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省高青縣花溝鎮,一位被稱為“蜂四代”的收藏家正以萬件藏品叩擊世界蜜蜂文化的大門。牛傳海,這位出身養蜂世家的文化守護者,用三十余年時間搜集逾萬件蜜蜂主題文物,其藏品橫跨五大洲百余國,成為全球蜜蜂文化收藏領域的標志性人物。
牛傳海(右一)
百年蜂緣:從家族技藝到文化使命
牛傳海的家族養蜂史可追溯至上世紀30年代,其家族蜂場更成為教育家梁漱溟在鄒平開展鄉村建設研究的重要實踐基地。作為第四代傳人,牛傳海自幼與蜂為伴,對蜜蜂的生物學特性與文化象征產生濃厚興趣。“觀察蜂群就像閱讀一部活著的歷史書”,這種獨特的情感聯結,促使他自1990年代起系統性收藏蜜蜂文化載體。
萬里尋蜂:構建全球文化圖譜
牛傳海(左一)
為追尋蜜蜂文明印記,牛傳海的足跡遍布全國20余省博物館及百余城市古玩市場,更通過國際藏友網絡收集到包括蘇聯時期養蜂文獻、捷克斯洛伐克百年紀念章等珍品。其“蜂文化宇宙”涵蓋郵票、古籍、徽章、錢幣、陶瓷器具等12大類,其中1991年第33屆國際養蜂大會首日封、印加帝國蜂圖騰陶器等20余件為全球孤品。為確保藏品真實性,他堅持所有錢幣類藏品均通過PCGS、NGC等國際權威機構認證。
文化解碼:從實物收藏到價值再生
面對浩如煙海的藏品,牛傳海建立起專業研究體系:每件藏品都附有詳盡的歷史考據筆記,600余本明清至今的養蜂專著構成完整的學術脈絡。尤為珍貴的是民國時期《中國養蜂雜志》創刊號、1950年代蘇聯養蜂技術援助資料等,生動記錄著中外農業文明交流史。
筑夢未來:讓蜂文化“飛入”公眾視野
牛傳海收藏的古錢幣
如今,這位58歲的收藏家正將目光投向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單件藏品的價值在于其文化基因的延續”,牛傳海向記者透露,他已啟動世界蜜蜂博物館籌建計劃,擬將畢生收藏轉化為沉浸式文化體驗空間。該項目已獲中國養蜂學會等機構支持,未來將系統展示蜜蜂在生態保護、農業文明乃至貨幣演變中的特殊地位。
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顯示,全球三分之一的農產品生產依賴蜜蜂授粉。在這個生態意識覺醒的時代,牛傳海的萬件藏品不僅承載著人類與自然共處的古老智慧,更將成為啟迪未來的生態文明教科書。隨著博物館藍圖逐步落地,這位東方“蜂語者”的文化苦旅,正在釀就一罐跨越時空的文明之蜜。(記者 石啟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