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第5次反“圍剿”遭受嚴重失利后,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領中央紅軍第1、第3、第5、第8、第9軍團及中央直屬隊共8.6萬余人,從江西瑞金、古城等地出發,實施戰略性大轉移,史稱‘長征‘。
為了實現留守蘇區的紅軍部隊能夠策應中央紅軍主力安全轉移的戰略意圖,由博古、李德、周恩來組成的“三人團”,代表中央做出了具體決定。
1、成立蘇區中央分局,項英、陳毅、賀昌、瞿秋白、陳潭秋組成中央分局領導集體,由項英擔任中央分局書記,統一領導留在蘇區的紅軍部隊繼續與敵人展開武裝斗爭。
2、成立蘇區中央軍區,項英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龔楚任參謀長、賀昌任政治部主任。
3、以紅軍第24師為留守蘇區主力,偕同地方游擊武裝,在蘇區中央分局、中央軍區的領導下,堅持中央蘇區武裝斗爭,掩護中央紅軍戰略轉移。
4、先期已進入浙皖贛作戰的紅7軍團及紅10軍,合編為紅10軍團,全軍團1萬余人受蘇區中央分局、中央軍區指揮,繼續執行抗日先遣隊任務。
綜上部署,中央蘇區除項英、陳毅、賀昌、瞿秋白、陳潭秋、龔楚等人外,還有毛澤覃、何叔衡、鄧子恢、古柏、劉伯堅、周建屏、楊英等高級將領也未隨中央紅軍主力轉移。
由紅7軍團及紅10軍合編的紅10軍團,方志敏、尋淮洲、劉疇西、樂少華、粟裕、劉英、聶洪鈞、胡天桃等人,也繼續率部在浙皖贛地區牽制蔣軍,以策應中央紅軍主力部隊實施戰略轉移。
至此,隸屬蘇區中央分局、中央軍區建制的師以上高級將領,共有21人留下堅持戰斗,未隨中央紅軍主力部隊長征。
為方便敘述,本文從掩護中央紅軍踏上長征之路的留守蘇區部隊,紅24師講起——
中國工農紅軍第24師
紅軍歷史上,存在過兩個紅24師,分別是湘贛蘇區紅8軍24師和江西中央蘇區紅24師。這里所講的是江西中央蘇區的紅24師,是一支成立僅僅半年時間的新部隊。
1934年4月,為加強中央蘇區東南戰線的防御力量,中革軍委抽調原紅22師64團和獨立1團、教導1團合編為紅24師。
周建屏任師長、楊英任政治委員、龔楚任參謀長,下轄第70、71、72三個團共4000余人。
紅24師 師長 周建屏
周建屏(1892年—1938年),云南宣威人,中國工農紅軍第10軍的創始人之一。
1934年11月,紅軍主力西去不到一個月,瑞金淪陷。作為紅一方面軍麾下的13個建制師之一,此時的紅24師成為了瑞金蘇區范圍內繼續抵抗蔣軍進攻的唯一一支師?級?建制部隊。
隨同紅24師留在蘇區的部隊還有12個紅軍獨立團,算上各縣的地方武裝,總兵力約1.6萬人。
面對蔣軍的層層圍堵,紅24師歷經數十次大小戰斗,戰至1935年1月末,不得不將部隊拆分,化整為零進行突圍。
按照蘇區中央分局、中央軍區的部署,紅24師70團作為警衛部隊隨項英、陳毅活動。
71團由中央軍區參謀長兼24師參謀長龔楚率領,前往湘南地區開辟新的根據地,并沿途收容紅軍失散人員。
72團則被拆分?成多股小部隊,與地方游擊隊混編,進行多路突圍。因此,72團?是?紅?24師?最?先?失去建?制?的?部?隊,在?后?來?的?突?圍?作?戰?中?,該?部?指?戰?員?大?都?未?能?幸?存?下?來?。
