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判官老司機(ID:panguansays)
本文是播客節目「姜就一下」《董宇輝離職東方甄選,IP和公司這件事情有解嗎?》的文字版,部分內容有刪改
本期節目錄制于7月25日
姜旭:
你覺得分手這個結果對董宇輝是不是最好的?
判官:
這個結果對董宇輝,肯定不是一個很壞的結果,也可能是他想要的結果。但是不是最好的,現在下結論為時太早了。
可能還要觀察半年甚至一年,才能知道董宇輝自己出來做這個業務,他有什么想法,以及他的能力、他的資源能不能撐得起他的這些想法、愿景。
姜旭:
在這里面,其實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不僅在董宇輝這么大的IP上,還有之前的李子柒和微念的事件,或者一些新媒體kol分家的事件,就會發現一旦一個IP做大、做到頂流,他只要不是老板,這個人就是留不住的。我不知道判官老師有沒有這樣的觀察。
判官:
IP也是一種藝人,我們可以認為它也是一種像影視明星、歌星這樣的身份。
做的最大的超一線的這些影視明星、歌星,他們也是基本都獨立了,很少會有簽在別的公司下的,都會自己出來開公司,最起碼有個自己的工作室。
像我們知道周杰倫很早(2007年)就出來了,搞了自己的音樂公司杰威爾,然后他自己既是藝人又是老板。
IP我覺得也是這樣的情況。當你的影響力大到一定程度后,你和別人從商業利益上怎么談,好像都不太合適。既然IP既是生意人又是藝人,所以肯定先談利益。
利益的角度,大家都希望拿的多,都認為這個收益和自己關系最大,這種頂流的IP如果他有一個老板,他和老板之間的利益就很難調和。
而且IP比起一般的藝人,我覺得IP可能更有一些偶然性,或者叫稀缺性,也就是一個頂流的IP很難被刻意打造出來的,都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
董宇輝大家也都知道這個IP誕生的過程,就是有那么幾天突然就爆火出圈了。他開播,說他自己臉像煎牛排那個鍋,這鍋你得背。我印象里那個時候他的直播剪輯的片段在各個平臺上流傳,所以他一下火起來了。
在那之前他也只是東方甄選一個普通的主播之一。因為東方甄選當時的主播里邊,其實大家基本都是這個風格。而且比董宇輝在口才形象上更好的人也更多。
所以IP這個事情比一般的藝人來說,它更具備不確定性,也更具備稀缺性。當然和頂級藝人相比,你也可以認為頂級藝人他也有這種不確定性和稀缺性。這種稀缺、很難被批量生產的東西,一定是珍貴的。
所以這也是為什么我覺得頂流的IP他很難在一個老板的下面作為一個打工的角色,或者哪怕作為合伙人的角色。
當然也不排除個別的IP他自己在商業上沒有那么大的野心,但是最終他會被裹挾。因為IP是一個面向公眾的形象,就像藝人一樣。他也會有粉絲,他會被他的粉絲、會被輿論、被媒體裹挾。
有的時候他可能自己未必有那么強的野心,或者說商業上的利益訴求,但是他的粉絲會不滿意。就像董宇輝去年底東方甄選那個事件當中,有很多的粉絲會站出來,替他鳴不平,覺得他(收入)拿少了。
有的時候,IP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是我的看法。
姜旭:
你剛才提到董宇輝的粉絲,其實對這件事情的議論一直很大,包括我們看到俞敏洪最后發的解釋信上面也提到,董宇輝的粉絲其實對他的影響會比較大,甚至他會很擔心有網暴的壓力。
然后我看到你去年的時候也寫過一篇文章,《當董宇輝孟羽童遭遇公司領導》。你當時除了分析這個事件,還提到了一個相對有點絕對的結論。你說不僅是個人還是企業家都應該爭當網紅,現在流行的說法就是打造個人IP。
我們都看到,今年無論是企業家IP,還是個人IP,大家討論是特別的多。
判官:
現在大家都意識到這個東西是個好東西,但是因為它不可復制,所以大家就像刮彩票一樣,萬一中了呢,都有投機的心態。
IP現在變成一個顯學。大家都覺得這個方向是有成功案例的,所以大家都在朝這個方向去努力。但是最終能跑出來的,能做出來的肯定是極少數,這個成功率是很低的。
姜旭:
其實我剛才延伸想到另外一個話題,就是很多人在業余時間可能做kol,無論他是多少粉絲,或千或百,可能好一點的過萬。他們在一家企業里面打工的話,如果他們做IP的事業跟他的全職工作沒有什么關系,他在職場上會不會被同事背刺?
