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郵票設計多出于手繪,與正常繪畫不同的是,郵票畫面較小,所以設計稿往往不追求過多的細節。
隨著八十年代集郵活動的興起,設計稿也開始陸續走向收藏,近二十年更是出現了幾十件郵票畫稿類藏品。
受限于印刷機和油墨表現力的不同,大多數設計稿與郵票實物有著不少的差距,不過郵票最終所呈現的,一定是和終稿一模一樣的畫面,所以畫面差距較大的亦可能是最初的稿件。
按照郵票發行順序,泡椒雪梨整理了53件上過拍賣會的原畫圖稿,并和正式發行郵票進行了對比,從中可以看到許多設計者對于郵票主題獨特的理解和豐富的表現形式。
不過在整理過程中,編者也發現同一張郵票出現了多張畫稿的情況,原以為是同一件拍品經歷了多次易手,但放大觀察細節后發現并非如此。
四處不同可以證明兩幅圖稿并不是同一件作品,當然不同的地方遠非上圖所列出的這四處,一些小細節這里不再贅述,和實物郵票圖案對比,兩幅成交的T3圖稿均非郵票使用的最終設計稿。
當然按照售賣平臺的描述,一些設計稿只是郵票的“原圖畫稿”,這四個字一方面可以理解為這是郵票當初的設計稿,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為這是郵票發行后再創作的同圖案畫稿。
加上部分藏品在描述中表示“由郵票設計者繪制”,所以真正的賣點就從畫稿的身份轉變成了畫稿的創作者,至于買家如何理解,就仁者見仁了。
可是只要設計者還能畫,那么同樣的圖稿,出現了第一幅就有可能出現第二幅,雖然近些年這類藏品交易時,適時的加入了設計者合影這樣驗明正身的照片和簽名,但像“T3”畫稿這樣的例子,相信上萬元的成交價格一定會引發更多類似事情的出現。
這類重復創作同一作品的行為在繪畫界也多有爭議,不過很多著名畫家在創作時都有過類似的行為,包括著名書畫大師齊白石。
當然,作為成交平臺,如果能夠準確描述藏品信息,明確告知畫稿是郵票設計時的稿件,還是郵票發行后再復制的作品就更嚴謹了。
畢竟同樣的東西一旦多了,市場自然會給出更合理的價格,收藏者為了郵票“設計稿”而花出去的錢,總不能后知后覺的成了“復制品”,這樣錢花得未免太不值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