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醫院心血管內科聯合放療科成功應用立體定向放療消融術治療一例難治性室速高齡患者并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標志著北京醫院MDT(多學科合作)團隊在攻堅克難、盡心竭力保障高危疑難患者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征程上又取得新的突破。
患者為82歲女性,30余年前發生急性下側壁心肌梗死,經介入治療后情況逐漸穩定。12年前出現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簡稱室速),經電復律后好轉,后植入埋藏式心臟除顫器(ICD)。半年前勞累后出現心悸,再次發作室速,ICD多次放電治療。3月前,患者在北京醫院心血管內科治療,電生理檢查提示左心室下側壁瘢痕相關室速,行心外膜射頻消融術,術后病情一度好轉。
本次患者室速再發,伴有血流動力學障礙,被收治于北京醫院心血管內科CCU病房行電復律治療。該患者高齡、體型瘦弱、營養狀態差,且反復發作室速,ICD多次放電,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同時,甚至隨時有猝死的風險。
心血管內科專家團隊在入院后綜合評估中發現,由于該高齡患者3月前行心外膜射頻消融治療,心包因可能出現的粘連使再次穿刺心包進行消融治療難度大,且風險極高。
一定要盡最大努力挽救患者生命!心血管內科張聞多副主任、陳浩主任醫師團隊經反復討論后,決定實施立體定向放療消融術來治療這位難治性室速高齡患者。在心血管內科于雪副主任(主持工作)大力支持和醫務處陳浩處長的總體協調下,先后組織心血管內科電生理團隊、冠脈介入團隊、CT影像團隊及放療科團隊進行多次MDT討論,最終形成適合該患者的治療方案。
心血管內科張聞多副主任、陳浩主任醫師團隊在討論治療方案
謀定而后動,北京醫院MDT團隊隨即著手為該患者進行治療。結合患者三維電生理標測及胸部CT影像學,確定心肌瘢痕區域位于左心室下側壁后,放療科李高峰主任醫師和鐘秋子副主任(主持工作)團隊有序進行放射定位、靶區勾畫、計劃設計以及計劃驗證,進而確定治療方案穩妥可行。
7月17日下午,北京醫院放療科專家團隊對該患者進行放射治療。立體定向放療治療前后僅用6分鐘,患者整個過程無任何不適感受,治療后安返病房,病情平穩,后順利出院。術后1個月隨訪,患者未再發作室性心動過速,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患者心臟照射靶點及放療過程
長期以來,臨床上對于難治性器質性室速,除姑息性ICD植入之外,針對病灶的根治療法應該是最佳策略,同時心內膜或心外膜導管標測與消融也取得了較大成功。但對于缺血性心臟病、擴張型或肥厚型心肌病等合并的器質性室速,往往由于心功能障礙、病灶部位、誘發及導管消融方面的制約因素而難以進行有效的消融。
立體定向放射消融術是實體腫瘤放射治療的常用技術,能夠以精確和有效的方式無創治療腫瘤。其原理是使用先進的放療技術,利用高能、高劑量非侵襲性的射線聚焦在目標組織處,以達到治療目的。
立體定向放射消融術治療主要過程為:放射腫瘤醫生勾畫靶區后,物理師利用計算機優化進行三維治療計劃設計,實現靶區內高劑量聚集,周圍組織劑量跌落,減少正常組織放射損傷。截至目前,國內外已有應用該技術治療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經驗,證實方案安全可行,療效確切。
此次北京醫院心血管內科和放療科等多學科密切配合,對該高危疑難患者進行充分、精準的術前評估,制定詳細的治療方案,穩妥有序進行治療,且治療效果顯著,充分顯示了北京醫院MDT團隊在老年復雜病例領域的綜合診治能力,進一步凸顯出國家老年醫學中心專家團隊矢志為民、緊跟國內外學科發展前沿動向、積極探索創新的生動實踐。本例患者的成功治療,標志著未來對難治性室速有了更加豐富的治療手段,能夠為更多的患者帶來福音。
撰稿:心血管內科 呂游
審校:心血管內科 于雪
醫務處 陳浩 吳鎖薇
宣傳處 孔競 賀鵬
主編:孔競 監制:杜元太
編輯制作:宣傳處 李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