判官:
那就是我啊。我不但被同事背刺,還被老板背刺。當年在快手不就是這樣嗎?我因為寫了一篇跟快手毫無關系的文章,被人小規模的網暴,然后某個老板就坐不住了。
當然這個事,在那個年代也不能指望所有的老板都有這種覺悟,何況是快手那種公司,當時剛剛發展起來,老板的認知眼光什么的,我認為是遠遠沒有達到對這些事情有正確認識的。
但是這里面還有一個人性的問題,就是可能很多老板是不能容忍手下人比自己紅的。
姜旭:
我覺得這個問題還挺重要的。
判官:
你發現你的員工里邊有網紅,這個事不是所有的老板都能接受。
有的老板無所謂,有的老板覺得是個好事,還有的老板可能會覺得,憑什么你比我紅?甚至會產生那種會不會以后我壓不住你,或者你有點什么事出去給我到處亂說,我不如先下手為強,先把你干掉,或者先給你穿小鞋,讓你難受自己走。有很多老板是這樣的心態。
姜旭:
我覺得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比如說像董宇輝,他是做直播主播,然后跟東方甄選的業務是一致的。他因為他自己成了網紅,事業變得更紅。
甚至大家會看到董宇輝離開東方甄選以后,與輝同行的銷售量是非常高的,東方甄選其實是在逐月下滑的,已經感受到了壓力。那這里面就會有一個問題,有可能極大部分的業務規模是董宇輝帶來的。
當然我們承認供應鏈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大家在前臺能看到的董宇輝,包括東方甄選內部,其實它是一個很成熟,就是大家傳言說是一個山頭林立的公司,里面有很多在新東方很多年的人,大家可能會有一些不滿。
或者說這本來是一個非常綜合多重因素的事情,但大家只看到了董宇輝。而且在新東方來說,他之前有有俞敏洪這個IP,但是眼看董宇輝要超過俞敏洪了。這是一種情況。
第二種其實是我個人相對比較在意的。因為我也是從去年開始做播客,為什么還能請這么多嘉賓一直持續做下去?是因為我一直做的播客內容跟我的全職工作沒有任何關系,不會牽扯到工作當中的人,所以能做下去。
但這件事情帶來了另外的一個問題,就是內容它不是一個擰螺絲的事情,你可能隨時隨地都能想到。其實我會猜測我的老板會擔心,我做的這件事情跟全職工作沒有關系,對OKR沒有幫助,老板可能會在意。
你的同事看你在做網紅,雖然不清楚你到底有沒有賺到錢,然后賺了多少錢,會覺得你可能會不務正業,或者說在跟你有利益之爭的時候,拿這件事情來攻擊你。
我現在覺得第二個問題,其實反而是大部分人可能會面臨的事情。而且還有一些人的心態有可能是,上班能摸魚,副業搞大錢。所以大家會覺得做IP的事跟公司的關系其實還是挺微妙的。
判官:
我覺得在上班的同時搞副業,這種事情通常是可做不可說的。
但是做IP沒辦法,做IP你就必須要拋頭露面。所以你的老板同事肯定會知道你在做IP。如果你是在偷偷摸摸的做點別的生意,不需要你拋頭露面,那這個生意做的再大,別人也不知道是你做的,這個還好。
所以像IP這種很個人化的東西,很具備人格化、個性化的個人品牌,如果把它作為副業,我覺得是不太合適的。尤其是視頻化的東西,難免會讓老板和同事反感,不管是因為怕你太紅,還是說怕你精力上牽涉太多影響主業,或者是有可能還有第三種情況,就是出于嫉妒等等,這樣那樣的原因。
人性是很復雜的,也很難說,不同的公司風氣也不一樣,不同的行業也不一樣,所以很難一概而論。
總的來說,做IP因為還是一個很外化、非常人格化的東西,所以我還是認為它不是一個很好的副業選擇,至少當你做到一定規模之后。
一開始做,大家隨便做一做,大多數情況下你也不會紅,所以也無所謂了。
姜旭:
我覺得你剛才說到了一個真相,就是大部分的時候,很多人做IP其實不會紅的。
判官:
道理很簡單。你平時在沒有做IP的時候,你在工作生活當中是不是一個很引人注目的人?不管因為什么方面,長得帥、口才好,或者是在某些方面特別有看法,或者特別有性格,或者特別搞笑,對吧?