歷時4個月的突圍作戰中, 紅24師70團一路沖殺在前,充當開路先鋒。在撤至粵贛邊界時,被敵軍重兵合圍。
周建屏師長、楊英政委率70團?一?個?營?留下斷?后?,?與敵死戰。另?外兩個營則?掩護項英、陳毅等中央局及中央軍區領導撤入山區隱匿。
最終,周建屏師長身負重傷,楊英政委壯烈犧牲。
護?送?項英、陳毅等中央局及中央軍區領導的?另外兩個營?也?被?打?散?,紅24師70團在此役覆沒。
周建屏師長后來被組織通過秘密渠道護送至上海治療,1936年底傷愈后返回延安。
之后歷任抗日軍政大學第二科科長、陜北武裝部長、八路軍115師343旅副旅長、晉察冀軍區四分區司令員等職務。
不幸的是,1938年6月13日,周建屏舊傷復發,不治去世,時年46歲。
紅24師 政治委員 楊英
楊英(1911年一1935年),湖南寶慶(今邵陽)人。1928年在上海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冬調入中央特科,1929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被派往廣西南寧從事兵運活動。
1929年12月,參加百色起義,擔任紅7軍前敵委員會委員,參加創建右江革命根據地的斗爭。
歷任紅7軍20師58團政治委員、紅12軍政治部主任、紅19軍政治部主任、福建軍區政治部主任。
1934 年夏,楊英調回中央蘇區擔任紅24師政治委員,參加中央革命根據地第3至第5次反“圍剿”作戰。
1934 年10月,奉中革軍委命令留守蘇區,楊英同師長周建屏率紅24師堅持蘇區武裝斗爭,牽制敵軍,策應中央紅軍主力轉移。
1935年3月,楊英在粵贛邊界突圍作戰時犧牲,年僅24歲。
——黨史軍史上,但凡提及紅24師的全軍覆沒,就不得不說到‘紅軍第一叛將‘龔楚的叛變投敵。
龔楚 中央軍區參謀長兼紅24師參謀長
龔楚(1901年—1995年)曾用名龔鶴村,廣東樂昌人。百色起義及紅7軍的主要領導者和創建者之一。
1934年10月,蘇區中央軍區成立后,龔楚出任中央軍區參謀長,但仍然兼任紅24師參謀長,繼續留在紅24師工作。
1934年12月,龔楚率紅24師71團9個連單獨轉戰湘南開辟根據地。
在粵湘兩省交界歷經5個月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游擊戰爭后,對于風餐露宿,食不裹腹的戰斗生涯,龔楚感到前途渺茫,失去了革命信心。
1935年5月2日,龔楚秘密出走潛回家鄉后,投靠粵軍第一軍軍長余漢謀,被其委任為粵湘邊區“剿匪”總司令。
投敵后的龔楚,向余漢謀獻計,欲“誘捕項英、陳毅”。
同年10月13日,龔楚帶領國民黨軍特別行動隊30余人,穿著紅軍軍服,由廣東仁化到達北山,以湘南紅軍游擊隊的名義,與中共贛粵邊特委機關后方主任何長林取得聯系,趁會面之際將其誘捕。
同樣經不起生死考驗的何長林與龔楚一拍即合,為給余漢謀納下投名狀,龔楚、何長林聯名給項英和陳毅發去一封信稱:
“為加強湘南紅軍游擊隊的統一領導,請項英、陳毅等蘇區中央分局領導同志赴湘南主持工作。”
