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的故事是課本上的經典范例,藺相如和廉頗兩人的事跡引申出不少常用成語,如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刎頸之交,但這個故事的結局卻是令人心痛的。
盡管藺相如用博大的胸懷擁抱了廉頗,但他們對趙國的守護并未能進行到底。在趙孝成王上位后,趙國經長平之戰后國力大損,藺相如大約就是在這一時期病逝的。
而廉頗就更慘了,他先是被年輕的趙括取代,結果趙國差點滅國,之后又被啟用攻打燕國,臨危受命,鄗代之戰以少勝多,賜號“信平君”,授官假相國。
趙孝成王去世后,趙悼襄王上位,廉頗兵權被奪,先投奔魏國,又轉到楚國,但始終有一顆為趙國效力的心,晚年碌碌無為,憂郁而終,客死異國。
為什么“將相和”在趙惠文王時代大放異彩,而到了趙孝成王時,這種文則治世,武能安邦的格局就被打破了呢?這與秦趙之間的博弈有很大關系。
01 和氏璧背后另有故事
說起來,和氏璧的故事線并不復雜。
楚國的和氏璧到了趙國,趙惠文王深感欣慰,“周有砥厄,宋有結綠,梁有懸愁,楚有和璞”,趙王越看越喜歡。
不久秦昭襄王聽說了這件事,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實力大增,一統天下的野心越來越強,但有一點令秦國難堪,那就是秦人始終被中原人瞧不起。
秦國地處西北邊陲,長期與戎狄雜居,造就了他們尚武的特性,文化相對落后,雖然國力提升了,但他們在中原人心中的形象并未改觀,人們用虎狼之國來形容秦國,可見,對秦既怕又恨的復雜心理。
所以,秦王聽說楚人的和氏璧到了趙人手里后,心里是很不爽的。在秦王眼中,和氏璧不只是一件寶物,更是一種權力的象征,據說這塊璧后來被做成了傳國玉璽。
所以,秦王提出用15城來交換和氏璧,此言一出,來頭不小,就是明著在挑事。
趙國收到秦王的信后,第一反應就是,這不就是明搶嗎?秦國怎么可能真拿15城跟你趙國交換呢?
所以,這是一起外交事件,如何處理既不讓秦國得逞,也不讓趙國丟了面子,這是國與國之間一場外交較量。
都說弱國無外交,但此時的趙國并不弱,所以,在外交上他們還是有點主動權的。事在人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最大的特點就是應變能力。
誰能擔當此任,宦官繆賢向趙王推薦了藺相如。趙王對藺相如進行了初步的考察,只問了三個問題:
其一,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藺相如復:秦強趙弱,不能不答應。
其二,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藺相如復:秦國以城換璧,如果趙國不答應,那是趙國理虧;如果趙國給了和氏璧而秦國不給趙國城池,那就是秦國理虧。權衡利弊,寧可答應,讓秦國承擔理虧的責任。
其三,誰可使者?
藺相如復:大王如果沒有合適人選,那就讓我去吧。我保證,如果秦國把城池給了趙國,那我就把和氏璧留下;反之,我必完璧歸趙。
上述是兩個聰明人的對話,趙王三個問題,將外交官處理問題的立場、責任感和靈活性,一下都問了,而藺相如的表現也令趙王滿意,所以,他才有機會代表趙國,抱著國寶,出使秦國。
接下來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藺相如的確表現出色,秦國既沒有割讓15城換璧,也沒有就此與趙國挑起事端,而趙國也沒有什么損失,和氏璧完璧歸趙。
一場由秦國挑起的外交事端就此了結,藺相如也因此功被封為上大夫,并且此后也得到了趙王的重用。
之后便有了秦趙二王的澠池之會,廉頗與藺相如就此扛上了。
02 藺相如的格局
何為格局?此乃人生的眼界與氣魄,眼界決定境界,格局有多大,路就能走多遠。藺相如就是一位有格局的人。
秦國一心要一統六國,既東方大國齊國衰敗之后,趙國崛起,成為秦國的最大對手。秦國攻打魏國,燕趙兩國率20萬大軍救援,無奈秦國放棄;秦國聯合楚、魏、韓聯合攻打趙國,趙國也沒受多在損害。
至公元前279年,秦趙連連交戰,一直未分出勝負。但前279年對秦國是個考驗,齊國復國,楚國趁著秦趙交戰,反攻秦國,攻取了舊巴國的都城枳,秦國后方基地巴蜀地區面臨著喪失的危險。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秦國繼續與趙國開戰,必然受到楚、齊的威脅,于是秦國便在稍占優勢的情況下,提出與趙國講和,雙方約定在澠池會盟。
在這次會盟中,藺相如和廉頗都有出色的表現,秦王仗著自己的地位老想壓趙王一頭,但藺相如在場,秦王沒占到半點便宜。
外交談判桌子上籌碼最終還是來自于桌子外的實力,藺相如敢與秦王硬碰硬,實質在于此時趙國實力強大,同時,對于此次會晤,趙國作了充分的準備,最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如果秦國扣留了趙王,那么趙國也已做好了讓太子上位的準備,這樣趙國也不會被秦國拿捏;
其二,廉頗屯兵于邊境,以防備秦國入侵,秦軍也不敢輕舉妄動。
以上這兩條便是廉頗的功勞,藺相如在談判桌上不卑不亢,如果沒有背后廉頗的未雨綢繆,恐怕秦王對趙王會更加放肆,這就是將相和的力量,文則治世,武能安邦的意義也在于此。
對于這個道理,藺相如懂,但廉頗起初并不明白。在澠池會盟后,藺相如因功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這時的廉頗就不高興了。
在廉頗看來,藺相如不過就是嘴上功夫好,而他為趙國攻城略地,立有戰功,況且藺相如不過是個平民出身,憑什么爬到他頭上。
廉頗在心里不服氣的同時,也打算給藺相如點顏色看看,揚言要羞辱他。藺相如聽說此事后,對廉頗采取了回避的態度,你追我躲還不行嗎?