很多人他本身就是一個很平庸的人,那他的IP可能也不是很好做吧。你總要有一些與眾不同的一些亮點,能讓人記住的點。
或者哪怕長得特別丑,董宇輝不也是說自己長得像口鍋,這也算是一個點,記憶點,或者哪怕一些口頭語這樣的東西。
你不能是一個平庸的人,這個是最基本的。但是大多數人肯定是平庸的人,普通的人。所以做IP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個成功率偏低的事,很大程度是看時機,看命。
所以這也是另外一個原因,我不太鼓勵大家做IP的另一個原因。因為這個事完全不像有些副業或者有些工作,你只需要照著成功案例去1234去模仿就好了。
IP它是很個性化的東西,你哪怕把那個人他的一些軌跡重復一遍,你是他是他,那結果可能也很大不同。哪怕是大家在差不多的時間點做同樣的事情,結果也可能會相差很大。這是我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件事情。
姜旭:
這里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從去年開始,無論是自媒體博主還是一些做培訓的博主,都鼓勵大家去做IP,說做IP其實就像你的名片,更方便你去找工作,或者是去拿一些項目。
從我的實際感受上來說,當然對求職有可能是有幫助的。包括我做了這個播客以后,確實求職機會比以前更好了。
但另外一方面,因為你業余時間在做播客這件事情,有的人做的更復雜比如做視頻,其實你不好把握跟領導和同事的關系,大家一定對這件事情是有意見的,不可能做到一點意見都沒有。
判官:
你做個人IP,做所謂的自媒體,做網紅,它有三個層面的意義。第一個層面是社交,第二個層面是營銷,第三個層面是自保。
社交就是你通過這種方式由被動社交變成主動社交,讓很多的人認識你,然后你再從這些人里面挑選有可能和你進行深度交往的人,相當于你有了一個公眾形象,這樣的話社交效率會提高,社交的成本會降低。
你在一個認識陌生人的場合,別人介紹你也好,你介紹自己也好,就比較簡單了。
第二個層面,我說的營銷,也就是個人IP它可以帶貨帶服務,它可以把流量轉化為最終的業務成交,這是最常見的商業變現的玩法。
第三個層面自保,也就是當你變成了公眾人物之后,別人欺負你的時候他也要掂量掂量。這也就是為什么當時我被快手欺負了,我還是比較有底氣的。這就是我覺得做IP有這幾點好處。
當然任何事情它都是兩面的。你有這樣的好處,那你也有代價。
比如說社交這個層面,很多人認識你,有的時候如果你自己還有一些生意是不太方便在公眾環境下披露的,又比如你不太希望你的私人生活受到過多的曝光和關注,這就是一個負面影響。
然后營銷也是這樣,這個營銷如果離了你就做不了,哪怕這個公司是你自己的,那你也要天天捆在上面。你不出鏡,你不開播,銷量就下降,這也是很大的問題。
包括自保也是。你是一個網紅,你是一個有個人IP的人,你去打工或者你跟別人談合作,有的人就會預防性的不跟你建立這種合作或者雇傭的關系。他會覺得你是個大V,他萬一不小心得罪你了,你出去到處講他壞話,他就很被動,也會有這種情況。
所以任何事有兩面性的,大家看到好處的同時,也要看到它的潛在的一些缺點。要看到賊吃肉,也要看到賊挨揍。
姜旭:
你說到做IP方便帶貨營銷,7月24號有一條消息,雷軍抖音的粉絲已經超過董宇輝了,已經到了2688.5萬,這個我覺得還蠻有意思的。包括大家今年關注也很多,好評也很多,對于雷軍的直播各種視頻,大家覺得雷軍很親民。
然后我會發現不僅是雷軍也出來做直播了,他下面的一眾高管,和他下面幾個有代表性的產品經理都在做短視頻跟直播,不知道你怎么看。
會不會也會發生像董宇輝和東方甄選一樣的事情,突然之間,下面哪一個年輕的手機產品經理就特別火了,然后也會像董宇輝,或者董明珠跟孟羽童之間的這樣的事情發生。
判官:
雷軍出道多少年了,董宇輝才多少年?他的粉絲剛超過董宇輝。我覺得這好像不是夸獎他?