嚴峻而殘酷的游擊戰爭,因敵人的封鎖,各游擊區獨立作戰,與中央分局和中央軍區長期信息不通,偶爾聯系上,請求上級幫助工作,這本來也屬正常。
但項英、陳毅此時雖然還不知道龔楚已經叛變投敵,但憑著對龔楚的了解,斷不相信一向剛愎自用的龔楚,怎么突然間就變得謙遜起來了,竟然主動讓出自己的地盤和指揮權,請求中央分局入駐并“加強工作”。
因此,為防不測,項英、陳毅等中央分局領導接到這封信后,經過反復討論,最終沒有對龔楚作出任何答復。
龔楚見誘捕項英、陳毅的計劃無法達成,便舍大求小,在韶關帽子峰龍西石以召集湘粵贛邊紅軍游擊隊開會為名,將北山游擊隊誘入設好的埋伏圈,武力脅迫游擊隊員投降。
紅軍北山游擊隊奮起反抗,除游擊隊長賀敏學身中三彈落入山澗僥幸逃生外,其余50余人皆壯烈犧牲。
這就是軍史上著名的“北山事件”。
10月20日,一不做二不休的龔楚帶領國民黨軍特別行動隊身著紅軍軍服奔襲項英、陳毅駐地。
途中偶遇外出采購糧食和物品的紅軍偵察員吳少華等人,龔楚遂要求吳少華帶路去見項英、陳毅。
但國民黨軍特別行動隊官兵沿途的言行引起了吳少華的懷疑,識破龔楚陰謀后,吳少華在到達營地前搶先登山鳴槍報警,項英、陳毅等人才得以迅速轉移,擺脫追捕。
10月底,龔楚引導國民黨3個師向湘南游擊區發動進攻,使湘粵贛游擊支隊受到嚴重損失。
湘粵贛特委宣傳部長方維夏當場殉難,粵贛紅軍游擊支隊司令兼政委、中共湘粵贛特委委員蔡會文重傷被俘后壯烈犧牲,中共湘粵贛特委書記陳山負傷被俘。
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共同發布《關于不再追訴國民黨軍政人員在建國前犯罪行為的公告》后,隱居香港達40年之久的龔楚,于1990年9月13日,偕夫人回到廣東,在其老家樂昌縣長來鎮定居。
1995年7月24日,龔楚在家中去世,終年94歲。
——接下來,我們再來講述留在蘇區的其他高級領導人,他們各自的最終歸宿。
何叔衡 中華蘇維埃中央臨時政府檢查部部長、臨時法庭主席
何叔衡(1876年?一?1935年?),湖南寧鄉人?,無產階級革命家 ,中共一大代表 、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前,李德、博古以瞿秋白“身患肺病不宜跋涉”、何叔衡“年近?六旬體弱多病”為由,將二?人?留在了即將陷入敵手的江西瑞金堅持游擊戰爭。
1935年2月初,瞿秋白肺病日益嚴重,組織上決定派人送他轉道香港去上海治療,何叔衡也?隨?同前?往?,同?行?的還有蘇區財政部長鄧子恢、項英之妻張亮,以?及?蘇維埃政府中央執行委員周月林。
瞿秋白一行人到達福建長汀縣四都,并與中共福建省委書記萬永誠接上頭。按照行程計劃,剩下的路由萬永誠派遣的一個警衛排護送到永定縣境內為止。
1935年2月24日,一?行?人?途經福建省長汀縣濯田區水口鎮小徑村時,警?衛?排?一?時?大意,在?野?外?生?火?做飯的?炊?煙引?來了敵?軍?,遭?敵保安14團一個營圍?攻?。
一場激戰之后,護送瞿秋白、何叔衡一行人的警衛排大部戰死,警?衛?員?護?著?何叔衡且戰且退?沖?上?一?座?山?頭?。
但?此時已59歲?的??何叔衡氣喘吁吁再?也?跑?不?動了,他?面色蒼白地向警?衛?員?喊道?:“我?不?能?被?俘?,快?開槍打死我!?”
