弱小,真是不足為懼!
值得注意的,我軍當前的體制也跟上了世界各國尤其是軍事強國的節奏,拋棄大陸軍體制,走多軍兵種聯合作戰、精干高效、信息化智能化的路子,毫無疑問,方向是對的,前途是光明的,空軍、海軍、戰略導彈部隊都要加強,沒有制空權、制海權無以取勝。
但我們不能不警惕俄軍的教訓,不能一味照搬美軍的師改旅模式,單一改革會不會也導致地面兵力不足的隱患呢?我國和俄羅斯一樣,陸上鄰國眾多,國界線漫長,保衛國土安全必須有足夠多的陸上作戰力量,這和美國優越的國防條件有重大差異。
機步師和合成旅作為陸軍基本作戰單位,到底孰優孰劣,或許沒一個明確答案,但無論用哪種,都要保證兵力夠用。美軍目前也有恢復部分師級作戰單位的跡象。
大象體型龐大,絕對力量強于獅虎,但論牙尖爪利、高速跑動、跳躍伏擊等又遠遜于后者。調整改革軍隊戰斗體制,比較忌諱一哄而上一邊倒,消滅多種體制的多元適應性。
同為陸上大國,我們要多從俄軍的教訓中得到些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