我認為雷軍不太能容忍手底下的人比他紅。當年小米在第一階段,米1米2出來之后,黎萬強寫了本書?
姜旭:
對,《參與感》很有名,橙色的。當時我記得只要做新媒體運營或者是搞市場營銷的,人手一本。
判官:
對,黎萬強當時做微博營銷是趕上了微博的紅利期,大背景是雷軍不想給他預算,又想讓他把事辦成,就是不給草吃,又想馬跑得快。
最后黎萬強還是想了辦法把這個事做成了,也就是搞所謂的粉絲文化和爭議事件營銷。當然這個事兒辦成了,小米的形象也毀譽參半了。但是他之后就出了本書,這種情況下(功高蓋主),后面黎萬強發生的事(淡出小米),大家也都知道了。
所以我不認為雷軍是一個能允許手下人比他紅的人,哪怕周受資都只能是小米第二帥。所以在小米來說,肯定是也只能是雷軍,他是最大的IP和網紅。雷軍手底下的人如果有不小心爆紅的,可以參考黎萬強。
姜旭:
反而我覺得俞敏洪是一個不停能捧出名師跟IP的人。大家想一想,過去新東方歷史上是有蠻多名師出現的,還是說老師這個屬性天生他就適合做IP?
判官:
新東方的這種教學方式,它是比較能篩出這種口才好、能講段子、又有臨場能力的教師。這些教師先天就具備比較容易成為IP的體質。他們是通過上課這種方式,不停地在打磨自己的口才和段子。
最早的時候,羅永浩當時出名,不也是因為課堂上的錄音在傳播嗎?那個時候其實也有很多新東方的這種所謂的名師的錄音,也不只是羅永浩。
羅永浩傳播的錄音基本和課程沒什么關系,是他在上課中間穿插的一些故事、段子這樣。
所以新東方這種教育培訓機構,它天然的有這個優勢,是比較容易出IP和明星的,因為他本身的工作就是在做這件事情。不像其他的工作,在本職工作的時候,有可能是在低頭寫代碼、寫文檔什么的,他不是這種靠嘴吃飯的。
所以某種意義上,新東方你也可以認為是和小品相聲差不多的行業。你說他是教育培訓行業也可以,說他是文化娛樂行業也行,文娛不分家,對吧?文化和娛樂也是有很強的關系的。他是把文化變得更娛樂了,不然的話這種英語培訓上課很枯燥,所以出名也正常。
很早期的時候我聽過俞敏洪還有徐小平、王強的演講,我是有這種感受的。當時他們這些教師,從最老一輩到后面,就是一代一代的這種名師發展起來,整個過程,其實就是一種你不斷的在鍛煉臨場反應,不斷的讓學生給你打分,然后不合適的自然就靠邊站淘汰掉了。
所以這種機制你可以認為是一種線下的算法。當年沒有所謂的推薦算法,在新東方一年多少學生?幾萬、十幾萬。當然它是分課程的,不同的課程。但是一個課程開好多班,學生也是不少的。
這些教師在里面競爭,和現在這種推薦算法,我們發一個內容,然后在流量池里面和你同級的內容去競爭,其實是一樣的。這種模式先天他就容易篩選,或者跑出來這種比較有潛力、成為IP的這種名師的。
姜旭:
這樣聽下來,其實線下的名師還是線上的IP,它本質上都是通過機制篩選出來的,很難說誰是孵化出來的。
判官:
任何事情我認為都是篩選。不只是在IP這件事情上,我觀念里面做什么事你應該把篩選放在第一位。
不管是銷售找客戶,還是升學就業擇偶,其實大家更多的應該去用篩選邏輯,而不是培養和孵化。很少有通過培養,通過孵化的方式,把一個很平庸的人培養出來的。
大多數情況下能培養出了,這個人多少是有一些潛質的,你把它慢慢的激發出來。但其實更低的成本還是篩選,所以我更認同篩選邏輯。因為人的天賦,他的能力確實是有差異的,有的人他就是培養不出來。
姜旭:
這樣聽起來市面上現在流行的很多IP陪跑業務,其實更多的是要在前端做好用戶篩選,才能說他再有能力付費購買你的陪跑業務,這樣的業務成功率會更高。
判官:
對,你要做好這個漏斗,就是一個很大的開口。你的開口要足夠大,不管你的成功率或者叫轉化率有多低,你只要開口足夠大,你總能篩出足夠數量。