跑?在?前?面?的?鄧子恢聞?聲?,趕緊讓自?己的?警衛員調??頭?回去,與?何叔衡的?警?衛?員?一?起?,兩個人架?著?何叔衡跑。
但?此時每?個人的?體?力都?已經到了極?限,就算是?兩個年輕人連?拉?帶?拽?的?架?著?何叔衡,精?疲?力竭?的?三個?人?卻?漸漸地?落到了隊伍的?最?后?面?,距?離敵?人?追?兵?愈?來愈近。
為了不?拖累同?志?,當?三人?奔?至?一?處?懸崖時?,何叔衡突然掙脫了兩?名?警衛員?,縱身從?十?余?丈?高?的?峭壁跳了下去。
鄧子恢后來痛心地回憶:“我們翻?過了這座山,依托一條小河將追兵打退,何叔衡若能被架著再跑一段,也許可免于殉難。”
后人根據鄧子恢的回憶,長期認為何叔衡是墜崖而亡。
但是,墜?崖?后?的何叔衡卻?沒有?馬?上死去……
上?世?紀?六?十?年代,福建公安機關審訊一名?當時的反動團丁時,才知道進一步的詳情。
據兇手交待:
當時見?有?人?墜?崖?,他和另一團丁奉?命?到?崖?下搜索,發現懸?崖?下面躺著一?位?老人,雖然滿?身?是?血?,卻?還?有?微?弱?的呼吸。二?人從??這?名?老人(何叔衡)的身?上?取?走?一?塊?懷表和?幾?枚?銀元后,連開兩槍,將其打死。
此役,除蘇區財政部長鄧子恢率?寥寥?數名?警?衛?人員幸運脫?險?外?,其?余?眾?人?盡?皆?戰?死?,瞿秋白、張亮、周月林?則?被敵人俘獲,被押往汀州宋希濂部關押。
瞿秋白 中共?第二任最高領導人
瞿秋白(1899年一?1935年),江蘇常州人,我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中國革命文學事業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27年8月7日,共產國際代表羅明那茲主持召開了著名的“八七會議”,會上正式將陳獨秀免職,指定瞿秋白擔任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
瞿秋白由此成為繼陳獨秀之后,中國共產黨的第二任最高領導人。
1931年1月,瞿秋白遭受王明 “左”傾錯誤路線迫害,被解除了中央領導人職務。在白色恐怖籠罩的上海,負責領導左翼文化運動。
1934年2月,瞿秋白到達蘇區瑞金,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委會委員、人民教育委員會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長等職務。
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張亮、周月林?在?福建長?汀被敵人俘獲后?,卻也絲毫不慌,因為出發前統一過口徑,瞿秋白化名“林祺祥”醫生,是“被紅軍抓去強迫替紅軍傷員治病的”。
而周月林則是和“林醫生”一起被紅軍抓來的護士“陳秀英”。
項?英?之?妻?張亮則?化名“周蓮英”,身份是一名蘑菇商老板娘。
由于三人口供一致,從2月24日被俘,一直到4月中旬的兩個月時間里,瞿秋白的真實身份一直沒有暴露。
但是,4月中旬的一天,瞿秋白突然被從大牢中提了出去,單獨押往宋希濂的36師師部……
突然發生這樣的情況,人人都知道,一定是有人出賣了瞿秋白的真實身份,但叛徒會是誰呢?
瞿秋白身份暴露后,張亮和周月林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身份,但始終強調,自己就只是普通紅軍家屬,本人并非紅軍,此行目的是返鄉,被安排順路照顧身體不好的瞿秋白和何叔衡。
瞿秋白被囚于36師師部期間,師長宋希濂待其甚為優厚。一間廂房內軟榻錦被,書桌上筆墨紙硯俱全,一日三餐頓頓有肉。曾經的故舊、從前的學生,前后接踵而至的勸降者絡繹不絕。
但凡訪客,瞿秋白皆欣然會見,聊情誼可以,談往事也行,唯獨談到勸降,瞿秋白立馬翻臉,閉口不言。
瞿秋白自知必死,卻也絲毫不懼。除6天6夜寫就《多余的話》外,每天的時間就是寄情于練字、畫畫、刻章、品茶。
無論國軍官兵誰來求字、求畫或求章均一概贈與,談笑之從容,生死之看淡,令所有與他接觸過的國軍官兵人人欽佩,個個仰慕。
清初名士金圣嘆被問斬前一刻,告訴看守他的獄卒:“豆腐干和花生一起嚼,有火腿的味道。” 瞿秋白在《多余的話》里這樣寫道:“中國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東西,世界第一!”
這就是革命志士無懼生死的氣節,這就是文人才子豪邁不羈的典范!
當敵人再三的勸降被瞿秋白嚴辭拒絕后,最后的時刻終于到來了!
