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項活動,只要具備「國際認可」、「耗資巨大」、「海量關注」其中一項,那它必然是場名利斗爭。
這些奧運會不僅具備,甚至還有令人欲罷不能的“松弛感”為關注度熱場。
在「更快更高更強」的“理想派”背后,其實聚集著一群緊盯利益的“現實派”。
娛樂生態就是眾多“現實派”中的一員,畢竟作為「名氣換取利益」的代言人,依附話題也是事業心的體現嘛。
爭名
如果說官方及品牌商邀請內娛明星參加是看中其在國內的影響力,方便開拓中國市場;
那反過來,內娛明星的應邀也是同樣目的,借全球化活動為履歷添墨,以便更好的在國內發展。
必須承認,直至今日關于參加國際活動的“留洋鍍金”仍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這既是形象故事的頭銜,也是撬動市場的支點,優績社會下「國際形象」對名人們來說太具誘惑了。
更何況,當下整個輿論場都在“主動推流”巴黎奧運,即使你跟奧運不熟,合作、平臺、受眾等都會有意無意的引導你去參與。
而且奧運會是難得可以關明正大探討“國家競技”、渲染民族情懷的國際性活動,這些在宣發標簽都是稀缺資源。
內娛生態內外區別在于:內娛的名利階層與傳統的上層結構是“相通”的,而這影響的可不止是“名氣和利潤”。
「德藝雙馨」是向上的門卡,是可以輻射到行業、商業、甚至更廣闊領域的捷徑。
難得遇上一個歡迎蹭的國際活動,和一屆巴不得娛樂化的奧運官方,這些道理應該大部分藝人團隊都深知吧。
有點心機的打個內外信息差,在國際鏡頭里營造成“東方世界的巨星”形象,完成從外到內的升咖也有可能。
所以近期準備迎接一系列的“奧運專屬視頻、摘金慶賀、觀賽vlog、互動挑戰”等的熱搜。
逐利
奧運會再是個草臺班子,那它也是一項極其燒錢的班子。
但畢竟也是商業項目,不開可能只出不進,復刻日本奧運虧210億元吧。
除了傳統的旅游業增收,這幫全世界趕來的娛樂界名人,其實也在幫奧運賺錢。
當然,這不是說把明星請過來表演然后不給錢。
而是用明星們的影響力來幫法國漲價:項目虧損也要保持賺錢的形象,讓后續投資扭虧為盈的希望,這樣的故事大家應該也聽過吧。
先讓明星帶動粉絲,粉絲實現“跨群體、跨媒體、跨地區”的進行捧場。
宣發的費用向來是“隱性巨額支出”,粗暴的刷屏可比宣傳開幕式的藏彩蛋收益更高。
還有,這不叫「交易」,而是「交流」,要把商業性降低,把收益預期升高。
而且也不能是官方去跟明星們談,而是由贊助商們去談,條件方面就官方輔助;
可以是觀影位置,周邊活動的名額,甚至媒體資源、官方鏡頭推廣、XX大使噱頭等。
品牌需要明星推廣,明星需要國際化鍍金,官方看中各位在不同地區的影響力...
這就是一條很成熟的商業鏈,誰都獲得自己想要的。
順帶割一下巨星的“免費廣告”,例如間接促進票務,誘導官方周邊銷售,促進廣告收費的漲價,幫忙宣傳理念等。
這近半個月的周期里讓不同地區的頂流主動過來,所產生的的長期利益更是不可估量的。
雖然可能有人因開幕式撤資,但也不排除有人半路加投的可能...是吧。
困境
一個不爭的事實:奧運會越來越主動擁抱娛樂圈。
這既是開放的象征,也預示著關注度下滑的事實。
隨之相關的還有“奧運的身價也備受質疑”:光鮮的國際活動,它真就代表潑天的富貴么?
近幾年的奧運會就像國際組織默契捧出來的“泡沫”,部分項目的低觀賞性、全球化思潮的變動、政治比重的增加等都在導致這個泡沫越來越具象化。
一旦有人產生質疑時,已經說明這個頂流接近坍塌的邊緣。
而且由于龐大的體量,其觀看結構也是一種松散的存在。
它不像溫網由地區、文化、上層支撐構筑的社交質感,也不像世界杯的觀賞商業均衡的賽事制度。
這份困境也成了把奧運推向“擁抱多元文化”的理由,消費層級更廣的、輻射范圍更多的,只會越來越被擁抱。
因為他們所攜帶的關注和資金,是奧運下個階段探頭的希望。
流行文化的娛樂代表們:不管是網紅、明星、媒體平臺只會逐漸成為座上賓,這也是奧運一種應對困局時,必然產生的自救。
假如哪一天,奧運會真過度成一種輸出理念的媒介、資本選秀的平臺時,會不會還有人懷念哪個舊時代的傳統體育活動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