這個數量不管是拿來找案例,還是說拿來作為企業的收入,都是需要你的敞口足夠大。就好像你生一個孩子,然后指望他上北大上清華,那你生十個生100個呢,從概率上,假設在其他的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比如說在單個子女教育的投入什么的,我們叫固定變量法,那肯定是基數越大,同樣的概率情況下,成才的人數才越多。
姜旭:
說完了前面,第一是假設副業做IP你可能遇到的職場困境,第二是說IP其實本質上我們還是要篩選的。那第三我們回到像董宇輝和東方甄選的這種情況,或者說我們看到現在小米公司有很多老板跟員工的這些IP。
我們就來說全職這件事情,包括我們也會看到一些網紅公司,有一些做的比較好的人還不是公司的老板。那這樣的人跟公司,也就是IP跟公司最好的關系應該是什么樣子的,才能保證這個關系能一直走下去。
判官:
首先IP自己應該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就是IP的成功是有偶然性的,但是很多情況下IP的保質期也是很有限的。
所以IP自己很多情況下其實他是飄了。但也沒辦法,大家原來都是普通人,突然一夜爆紅,很少有人能保持頭腦清醒。所以大多數情況下首先是IP飄了。
其次就是剛才說的利益分配問題,所有的成年人的問題,第一肯定是先考慮利益分配,這個利益分配的是不是合適,又或者說大家很難找到一個平衡點,大家都認為自己應該多拿是吧?
但是我們去看比較成熟的,像電影、音樂工業里面,也沒有哪個歌手哪個演員會認為自己完全可以單飛了,沒有任何的配套。比如歌手是需要好的詞曲作者,需要好的制作人,需要好的發行。
演員也是一樣,你需要好的劇本、導演,需要有人來投資,包括院線的發行,這都是一個工業化能力。在影視行業,在音樂行業,年頭比較長,大家可能也習慣了。哪怕你是超級頭部,你自己獨立了,那你還是要去靠整個一套工業能力來給你提供支持。不是說有你這張臉在,這部電影票房就一定大賣了。
雖然確實從電影的制作成本上,可能頭部的明星他的片酬是要占掉制作成本的一大部分。但并不是說有你這個明星,就保證這個電影一定大賣的,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電影也要簽對賭,要按分成走,而不是固定片酬來走。大家一起來承擔市場風險,也是一個激勵方式的改變。
回到個人IP。大家看到個人IP變現的方式最常見的是帶貨。帶貨你也是需要整個一套體系,你需要公司的體系來支持。
不管是自營商品,還是純帶貨,你需要這個公司的商務團隊,需要供應鏈,需要素材團隊等等的很多環節,來支撐你一個出鏡的人。并不是說這個人出鏡之后,他一個人就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辦了。
還是那句話,作為公司運作的這樣一個團隊,他是給了一個IP的商業化足夠的綜合的支撐能力。從供應鏈到流量采買,還是到商務合作,還是到一些售后等等的各種問題。也不是一個人有名,董宇輝現在有名,他出來,他隨便拉幾個團隊就能把這個事做好了。還是有很多幕后英雄的。
所以我覺得如果一個IP要穩定的存在,還有不飄,真的是這個IP本身和老板要達成很高程度的默契。
要么他們就是在股權關系之外,還有別的更深一層的利益綁定的方式。比如說像這種夫妻、兄弟,哪怕傳統一些,像德云社、趙家班這種師徒制。中國人是比較擅長用這種世俗制度,認個什么干爹干兒子,類似這種東西,用這種近似血緣的方式,或者用一些道德方式去加一層約束。所以合作能不能穩定存在,取決于很多因素。
