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已經成為中國新能源車企的第二個主力市場,盡管銷量不斷攀升,但是,他們在東南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文|悅辛、周夢怡
排版|周丹
制圖|《中國企業報·中企出海觀察》編輯部
中國新能源車企在東南亞大動作頻頻。
今年7月4日,比亞迪泰國工廠正式竣工,其第800萬輛新能源車在泰國工程正式下線。
7月17日,廣汽埃安在泰國的整車制造工廠正式竣工投產;小鵬汽車計劃三季度在“新馬泰”交付G6的右舵版本。
東南亞儼然已經成為中國新能源車企的第二個主力市場。
根據《中國企業報·中企出海觀察》的調研,中國新能源車品牌進入東南亞可追溯到2017年。2017年6月,吉利宣布收購馬來西亞汽車品牌寶騰。
到目前為止,包括哪吒、比亞迪、上汽、廣汽、長安、奇瑞、極氪、小鵬等10多個新能源品牌通過品牌直營或投資建廠等不同方式進入東南亞市場,并在東南亞占據一席之地。
比亞迪更是從2023年以來,蟬聯18個月泰國新能源車品牌的銷量冠軍,占據泰國電動車市場三分之一市場份額。
多位業界專家接受《中國企業報·中企出海觀察》采訪時表示,中國新能源車涌入東南亞市場,一方面和東南亞出臺的政策支持有關,另外一方面,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中國新能源車的整體實力提升,是中國新能源品牌獲得當地市場認可的主要因素。
中國新能源車的東南亞之旅
綜合來看,中國新能源車企進入東南亞市場,主要分為兩種方式:品牌直售和當地設廠銷售。
《中國企業報·中企出海觀察》梳理公開資料發現,在和東南亞市場有直接關系的11家中國新能源車企中,僅有極氪和小鵬目前僅通過品牌銷售的方式進入東南亞市場。
同時資料顯示極氪和小鵬這兩家車企均已經或正在研發右舵車型投放東南亞,另外9家車企均在東南亞設廠。
·小鵬新能源汽車在東南亞展出
9家在東南亞設廠的企業新能源車企分別為:上汽名爵、廣汽埃安、奇瑞、哪吒、比亞迪、長城、吉利、上汽通用和長安五菱。
其中,上汽名爵、廣汽埃安、奇瑞、哪吒、比亞迪、長城等5家車企在東南亞多個國家設廠。
中國車企在東南亞設廠,和設廠國的政策息息相關。目前,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和越南均發布了對新能源相關的產業政策。
比如,泰國對新能源車發布整至1萬到10萬泰銖不等的補貼政策,適具體車型和電池尺寸而定,同時對進口電動汽車進行不超過40%的關稅下調。
馬來西亞、印尼和越南也都對相應消費稅和進口關稅進行了減免,對中國新能源車企進入當地市場提供了便利條件。
·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東南亞展出
同時,一些國家也要求,中國車企如果要獲得更優惠的政策措施,則需要在當地進行本土化生產。
泰國最新的政策顯示,如果申請獲得泰國EV3.5政策支持,最晚需要在2026年也要開啟泰國本土化生產,且要滿足1:2的生產補償要求(即國外進口1輛,本土生產2輛作為補償)。
從截止目前的銷售情況來看,東南亞市場對中國新能源車企的反應和接納程度也逐漸顯現出來。
《中國企業報·中企出海觀察》獲得了多個品牌在東南亞的銷售情況:
哪吒在東南亞銷售超過1.7萬輛新能源車;比亞迪總計在泰國銷售超過3萬輛,泰國每銷售3輛新能源車就有一輛是比亞迪;長城和名爵汽車在泰國的銷售也分別達到了1.38萬輛和2.9萬輛。
· 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東南亞情況
(“中企出海觀察”統計)
中國品牌的出海機遇和底氣
從當前的數據來看,中國新能源車在東南亞已經逐步開始展露頭角,成為當地新能源車市場的重要力量。
從東南亞整體市場來看,日系燃油車一直占據著東南亞市場主流。
數據顯示,2022年泰國銷量前十的品牌中,日系汽車占據8席,福特、名爵分別占據剩余兩席。排名前三位的豐田、五十鈴和三菱的市占率總和達到68.8%。
不過,相比日系燃油車在東南亞的穩固地位,日系新能源方面的動作則較為緩慢。
比如在泰國,目前為止,豐田正開始生產純電動皮卡,但僅限于少量生產進行驗證;本田則在生產SUV型純電動汽車,但產能尚未公開,其主要市場仍以汽油車為主。
這給了中國新能源車企進入東南亞提供了有利的市場條件。
一方面,由于節約能源的整體趨勢,當地政府在政策鼓勵上越來越偏向新能源車。
根據政府出臺的“3030政策”,泰國計劃在2025年電動車銷量達到22.5萬輛,2030年72.5萬輛,占其汽車總產量的30%,并在2035年實現100%電動化的目標。
