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街說路丨陜西路
作者:李春昌
陜西路是通向長春最熱門的5A級文旅景點之一偽滿皇宮博物院的主要道路。
陜西路是長春商埠地最初建設的16條街路之一,還是經歷過數次更名的一條街路。
現在,我們就看看這陜西路。
陜西路,遠眺偽滿皇宮博物院,和平胡同拍攝于2018年。
陜西路在最初并不叫做陜西路,而是叫做興運路。
興運路,在《長春縣志》上記載為“南起長通路,北迄吉黑榷運局,長約半里許。”
這里提到陜西路的北頭為吉黑榷運局,首先說明這是一條直通一座大門的路,是一種一頭開放、一頭封閉的路。看上去很像是為了吉黑榷運局而專門設立的一條路。
吉黑榷運局,鹽倉鳥瞰圖,和平胡同翻拍自《長春街路圖志》。
吉黑榷運局,長春歷史上的鹽業專辦機構。據縣志記載,鹽業向來歸政府專賣,嚴禁私販。從來都是從營口、貔子窩等沿海一帶收購輸入。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創設吉林全省官運總局,在吉林省城;1911年(宣統三年)移駐長春。1913年(民國二年)改為吉林榷運局,1915年(民國四年)吉黑兩省鹽業歸并辦理,改稱吉黑榷運局,內設文書、會計、督銷、采運各科,緝私隊二營,查禁私販,儲鹽場屋稱為鹽倉。
翻拍自《遮蔽與釋放》一書。
據《長春街路圖志》記載,興運路全長530米,寬20米,建于1915年,1923年由長春開埠局重修,1934年溥儀在偽滿皇宮登基后,成為專供皇帝使用的“御道”,并更名為興運街。
附帶說一句,興運路之名送給了拆除小鐵道之后的由“宮內府”向西通向“朝日通”的大路,也就是現在的光復路。
翻拍自《遮蔽與釋放》一書
新中國成立后,將興運街改名為重光路,1957年更名為陜西路。2001年,陜西路被改造拓寬。陜西路周邊的歷史建筑有偽滿帝宮、汪偽政權駐偽滿大使館等。
1980年代,陜西路偽滿皇宮附近的馬車,網絡截圖。
有資料顯示,1908年5月,長春知府唐人寅購買了長春商埠地興運路北端頭道溝北岸高地上的崔家和劉家的一塊八坰土地,并在當年建起鹽倉官舍和倉房。長春鹽倉建筑群分為東西兩個院落,共建有7棟39間房屋。為了防范匪賊,建有炮臺5座,還設有鐵路專用線。
按理說,鹽倉建成了,也就有了通往鹽倉的道路。
1911年10月,東三省鹽運使整頓吉林鹽政,將吉林省官運局和總鹽倉遷到長春。1914年末,合并吉林、黑龍江兩局,成立吉黑榷運局,在長春鹽倉辦公。1915年,吉黑鹽務稽核處遷到此處辦公。多年以后,又因房屋破損,1926年稽核處報請翻修,1928年3月進行了重建。
建于1911年的偽皇宮勤民樓,1986年偽皇宮院內的省博物館,網絡截圖。
“九一八”事變之后,1932年3月8日,清朝遜帝溥儀在日本侵略者的挾持下來到長春,3月9日在吉長道尹衙門就任偽滿洲國“執政”,4月3日,溥儀從道臺衙門搬到原吉黑榷運局及鹽倉所在地,于是這座鹽倉搖身一變,成了偽滿洲國的“宮內府”。1934年3月1日,溥儀第三次登基,成為偽滿洲國“皇帝”,這里被稱作“帝宮”以區別日本東京的皇居,俗稱“皇宮”。
溥儀來了,重修興運路,那是一定的,自不必說。
還是去看看歷史地圖。
1923年長春地圖,興運路附近,翻拍自《長春歷史地圖集》。
《長春歷史地圖集》中有一幅1923年的地圖,這應該是最早記載陜西路的地圖。因為在這之前的地圖上,長通路一片規劃有多個圓廣場和圍繞廣場的十字交叉道路,而這些道路和廣場,最終并沒有建成。
1923年圖上,沒有標注街路名稱,而長通路被標注為“赴中國車站馬路”。中國車站,最早叫清國車站,后來叫長春東站。長通路是為連接頭道溝長春站和河東岸長春站而修建的一條馬路,這也就是長通路的本意。
閱讀有收獲,不讀不知道。
偽滿“宮內府”門前的興運橋,翻拍自《長春街路圖志》。