賺到錢之后,大家想經得起考驗,那肯定首先是要有一個商業上的契約精神,有一個對自己清醒的認識。
再一個,如果有其他的方式去保證、能夠疊加這種利益分配的一個所謂的格局,這是更好的。就像我剛才說的,大家在商業合作關系之外,還有一種不管是說師徒也好或者怎么樣。
其實董宇輝和俞敏洪也可以認為是師徒關系。俞敏洪就相當于下面這些所有教師的老師。如果說下面這幫老師是一幫碩士博士,那俞敏洪可能就是類似博導、教授這么一個角色。
所以他會比一般的這種IP和公司的關系,我覺得理論上會好一些,畢竟你是一個教育公司出身的這么一個團隊。大家多少還是要講一些文化的因素在,而不是只講商業。
但是走到這一步,我剛才也說了,他有很多外部的因素。這個事情不是他們兩邊或者三方自己的事情。外部有很多人,除了粉絲會有一些訴求之外,還有很多人在起哄架秧子,比如羅永浩在外面給上眼藥。
事情變成公眾事件之后,輿論走向,你畢竟要考慮你這個公司是個公眾公司,做的又是流量生意。有時候輿論走向,當你自己覺得要失控的時候,可能做出一些,大家并不想這么做,但是沒辦法的事。走到今天這一步,也很難說沒有外部因素的影響。
姜旭:
你前面說到的很多點我都很同意,我來說一說有哪些點我還蠻有感受的。
第一是說IP單一的關系其實比較難,可能大家需要加一層血緣或者是道德,或者是近乎血緣的關系。比如說我會發現這么多年對接各種各樣的kol,只有夫妻店是最穩定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老公寫內容,老婆做商務,或者是老婆做內容和老公做商務。就是我看到基本上不太會離婚,且也可能有的離婚我不認識,就是相對比較穩定的。
第二種是如果兩個人之前不是這種夫妻這種關系,但可能是有血緣關系,比如說姐弟、兄妹這種情況我也遇到過,就是作者類型的。
然后第三種是發小,就是他們可能是一起從小長大。然后大學的時候也非常幸運在一個城市,后面工作,也是在一個城市,認識至少十年,有過背靠背的這種關系。但是我覺得這個很難,非常少能長期開公司的。
還有一種更多的,我看到的是可以共苦不能同甘的人更多。就比如說我去年我們會看到很多人在小紅書上找播客搭子。但是你會發現這種一開始就沒有說好利益關系分配,到后面就很容易出事情。
這個播客一直沒紅,還好,可能兩個人做著做著就放棄了。但是后面如果紅的話,就會有很多問題就會爭。比如第一是誰跟誰的話語權更大。第二是說誰的付出更多,有的人付出少,但是占了很大的光芒,他這個事情是不是不值得。
第三是可能他們在錢的方面也有可能會有一些爭議,或者說誰到底擁有這個賬號,跟誰注冊公司,前面沒有講好。
所以我就覺得合伙做生意,無論是做IP還是別的,其實還是有要注意的規則的。
判官:
大多數情況下,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生意,而且也是第一次紅,以前沒紅過,沒賺過這么多錢。所以這個事情到最后其實看緣分,看手氣。
所謂的緣分就是你能不能紅,能掙多少錢。看手氣就是你遇到什么樣的人,大家是不是能夠合拍,是不是能夠談好,沒有什么辦法去復盤。
當你有經驗之后,你可能又沒有這個紅的機會了。一開始你不經意的紅了,掙到錢了,但是在這種事情吃了虧。然后你長經驗了,最后發現這個經驗沒有用了。所以這就是生活,沒辦法。
姜旭:
還有一個問題,比如說對后面的東方甄選來說,他沒有了董宇輝,其他的老師IP其實只有一些流量,但是沒到董宇輝這么現象級。那后面的東方甄選還會有機會做出新的IP,可能不到董宇輝,但是也是還好的這種程度嗎?