另外一方面,市民在節約成本方面,也越來越傾向選擇新能源汽車產品。
隨著東南亞汽車市場格局發生變化,新能源汽車逐漸獲得消費者的青睞,中國新能源車企迅速發力,在東南亞市場上切下了一塊“蛋糕”。
· 極氪汽車在東南亞車展
泰國工業聯合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1-5月,泰國乘用車市場前10名廠家占據了整體新車銷量約85%,其中前十車企中的日系,份額從2023年同期約72.1%跌至目前約63.4%。
而中系品牌中,比亞迪一家市場份額已躍至第四名(9.6%),僅次于豐田、本田、三菱。
從泰國整體車市看,中系車企的市場份額已占17.8%。日系的占比則從2023年同期約81.3%跌至目前約79.9%。
那么,在天時地利的多重利好之下,中國新能源車企是否具備相應的出海實力,來接下東南亞市場“潑天的富貴”?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認為,經過在中國十多年的試驗,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擁有豐富的技術和供應鏈優勢,能夠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競爭力。
此外,中國車企在電動車領域經驗豐富,上游原材料、中游三電系統和下游整車企業整體實力不斷增強,具備產業鏈優勢。
同時,由于是在當地投資建廠,中國新能源車企的成本也進一步壓縮。
· 比亞迪在泰國的工廠
比亞迪DOPHINE(海豚)因比亞迪羅勇工廠投產在即,前段時間以59萬泰銖(約合12萬人民幣)的價格降價促銷,實現了銷售量的猛增。
不可忽視的出海挑戰
但是在亮眼的成績之下,中國的新能源車企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與挑戰:
對出海國家的政策環境、文化習俗的差異把握等等,每一家車企都需要探索最佳的出海方式。
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認為,相較于日系車企,中國新能源車企在東南亞的優勢在于技術創新、產品多樣化和性價比優勢。
然而,在品牌影響力、本地化運營經驗和售后服務網絡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為提升競爭力,中國車企需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加強品牌建設、深化本地化運營并優化售后服務體系。
· 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
除了日系車企的挑戰,中國新能源車企如何適應東南亞的地理氣候與文化差異也是一個難題。
相較于國內,東南亞的氣候更加濕熱,配套的基礎設施也不完善。
東南亞的員工不一定能夠適應國內的工作節奏,中國車企不能將國內的運營規則生搬硬套給東南亞的國家。
還有就是東南亞國家盛行宗教,中國車企要尊重當地的文化習俗。
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認為,首先中國新能源車企可以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氣候特點進行適應性產品設計,如考慮電池防潮、散熱等問題。
其次,了解當地文化信仰,尊重當地習俗,以適應市場需求。
此外,加強與當地社區和政府的合作,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和社會責任項目,提高品牌知名度和認可度。
在尊重文化信仰這方面,已經有一部分車企開始探索。
例如,吉利入股寶騰后,于2022年在馬來西亞霹靂州的Tg.Malim,Perak工廠內修建了一座清真寺,供工人們每周五中午做禮拜用,最大容納2000人——工人們不再需要去外面的清真寺做禮拜,節省來回的時間,保證工作的效率。
專家提醒,盡管目前中國新能源車企在東南亞的市場份額不斷增加,但是未來的發展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中國新能源車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正文完)
附:
東南亞國家在新能源汽車方面政策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