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中后期,能夠與秦國一爭長短的唯有趙國。但趙國最終還是敗于秦國之之手。其轉折點就是長平之戰。
提及長平之戰必須提及趙括,而提及趙括又必須提及其父馬服君趙奢。趙奢是戰國十大名將之一。包括孫武,吳起,廉頗,李牧,白起,王翦,樂毅,孫臏。如果這十個人再濃縮到五個人,也應該有趙奢。
趙奢經常教導兒子趙括如何打仗,但在父子的談話中,趙奢卻感到了深深的憂慮,兒子的理論素養是很高的,身經百戰,九死一生的趙奢深知戰爭的殘酷。他是切身感受到戰爭的殘酷,這種體會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自己也許缺乏軍事上的理論素養,但兒子缺乏的是對戰爭殘酷性的感知和認識。換言之缺乏實戰經驗以及失敗的經驗。
上黨,上黨,是秦趙之爭的焦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梢哉f誰占據上黨,就占據了戰爭的主動權,秦國攻占韓國主要就是為上黨。而上黨主將馮亭把上黨送給趙國,就是希望把趙國拉進來,而面對突如其來的好事,趙國開始了激烈的辯論,經過平原君趙勝的提議,由平原君帶兵五萬接受上黨,并且協商如何救韓。
此時上黨之地已經屬于趙國,如何駐守上黨也只有廉頗,但等到廉頗到達上黨的時候,上黨已經失手。廉頗只有退守長平。這是一個無奈的戰略選擇,應當說,這個選擇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長平是戰略要地,只要守住長平,秦軍就無法徹底守住上黨。而且完全可以確保邯鄲安全,長平易守難攻。
可以說這是一個經驗豐富老將的正確選擇。但廉頗忘記一點,任何戰爭最終都已經濟實力為基礎,秦軍長途奔襲。后勤補給相當困難,而趙國就近補充,應該比秦國好的多,但意料不到的是,趙惠文王駕崩,新君繼位,也就是趙孝成王,就此,長平之戰拉開帷幕。、
孝成王登基以后,一改在軍事上的保守策略,改為積極進取措施,長達三年的消耗戰也實在讓趙國拖不起。國力相抵趙國確實不如秦國,趙國準備換將。趙括對孝成王言道:秦國如果是白起為將,我也許會慎重,如果別人我絲毫不懼。趙括在孝成王面前侃侃而談,慷慨陳詞,讓孝成王大為驚喜。立即讓趙括為主帥。再次帶兵二十萬,總計四十萬大軍兵發上黨。孝成王這一決策遭到藺相如的強烈反對,但無效,趙括之母也上書反對,依舊無效。趙括終于以三軍主帥的身份前往前線。
秦國得知趙軍換帥以后,立即讓白起任秦軍主帥,這是六國和秦國最后一次的決戰,是秦趙兩國在經濟,軍事綜合國力的全力比拼。公元前260年,趙括抵達前線以后,改保守為主動積極應戰,而且首戰告捷。但趙括不知道是,這是白起的一個誘餌。
第二次戰役,白起的秦軍一敗再敗,最終把講趙括主力給引誘出來,隨后,白起讓部將胡傷帶兵二萬迂回包抄,將趙軍一分為二,司馬錯,司馬梗二人掐斷主力部隊的糧道,也掐斷趙軍前后的聯系。趙軍主力被圍,而且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趙括堅持了46天,應該是已經是相當不易了,趙括在這種情況下,只能讓三軍殺出重圍,但拼命畢竟于事無補。趙括戰死疆場。四十萬趙軍被活埋。趙括之敗就是趙括紙上談兵,沒有實戰經驗。如果換成廉頗或者李牧,即便是失敗也不至于如此之慘。
這場最為慘烈燦爛戰役歷時三年。長平之戰徹底打殘了趙國,也徹底地震懾了六國,趙國之敗,整個趙國萬家舉孝,父子向哭,哀嚎之聲徹夜不停。也至此以后,趙括一族改姓為馬。
可以說長平之戰是戰國的戰略轉折點,從此以后沒有任何國家可以阻擋秦國的統一華夏的步伐了。
我是清水阿嬌,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