判官:
狹義來說看手氣,這個事情誰也沒法預料。大家都知道這是東方甄選的人了,大家怎么看這件事情?
因為已經出過一個董宇輝了,后面有人如果他運氣足夠好,又走出了另一條不同于董宇輝的路,概率上理論上是存在這種可能性,但最終能不能成?
因為有的時候大家是需要一些不刻意的動作才能把事做成。當你刻意的時候,我想變成董宇輝第二,變成王宇輝、張宇輝的時候,可能這個動作反而不是那么的自然。
再說時代也不同了?,F在抖音整體上來說,電商主播的頭部也比較穩定了。這是我狹義的看法,就是這種事情很難講說能不能復制,什么時候會再出現一個東西。
但是從廣義上講,東方甄選最穩的盤還是俞敏洪本人。俞敏洪是屬于穿越周期的現象級網紅企業家IP吧?而且本身的形象上,他又是搞教育的,他會比做其他的商業的IP,形象上相對來說更健康一些。
所以我覺得東方甄選,俞敏洪現在能夠保障下限。那它的上限有沒有機會再沖高一次不好說。而且在沖高以后有沒有可能再出現類似董宇輝這種事情?現在很難講。
但是總的來說,東方甄選因為它是自控供應鏈的方式,他的真正競爭力我覺得也未必就是在所謂的個人IP上。
因為自控供應鏈他們是這種自有的,尤其又是農產地。這種電商公司它的核心競爭力我覺得不一定在IP上,有可能是在別的一些方面,比如說控品控價的能力,甚至是比如說政府關系等等的。他不是一個單純的帶貨公司。所以可能這里邊的因素我覺得沒有那么的簡單。
姜旭:
假設當一個IP在一家公司不是老板的時候,他應該怎么做才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可能也不傷害老板的利益的情況下,存在這種情況嗎?
判官:
除非這是一個增量市場,市場整體的水漲船高,哪怕你的業務在這個市場里的占比不動,但你的業務絕對值在提高。大家可能也覺得,比如說股份分配看起來沒變化,但是收入年年在漲,這種情況下可能也是一種共贏的局面。
人最怕的就是以前富過,后面業務走下坡路,錢越來越少,然后在分配上有些矛盾,這個可能是一個比較麻煩的地方,而且大家有時候也是要有一些契約精神。
你沒紅的時候,你跟這個公司簽了約定了分成比例。你紅了以后,你又抱怨這個比例有問題,因為誰也沒有預料到你會紅。那這種情況下,有的老板他可能會覺得,我要根據這個情況幫你調一下調高一些比例,甚至是給你獨立出來搞個子公司,就像與輝同行一樣。
然后比如說母公司控股少一點,什么20%、25%,最常見就是這樣的比例。你多干你多得,我母公司提供必要的支持,然后我拿我穩定的分成,這也是可以的。
有的老板可能想法又不一樣,覺得可能你這個紅他也只是暫時性的。沒準哪天這波流量過去了,潑天的富貴就潑了一天,類似這種情況誰知道呢?