1935年6月17日,那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夜,瞿秋白酣然入夢,安詳而睡。
而當晚值班,看守瞿秋白的36師少校軍官陳炎冰,卻幾度泣不成聲,連門外值守的國軍士兵都不停地掉下眼淚……
瞿秋白身上所獨具的革命氣節、文人風骨,以及人格魅力,令所有人為之折服,無論是朋友還是敵人。
這就是超越了黨派,超越了政治,超越了信仰,讓所有人不受控制地去欽佩,去仰慕!
1935年6月18日清晨,瞿秋白一覺醒來,從容泡茶、點煙,然后執筆寫道: “生命只有一次,既然要死,請不要打我的頭顱,也不要從后背開槍,待我選好地方!”
茶畢、煙盡,瞿秋白說道:“走吧!”
行至長汀公園涼亭前的一片草地,但見春色盎然,綠草悠悠,瞿秋白止住腳步,盤膝坐下說道:“此地甚好!”
那一天,瞿秋白年僅36歲。
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瞿秋白同志英勇就義。
新中國成立后,瞿秋白的女兒瞿獨伊去功德林找過宋希濂,宋希濂說: “瞿先生是唱著紅軍歌、國際歌,并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中國革命勝利萬歲、共產主義勝利萬歲走向刑場的。”
1937年7月,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后,被關押了三年之久的張亮和周月林,于1938年4月、5月被分別釋放。
新中國成立后,祖國沒有忘記自己的優秀兒子。
1955年,中央派專機將瞿秋白烈士的遺骨從福建長汀運回北京隆重安葬于八寶山革命公墓,并重啟舊案,全國范圍內追察當年究竟是誰出賣了瞿秋白?
直到1979年,北京市公安局在對另外一起存疑的歷史案件外調時,從一座塵封多年的檔案庫中獲取到一份1935年的舊報紙。
這份舊報紙是1935年4月10日,瞿秋白被捕的第46天后,國軍第8師湯恩伯部俘獲的一名徐姓紅軍家屬的審訊筆錄,報紙抬頭一行大字: “赤共閩省書記之妻投誠,供出匪魁瞿秋白之身份。”
舊報紙上的這名徐姓紅軍家屬,正是1935年2月在長汀縣四都與瞿秋白接頭,并負責安排一個警衛排護送瞿秋白的福建省委書記萬永誠的妻子徐氏。
原來,萬永誠和瞿秋白見面后,瞿秋白曾在萬永誠家里住過一夜,徐氏不僅見過瞿秋白,而且還知道了瞿秋白的真實身份。
兩個月后,萬永誠所率部隊與湯恩伯的第8師一部交火,萬永誠在戰斗中犧牲,而他的妻子徐氏被俘后熬不住酷刑,供出了瞿秋白已經被36師俘獲的情報。
湯恩伯聞訊后馬上向南京方面報告,并急電宋希濂: “貴部2月24日作戰所獲俘虜,有中共領袖瞿秋白在內,望即甄別并速報南京。”
北京市公安局立即將該情況上報公安部,公安部為此成立專案組重新徹查此案,不久后,又查出了另外一名叛徒。
這名叛徒叫作鄭大鵬,1935年時任福建省委機要科發報員,萬永誠與瞿秋白在長汀四都見面時,此人見過瞿秋白。
萬永誠所率部隊中伏,萬永誠犧牲,部隊被打散,鄭大鵬被湯恩伯的第8師俘獲。貪生怕死的鄭大鵬為求活命,被敵人帶到宋希濂36師師部,指認出瞿秋白的真實身份。
情況迅速上報中央,這起跨越了44年,近半個世紀的歷始懸案終于得以真相大白,水落石出!