藺相如的格局在于,“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先公后私,這就是藺相如的格局,廉頗聽說此事后,馬上臉紅了,藺相如躲他,不是因為怕他,而是顧念國家利益,廉頗也不是小人,而且性格耿直,一下意識到是自己格局小了,于是負荊請罪,兩人結為刎頸之交。
03 “將相和”的破裂敲響趙國的喪鐘
所謂最佳拍檔,要合拍,兩人的格局相當,彼此有默契,有著共同的目標與理想。廉頗與藺相如就達到了這樣的境界。
但他們倆之所以如此合拍,背后還有著一段相同的經歷。
戰國時代,一個人在政治上的成就,其主要標志不是封將拜相,而是封君命侯、獲得貴族爵位。
廉頗戰功卓著,但趙國邊將難封,他用了30年的時間才得封君,而像戰功不如他的樂毅、趙奢、趙括等人卻早早封君,這樣的現實困境令廉頗頗為難受。
藺相如的政治生涯則更為辛酸,他曾是趙國宦官繆賢的舍人,通過繆賢的推薦才得到趙王的重用,藺相如要想封君命侯,其道路遠比廉頗還要難得多。
依藺相如的智慧,很顯然他意識到,廉頗的處境與自己極為相似,也極有可能成為自己政治上最大的盟友,所以,他才對廉頗對他的不屑采取了敬而遠之的態度,而不是主動去打壓他,之后二人心照不宣的結為盟友,就是最好的說明。
將相和局面的形成,還有一個重要人物,就是趙惠文王,這種局面實際代表了這一時期趙國對秦國的外交戰略,那就是將聯秦與抗秦兩種外交路線融合。
廉頗率領的軍隊是趙國的主要軍事力量,曾經攻打過燕、齊、魏,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面對秦國時,長平一戰,廉頗卻選擇了守勢,他雖然性格耿直,但在抗秦態度上則避其鋒芒,以守為攻,可以歸類為聯秦派。
而藺相如在對秦的態度上,不論在完璧歸趙上,還是澠池會盟中,他都是相對激進的,對秦國毫不客氣,可以說,是一枚妥妥的抗秦派。
趙王高明的地方在于,他既要讓自己統治下的能人形成合力,又要互相制衡,實現派系間的平衡布局,不能讓任何一方過于強大,這也是趙國對秦國的一種外交戰略。
所以,在趙惠文王時代,秦趙之間能保持一種相對平衡,秦國也沒從趙國身上占到多大便宜。
但在這世上沒有永久的平衡,隨著趙惠文王的去世,趙孝成王的上位,趙國對秦的外交戰略必然要發生改變,最明顯的就是以趙括替換廉頗出戰長平一戰,從聯秦走向激進的抗秦,最終導致大敗。
大約也就是在長平之戰期間,藺相如也憂郁而死,將相和的局面徹底打破,此后的廉頗雖在軍事上仍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實際已走下坡路,這不僅僅是他個人的際遇,也是趙國的處境。
趙孝成王去世后,趙悼襄王即位,廉頗徹底受到排擠,被解除軍職,他不服,與接管他軍職的樂乘大戰,樂乘逃走,廉頗也在趙國呆不下去了,不得不流亡異國。
他先是逃到了魏國,不被重用,后又到了楚國,雖擔了楚將,但并未建攻,一心還想為趙國出力,然而趙國始終沒有再啟用他,最后廉頗在異國他鄉抑郁而終。
綜上所述,“將相和”局面的形成與破裂,與趙國的生死安危息息相關,從表面看,似乎是個人間的矛盾與平衡,實則關乎國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