所以我認為個人IP總體來說是一個看天吃飯的生意。這也是為什么大家顯得功利,是因為這個生意一個是不可預測,再一個他有的時候是爆紅,就跟流星一樣,就可能沒有幾天就過去了。所以大家都是想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的掙錢,那分錢上出矛盾也就不足為奇了。
因為我確實沒有辦法站在那么大的超頭部的IP或者這種公司的老板的角度上,完全去設身處地的去考慮,他們的感受是怎樣的。因為你做到這樣的規模,這些事情從來就不是你一個人的事情了。你背后都有一堆人仰仗著你要吃飯的。
包括這個頭部IP也是,大家看到的出鏡的這個人,他可能只負責提供臉,但是他背后可能有他的腳本,有他的個人形象,有流量運營、IP操盤等等等等各種角色在幕后。這些角色發生變動的時候,這個IP的一些靈魂的東西有可能會有變化,還是不是觀眾喜歡的也很難說。
所以當我們說這種超頭部IP或者這種公司的老板的時候,我們說的一定不是他個人的事情,他一定是要權衡很多因素了。
我覺得前兩天雷軍說周受資這個事情也挺有意思,隔了三年突然憋不住又把這個事拿出來說。不管羅永浩怎么去黑俞敏洪,但是我覺得俞敏洪至少在外化的格局上還是不錯的。
羅永浩當年在新東方也沒有受到什么本質性的傷害,有什么實質性的利益損失。說白了他就是看不慣俞敏洪,覺得好像有些教師擅長拍馬屁什么的,說老俞就給這些教師資源有傾斜什么的。
這個東西你不能說你自己做不了或者不屑做,那別人做了你又笑話別人,或者說笑話重視這些人的老板,對吧?老板在他的角色上,他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所以在這種事情的處理上,我覺得至少在今天看起來,就是今天老俞處理跟董宇輝這個事情,看上去還是比較體面的,也挑不出什么大毛病。
雖然可能差異比較大,一個是上市公司的高管(周受資),一個是上市公司培養出來的超頭的IP(董宇輝),但是它都是一種在公共意義上的,老板對于人才的離去,業務的分割,類似這樣的一些的表達,還是有一點可以參考的一個意義。雷軍這兩天也是被人罵的很慘,因為周受資這個事情,都說雷軍這人摳摳嗖嗖的。
我感覺董宇輝這次獨立出來之后,有可能他后面的重點就不是帶貨,有可能是帶一些文旅產品。因為帶貨這個事情,一方面它依賴于供應鏈,東方甄選的供應鏈很難短時間內被復制過來。當然也不排除說董宇輝出來以后,在外部還可以復用東方甄選的供應鏈。畢竟對東方甄選來說,這個貨誰賣不是賣。
但是我還是覺得以董宇輝的性格,和我的一種感覺,有可能他會把銷售的重點去向文旅產品、文化產品這方面去做一些傾斜。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我總感覺以他的這樣的一個形象人設來說,去賣一些產品或者說一些日用品,可能不是更合適,就可能更適合去賣一些旅游這樣的東西,再加上這兩年國內的旅游市場也是恢復的不錯的。這是我的一個猜想,沒有任何的依據。
姜旭:
我也覺得大概率他不會賣一些偏日用品的產品,就他前面一些直播的表現來看,他對于講解這些產品的話其實不是特別的看重,或者說他也沒有在重點在這些產品的賣點上。就是他自己更喜歡的還是跟圖書或者是像旅游,可以跟游學文化結合,他自己的個人也會更偏好。
判官:
對,他自己給人的感覺還是一個所謂的文化人,不是一個商人。所以他在賣那些文化產品的時候,顯得可能也更自在一些。這只是我的一種單方面的觀察,因為我也沒有特別多的關注過他的直播,只是看過一些切片剪輯這樣的東西。
給我的感覺就這個人的氣質上面來說,一個他比較淳樸,再一個就是他畢竟給人的人設是一個文化人,出口成章這樣的一個人。所以如果只賣貨的話,可能有點浪費了。
完整版播客內容請點開下方圖片,長按識別二維碼跳轉,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判官:資深產品經理,虎嗅2017、2019年度作者
微信公眾號:判官老司機(ID:panguansays)
著有《產品覺醒》一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