對于叛徒徐氏、鄭大鵬的追罪問題,考慮到因年代久遠,就算二人均尚在人世,也已年過七旬。
本著人道主義精神,中央決定,對上述二人所犯罪行不再追究、不再追訴。
賀昌 蘇區中央分局委員兼中央軍區政治部主任
賀昌(1906年一?1935年),山西離石縣柳林鎮(今屬柳林縣)人。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政治委員、第3軍團政治部主任、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等職。
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賀?昌?奉?中?革軍委命令留在贛南堅持游擊戰爭,任中央軍區政治部主任。
1935年3月初,賀?昌?隨?項?英?、陳?毅?等?中央局及中央軍區領導在?紅24師70團?的護?衛?下?向粵贛邊界?轉?移?,在江西會昌被?國民黨軍重?兵?合?圍?。
紅?24師?周建屏師長、楊英政委率70團?一?個?營?留下斷?后?阻?敵?,賀?昌?率?另?外兩個營?邊?打?邊?撤?,護?衛?中央分局及中央軍區機?關?撤?退?。
當項?英?、陳?毅?等?中央分局及中央軍區領導?安全撤?入?山?區?隱?蔽?后?,周建屏師長、楊英政委所率的70團?一?個?營?已經損失殆盡,而賀?昌?率?領的另?外?兩?個營?也?被?敵?軍?纏?住?,隨?即??展?開了白?刃戰?,眾寡懸殊之下根本撤不下來。
身負重傷的賀昌為了不被敵人俘虜,把最后一顆子彈打進自己的胸膛,犧牲時年僅29歲。
陳潭秋 蘇區中央分局委員兼組織部長
陳潭秋(1896年一1943年),湖北黃岡人,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1935年3月,贛南突圍戰以紅24師70團、72團覆沒為代價,換取了蘇區中央分局及中央軍區機關安全轉移至贛粵邊。陳潭秋脫險后,與項英、陳毅繼續領導游擊區軍民與敵作殊死斗爭。
1935年8月,陳潭秋赴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留駐共產國際工作。
1939年,陳潭秋從蘇聯回國,被中央派駐新疆擔任中共代表和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負責人。
1943年9月27日,陳潭秋被新疆軍閥盛世才秘密殺害于迪化(今烏魯木齊),年僅47歲。
毛澤覃 閩贛軍區司令員
毛澤覃(1905年一1935年),湖南湘潭縣韶山沖人。歷任中共中央蘇區分局委員、紅軍獨立師師長、閩贛軍區司令員。
1927年8月1日凌晨,毛澤覃參加南昌起義,是毛氏三兄弟中走向武裝斗爭的第一人。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后,毛澤覃率領由地方武裝整合而成的紅軍獨立師在中央蘇區堅持斗爭。
由于敵我力量懸殊,這支部隊很快就被打散,毛澤覃率領余部轉戰閩贛邊界,之后被蘇區中央分局任命為閩贛軍區司令員。
1935年4月26日,毛澤覃部在江西瑞金紅林山區被國民黨軍隊包圍,苦戰不脫,壯烈犧牲,時年30歲。
古柏 閩粵贛邊游擊隊司令員
古柏(1906年一?1935年?),江西省尋烏縣人。歷任江西省蘇維埃政府裁判部長兼內務部長、中共中央勞動部秘書長。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后,古柏奉中革軍委命令留在蘇區堅持游擊斗爭,任閩粵贛紅軍游擊隊司令員,隸屬中央軍區建制。
1935年3月6日,古柏率部在廣東龍川縣鴛鴦坑突圍時犧牲,年僅29歲。
劉伯堅 中革軍委總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
劉伯堅(1895年一1935年),四川平昌人。歷任蘇區工農紅軍學校政治部主任、紅5軍團政治部主任、中革軍委總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
1934年中央紅軍長征后,劉伯堅奉中革軍委命令,留在蘇區堅持斗爭。
1935年3月21日,劉伯堅在贛南突圍戰中不幸犧牲,時年40歲。
——本文的末尾,作為壓軸,我們再來講述由方志敏、劉疇西、樂少華、尋淮洲、聶洪鈞、粟裕、劉英領導的紅10軍團的最后結局。