圖上顯示,陜西路北頭,就是吉黑榷運總局。在吉黑榷運總局門前不遠處,有頭道溝溪流。頭道溝溪流上架有小橋一座。這座橋最初是木橋,叫做鹽倉橋。溥儀入住鹽倉之后,改為鋼筋水泥橋,叫做興運橋。翻閱《長春歷史地圖集》,可以看到,從勝利大街(舊日本橋通)到吉長鐵路水門洞這一段溪流,是在1938年之前才消失的。溪流被改為地下,興運橋也就拆掉橋欄桿,橋面變成路面了。
1932年“新京”街路圖,興運路附近,翻拍自《長春歷史地圖集》。
在1932年的“新京”街路圖上,興運路上不只有頭道溝相交匯,還有一條小鐵道相交匯,這“御道”似乎一點都不平坦。其實這小鐵道,是由東清鐵路修建的,用來運送石碑嶺煤炭的輕便鐵路。因為這條小鐵道穿越了滿鐵附屬地,在滿鐵附屬地建設的1910年代,就將小鐵道止于東六條街西側的附屬地界外。因為興運路這里屬于長春商埠地,這里存在小鐵道不會影響滿鐵附屬地的街路建設,所以才暫時存留了下來。到1935年,影響偽滿康德皇帝出行的小鐵道,才拆除了。小鐵道拆了,小鐵道街也就出現了。
1980年代的陜西路,網傳小視頻截圖。
透過1932年的這幅地圖,還看到一件有趣的事情。那就是,隨著溥儀的入住,鹽倉并沒有全部搬遷。圖上,偽滿皇宮東側,“執政府”東墻外是鹽倉辦公處,鹽倉辦公處的西側是鹽倉庫,鐵路專用線也從北面通向最東側的院子。
這時候屬于吉黑榷運局和偽滿執政府兩者之間的過渡階段。鹽倉并沒有全部搬遷,很可能鹽倉沒有合適長去處,也說明當時的鹽倉儲鹽量真夠可以的,可以到“皇帝”來了,還搬不走。大概“鹽倉里的皇帝—咸(閑)龍一條”這句長春民間俗語,從那時候就有了。
1938年“新京”街路地圖,翻拍自《長春歷史地圖集》
即使是到1938年,在偽皇宮東部,也還是有一塊地在地圖上標注的顏色不同于宮內府,當時細節就不清楚了。
1950年長春市街圖,重光街,翻拍自《長春歷史地圖集》。
在1950年的長春市街圖上,興運路叫做了重光路。小鐵道街的重光路以西,出現了光復大路。
據沈燕著《偽滿遺址》一書介紹,汪偽大使館建筑最初是張作相的兵營。溥儀來到長春后,這里有溥儀的二妹妹居住,叫做“儀園”。汪偽政權與偽滿洲國“建交”之后,“大使”是廉隅,“大使館”最初設在五色路(今牡丹街),不久就遷往興運路。
汪偽大使館舊影,翻拍自《長春街路圖志》。
汪偽政權駐偽滿洲國大使館,位于興運路中部路東,據《長春街路圖志》記載,始建于1920年。1938年,汪精衛從重慶逃往日本,在日本策劃下,于1939年成立了親日偽政府。1940年,日、“滿”“華”三方簽訂了“聯合宣言”,與偽滿洲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新中國成立后,原建筑為3504廠招待所和倉庫,建筑外圍有許多臨時棚廈包圍。2001年在拓寬陜西路的時候,曾經被拆除。2002年又按照原貌復建,由長春市城市科學研究所使用。
2017年時的“汪偽小樓”,和平胡同拍攝。
據《長春檔案文獻》1957年卷記載,重光路有重光胡同、重光西一胡同、重光西二胡同、重光西三胡同等與重光路相關。與陜西路相交匯的除了長通路、小鐵道街、光復大路之外,還有光復北路、太平街、昆明街(原名法治前街、天福路)、商埠學校胡同(今愛國胡同)、陜西胡同等與之相交匯。
1980年代的陜西路,網傳小視頻截圖。
在光復路批發市場還沒有興起之前,陜西路上基本是比較安靜的。隨著光復路批發市場的興盛,陜西路這里也就進入了市場模式。各種物流業、批發業包括蔬菜批發、食品批發、糖酒批發等等從光復路向外輻射延伸,街路上也就熱鬧起來了,人來車往。
1998年長春市交通地圖冊,陜西路。
在偽滿皇宮門前看陜西路,和平胡同拍攝于2020年。
到世紀之交的時候,陜西路遇到了建筑更新和道路拓寬,同時也有偽滿皇宮的舊址恢復。2016年前后又對陜西路進行了改造,這才有了現在陜西路的樣貌。
【胡同長春】原創長春記憶圖文,歡迎閱讀分享,如有利用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