1934年10月,中革軍委命令先期已進入浙皖贛作戰的紅7軍團及紅10軍,合編為紅10軍團,全軍團1萬余人受蘇區中央分局、中央軍區指揮,繼續執行抗日先遣隊任務。
1934年11月,紅10軍團組建完畢,其領導機構為——
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方志敏
軍團軍政委員會委員:劉疇西、樂少華、聶洪鈞、劉英
軍團長:劉疇西
軍團政治委員:樂少華
軍團參謀長:粟裕
軍團政治部主任:劉英
第19師:師長尋淮洲、政治委員聶洪鈞
第20師:師長劉疇西(兼)、政治委員樂少華(兼)
第21師:師長胡天桃
紅10軍團組建完成后,繼續執行抗日先遣隊任務,以牽制和打亂敵人兵力部署,策應中央紅軍戰略轉移。
1934年12月,國民黨軍補充第1旅旅長王耀武率部將紅10軍團圍在皖南譚家橋,紅19師師長尋淮洲戰死。
尋淮洲(1912年—1934年),湖南瀏陽人。
1934年12月14日,在譚家橋戰斗中,尋淮洲腹部中彈,輾轉至涇縣茂林終因傷重無醫,英勇犧牲,年僅22歲。
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劉疇西所率殘部又被俞濟時的“追剿縱隊”困于懷玉山下。至此,一萬多人的紅軍抗日先遣隊僅有粟裕、劉英率數百人突出重圍。
黃埔一期的俞濟時不僅俘獲了方志敏,還在一處密林間捕獲了已經餓暈了的老同學,紅10軍團軍團長、同為黃埔一期的劉疇西。同時被俘的還有紅21師師長胡天桃。
劉疇西當時在山里已凍餓數日,瑟瑟發抖,衣衫襤褸,一只手在第一次東征中受傷致殘,另一只手也在十來天前被擊傷……
而老同學俞濟時則身穿將軍大氅、烤著炭火,連寒暄都沒有,正眼都沒瞧劉疇西一眼,揮揮手,就讓人把劉疇西押走了。
7個月后,劉疇西與一同被俘的方志敏、胡天桃在南昌英勇就義。
黃維后來聽說此事,對俞濟時大為不滿,當面損他:“天那么冷,你也該叫人吃頓好飯,穿件棉襖嘛!大家同學一場,你也太狠心了。”
黃維不怕得罪人,劉疇西是他們的老同學也倒罷了,方志敏卻是他黃維進黃埔軍校的介紹人,是恩人啊!
劉英 紅10軍團政治部主任
劉英(1903年一1942年),江西瑞金人,紅7軍團政治部主任、紅10軍團政治部主任、紅軍挺進師政治委員。
紅10軍團一敗譚家橋、二敗懷玉山,劉英、粟裕率800余人突圍后將余部編為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輾轉入閩,與葉飛領導的閩西獨立師會合后成立閩浙邊臨時省委和省軍區,共同開創閩西革命根據地。
劉英歷任閩浙邊臨時省委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華中局委員、浙江省委書記、閩浙贛三省特派員,領導浙江、福建、江西三省工作。
1942年2月,由于叛徒出賣,劉英在溫州遭國民黨逮捕。
1942年5月18日拂曉,劉英在永康方巖馬頭山上英勇就義,時年39歲。
而此前一年,蘇區中央局書記、中央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留守蘇區的紅軍最高指揮官項英,也于1941年在皖南事變中犧牲。
項英 留守蘇區紅軍最高指揮官
項英(1898年一1941年),湖北江夏人。工人運動的著名活動家,黨和紅軍早期的領導人之一,新四軍的創建者和主要領導者之一。
1941年3月24日,項英在安徽涇縣蜜蜂洞被叛徒劉厚總殺害,時年43歲。
至此,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后,奉中革軍委命令留守蘇區,隸屬蘇區中央分局、中央軍區建制的紅軍高級將領(師級以上),除龔楚一人投敵外,僅有陳毅、樂少華、鄧子恢、聶洪鈞、粟裕5人活了下來。
項英、瞿秋白、賀昌、陳潭秋、毛澤覃、何叔衡、古柏、劉伯堅、周建屏、楊英、方志敏、劉疇西、尋淮洲、劉英、胡天桃等15名紅軍高級將領都先后犧牲。
本文資料引自——
《中共黨史人物傳》,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2010年04月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